引导陪伴经济良性发展

刘琛

  高速运转的都市生活中,亲人的陪伴往往成为“稀缺品”。上门为宠物喂食,陪孩子上补习班,陪老人旅游,陪伴跑步等各式需求也在持续攀升,职业陪伴师逐渐成为新兴职业,但服务标准和水平也有待规范。

  陪人聊天、吃饭、打游戏也能赚钱,还颇受欢迎?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存在即合理。揆诸现实,正是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孤独感刺激了“陪伴”这一需求的产生。

  根据民政部的统计数据,2019年我国单身人口高达2.6亿,有8000万处于独居状态。一项针对单身族的消费调研显示,有57.69%的人表示会为了排解孤独花钱。不只是单身族需要陪伴,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也希望身边有个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有2.54亿,其中还有1亿左右的空巢老人对精神慰藉有着强烈的需求。如此看来,“陪伴经济”的确是一片市场蓝海。

  但相应的,对相关从业者的职业培训尚未跟上。比如,现阶段不少招聘平台上的职业陪伴师,仍然聚焦在陪聊、陪玩等较初级的领域。而面向老人、孩子等有较高专业门槛的陪伴服务需求紧俏,但有资质的从业人员也较少。因为照顾失智、患病的老人,需要一定的医学、心理学知识;陪伴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还得具备辅导功课的能力。因此,要让职业陪伴师走向专业化,有必要全面完善这一新兴职业的职业培训,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就业培训系统。

  新兴的“陪伴经济”领域,除了缺人才,还存在缺规范、缺标准问题,甚至暗中滋生灰色地带。为此,有关部门有必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成立行之有效的行业组织,引导“陪伴经济”走向正规化、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如此,不仅激发更多就业机会,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也有利于新业态的持续健康发展,激发经济创新发展的潜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