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赛: 别人轿车宾馆 他一介寒儒却赢了
【留美学子】第2260期
7年国际视角精选文摘
教育·人文·名师·媒体生态圈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当周励女士凌晨发给我本文内容时,我正准备睡下,然而,第一时间迫不及待地翻阅其间的人物故事后,我就彻底失眠了。
读到主人公罗魏先生八十年代参加国际大赛的往事:从米兰赶到维切利,同那些乘着高级轿车、下榻在豪华宾馆的欧洲歌星不同,罗魏是一介“寒儒”,每天下午在留学生租借公寓里做好晚饭,五点钟去赶从米兰开往维切利的火车,半夜十二点比赛结束后再赶回去......
更走入我心的是那段五年相聚不到三个月的爱情马拉松 ...... 还有一段师生佳话,在昔日最贫困、倒数第一的廖昌永学生无人“认领”时,罗魏老师接受他为自己的学生,如父般的博爱给他最大的鼓励与关注,而今日这位学生已成为上海音乐学院的院长。
作为艺术家、歌唱家,起步确实靠天赋,然而当数百位具有同样天赋、有望成为明日巨星的人聚集之后,再能脱颖而出的,真的就是靠人品和内在实力,这一切我们在罗魏先生身上见证了!
【本文作者周励感言】
春光明媚,碧空如洗,外滩5号,老友欢聚。
罗魏——意大利维奥蒂声乐大赛银奖得主,著名男高音、周小燕的弟子,廖昌永的恩师,上音特聘教授吐露心声:“但愿我能为上音工作到80岁,培养优秀的美声歌唱家,真是其乐无穷!”
1989年罗魏留学美国,他把学生廖昌永托付给恩师周小燕:“请相信,小廖一定会有造就的!”视恩师罗魏为父的小廖万般不舍,一路送行,他泪流满面。
当年的师生情:罗魏(左)廖昌永(右)
本文作者周励(左)与罗魏
分别三十多年再重逢,罗魏还是这么棒,神采奕奕充满理想!
35年过去,友情与格局坚如磐石,感谢故乡上海,感谢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让我们在精神上从未分离!
怎能忘记恩师周小燕曾在浩劫岁月拉上窗帘、东躲西藏训练心爱的学生罗魏美声法,罗魏曾每天为四川山里贫穷的孩子廖昌永上课(当时其他教授都不认领,只因廖昌永排名倒数第一)。周小燕先生的天之灵定为她的两代骄子而荣耀!自豪!
心儿在歌唱
廖昌永恩师罗魏的艺术生涯
首发于1985年5月文汇月刊
【陈屹视线】重新整理编辑
是山泉轻轻地洗濯着清波荡漾的月色,还是石片急地削过浪涛积聚的海面?他再也抑制不住一种渴望、一种幻想、一种汩汩的激情——终于,他跳下床,蹑手蹑脚地推开了母亲的房门:“妈那部电影……《心儿在歌唱》,你再带我去看一遍,好吗?”母亲惊讶地望着八岁的儿子那双充满幻想的眼,她第一次看见小儿子脸上凝聚着一股执拗和渴望,她迷惘地颌首应允了。
哦,《心儿在歌唱》!多少年之后,当他获得了意大利“维奥蒂”国际声乐比赛和“诺伐那”国际声乐比赛奖后,他又回想起了那最初冲击他童年心扉的旋律。也许,正是从那一刻起,一泓清澈的小溪开始从泉眼里冒出来,向着那深邃的、广阔无垠的艺术海洋流去……
1
一九八一年十月的意大利,阳光绚丽,枫叶如丹。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维切利,以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小提琴家维奥蒂命名的国际音乐比赛之一——维奥蒂国际声乐比赛揭幕了。来自三十多个国家的一百二十ー名选手竖着耳朵,听评委主席尼斯特奈库宣布了一个陌生的名字:中国,抒情男高音:罗魏。
中国从第一届维奥蒂国际声乐比赛到现在第31届的赛坛上,曾回荡过多少世界第一流歌唱家的歌声,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卡雷拉斯,美国现代女高音歌唱家费芮妮,世界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卡普契里……今天,第一次出现了中国歌手一米兰音乐学院的留学生!
第一轮比赛中,他唱的是莫扎特歌剧《唐璜》中的咏叹调《噢,我亲爱的人》……
他真是个幸运儿。一九八O年,我国根据同意大利政府签定的文化交流协议,决定派四名留学生去米兰音乐学院学习,罗魏就是其中一名。
现在,他的指导教授、意大利著名男中音歌唱家马拉斯必那,坐在“维奥蒂”国际比赛的大厅里,他旁边,坐着来自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奥地利维也纳皇家剧院和美国、法国、苏联音乐界的评委。
评委们审视的目光象剑锋,仿佛在问:你见过阿尔卑斯山么?去看看吧!山上白色的是什么?是雪?是寒光?不管是什么,睁开眼睛仔细瞧吧!绘画、雕塑、诗、音乐——意大利艺术的渊源,可以追溯几个世纪呵!来自东方的小鸟儿,能飞得过嶙峋的山峰吗?
第一轮比赛结束,选手刷了一大半,只剩下四十六名,第二轮比赛结束,又决出十二名参加决赛。人们惊讶了:这位米兰音乐学院的中国留学生,始终名列前茅。《米兰晚报》登载了罗魏的照片。记者们写道:“中国留学生有漂亮、辉煌的嗓音!”可罗魏并不轻松,心里象揣着个小鼓,怦怦地跳:决赛!决赛才是关键啊!
一九八一年十月十五日,决赛开始了,这一场角逐将在意大利、美国、苏联、瑞典、英国和中国等十二名选手中进行。傍晚,罗魏从米兰赶到维切利。同那些乘着高级轿车、下榻在豪华宾馆的欧洲歌星不同,罗魏是一介“寒儒”,他每天下午在留学生租借公寓里做好晚饭,五点钟去赶从米兰开往维切利的火车,半夜十二点比赛结束后再赶回去——带饭参加国际声乐比赛,这可算得上是一个创举了!
夜间十一点,罗魏上场了,他唱的是规定的决赛曲目:普契尼歌剧《托斯卡》中的咏叹调“星光灿烂”。一开始,他真有点紧张,额头上沁出一圈细密的汗珠,唱了一小节后,他的情绪便沉浸在歌剧的氛围中,每一个呼吸,都象在热那亚海湾吞吐清馨的空气一样。噢,多么耀眼的星光啊,他仿佛正向着灿烂的星空飞去……
普契尼的著名歌剧《托斯卡》,自1900年首演于意大利罗马后,至今盛演不衰。剧情描写了美丽纯洁的少女托斯卡和她的情人、罗马画家马里奥,双双惨死于警察势力之下的故事。一出催人泪下的悲剧。这会儿,两千双眼晴盯着台上的马里奥,流利隽永的意大利语,真挚深邃的感情力量……
多么动人的声音!观众的眼晴蒙上了一层泪珠。寂静,死一般的寂静,仿佛一切都在泪水中沉睡了似的!直到帷幕徐徐闭拢,大厅里才突然爆发了阵阵近乎疯狂的欢呼:
“好啊!罗魏!”“中国!中国!”
半夜两点,在气氛庄严的比赛大厅,尼斯特奈库宣布了“维著”比赛结果:美国和苏联的男女中音并列第一名,中国男高音罗魏荣获第二名,这是第一个在意大利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奖的中国人!
罗魏在威尔第故居
2
和千百万青年的命运一样,他曾经是个插队知青,更是一个知青标兵,在当地受到政府和农民的表扬与爱戴。
在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的小泥屋里,住着十二个来这插队的男女知青,罗魏是集体户长。每天放工回来,他就和知青们坐在奄奄蹇蹇的灶火前,一面烤冻苞米饼子,一面唱着:“伟大的北京”,被烟熏黑的四壁挂着白霜,只有歌声才能给他们带来温暖和慰藉。
罗魏从小就有漂亮的好嗓子,现在,他在泥沙拂扬的河边,在尘埃蔽日的古道旁,在地沟、田垅、麦场,对着那些掌间尽是豁裂的皱裥、皮肤糙如羊皮的老乡们唱着。他听到了他们的叹息,看见了他们苦涩的笑和从眼角里涌出的浑浊的泪珠。生活,是多么艰难啊!
终于有一天,歌声将他的船只冲离了浅滩。一个偶然的机会,吉林四平文工团的人在小山沟里发现了这个满身满脸都是泥、喜欢扬着脖子唱歌的上海知青,他们把罗魏要到“样板戏”组。罗魏登场了,唱得呱呱叫,方圆几十里的人都赶来看“上海人唱大戏”,好神气的剧目里的英雄形象“郭建光”啊!
到了一九七四年秋天,上海音乐学院到吉林招生,温可铮教授慧眼识珠,一眼看上了罗魏。
罗魏就这样,走了。
第三年暑假前夕,罗魏接到女友小艾的一封信:
“告诉你一个坏消息:我得了肺结核,不能再跳舞了,表演唱也不行。文工团精简编制,我已退到工厂当人,我们的事就算了吧……”
那时,罗魏在上海已经唱“红”了,在上海音乐学院,英俊魁梧的他成为姑娘们心中倾慕的对象。小艾寄出了信,回到家里抱着心爱的半导体发果:今后,她只能在广播里听到罗魏的声音了……没想到,几天以后,罗魏竟风驰电般地从上海来到吉林四平,站在自己面前!小艾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两行泪珠扑簌簌滚落下来……
漫长的五年,唯有书信做感情的使者,罗魏把自己的心交给了这位纯朴的东北姑娘。后来,小艾一家由四平调到安徽蚌埠,小艾在蚌埠邮局长途台当接线员。爱情,这真是一只人们用来啜饮蜜汁和苦水的杯盏。罗魏和小艾在一起的时间太短了。
整整五年,他们在一块的日子加起来还不到三个月!结婚时,小艾只在上海呆了一个月,就匆匆赶回蚌埠上班了。没过半年,又接到了让罗魏去意大利留学的通知。一去又是三年。他想起了《约輸・克利斯朵夫》中的一段话:坚忍些!真正的艺术创造从来就意味着献身!”
3
“停下!这是在意大利!不是在中国!”白发苍苍的马拉斯必那教授不满地吼叫着,右手向下猛地划,琴声和歌声戛然而止,这已经是第十四遍重复了——乔尔塔诺的歌剧《菲多拉》,真是要人命啊!每唱一部新歌剧,就象用全副精力去捕一只凌空飞翔的小鸟,你分明听见鸟儿的啁啾,分明看见它栖息在枝丫上,等你俯下身子,伸出双手,悄悄压下去……呵,又飞了!
建立于十七世纪的米兰音乐学院,其典雅的建筑风格和森严的学院传统恰成一体。在这哺育过许多世界著名音乐大师的欧洲最高音乐学府,对每一个学生的要求都是极严的。
“刚到意大利时,学唱莫扎特歌剧和空空(歌剧练习曲),怎么也唱不好,马拉斯必那每次都不满意:“你这么漂亮的声音,怎么老唱不好?怎么老没有音乐?
罗魏和他的导师黛・莫那科
当笔者在音乐学院采访罗魏时,他一面用开水冲袋泡面,一面对我说:“唱歌还能没音乐?美声学派对音乐的要求就是这么高!要求情感、色调、气息的极奥妙的变化。难呵!有一次,我在家练了好长时间,自以为有信心了,跑到老师面前一唱,还是不满意!我鼻子一酸,哭了,急哭了。
老师把我抱在他宽大的怀里,本来的严厉神色顿时变得象父亲见到自己孩子受难时的情景一样,连声说:“我不好!太急了,太急了……我们重来,一定会唱好的。一个歌剧片段常常要练上百遍,不拚命练过不了关!”
就这样,他每天有七、八个小时全扑在声乐上。晚上,罗魏迈着疲乏的脚步回到切日维亚诺街的公寓里,点上煤气做饭。这个不大的公寓里,住着四个学音乐和两个攻理科的中国留学生,每天下课回来,他们各自做饭、洗衣,或者到离公寓不远的自由市场购买食品。
与西方大学生相比,生活真是够紧张也够清苦的。意大利政府给的奖学金每月相当二百美元,房租去掉一百美元,剩下的那一半要付伙食费、车费、买书……
一九八一年暑假,世界著名十大男高音之一黛・莫那科在他的家乡徳莱维索举办世界范围的暑期训练班,他们自费参加了。
在黛・莫那科大师的指导下,他宵衣节食,阅读了大量意大利原本歌剧,贪婪地吮吸着意大利文艺的精华……
暑期训练班结東时,黛・莫那科已经深深喜爱上这个精力象瀑布般倾泻而下的中国小伙子,他紧紧握住罗魏的手:“小伙子!你的声音可以到全世界的舞台演出!”
罗西尼的《塞尔维亚理发师》,莫扎特的歌剧《唐璜》,威尔第的《弄臣》《假面舞会》,乔尔塔诺的《菲多拉》……,短短三年一晃而过,罗魏学习了二百多个艰深的曲目。一九八三年六月回国前タ,在继获“维奥蒂”奖两年之后,罗魏又获得了“诺伐那”第二届国际声乐比赛奖,马拉斯必那激动地拥抱着这个学生,象个孩子似地一边流泪一边喊道:我的儿子!我的天使!
4
在这异国他乡的漫长时光,他怎能不思念着她周小燕,这将他扶上第一层阶梯的启蒙老师!
一九七四年,到处是阴森森的气氛,教授们虽然出了“牛棚”,可仍然是“足欲行而趑趄,口欲言而嗫嚅”,罗魏带着一股子东北高梁米花味儿,站在周先生面前,毫无拘束地放声唱起来:
“我爱五指山
我爱万泉河……”
好嗓子啊,周教授惊喜地聆听着……
周小燕悄悄把罗魏带到家里,关上窗门,从箱底取出抄家时幸存的唱片。在这里,罗魏第一次听到普契尼、威尔弟、罗西尼的世界著名歌剧,那追魂摄魄的魅力使他强烈感受到伟大与渺小、深刻与浮浅的巨大差异……
一九七五年大年三十,钢琴伴奏彭雪琼老师一家刚吃过饭,只听门外“咚!咚!”的敲门声,彭雪琼打开门,只见周小燕和罗魏身上头上满是雪花地站在门前,“你们怎么来了?”彭雪琼惊讶地问。“借你家地方上上课,”周小燕轻声说,“我的住处耳目多,不方便,有一堂课我要给罗魏赶出来。”彭雪琼的眼睛湿润了。是啊,周先生放出“牛棚”オ半年,哪儿没有对她的严密注视?
“快进!快进!”彭雪琼让他们进了卧室,又小心翼翼地挂上窗帘……
周先生边弹琴,边认真地作着示范:“不,不是那样,高音不要冲,要柔,十六分音符要唱得 Legato(连)……这样:咪~~哟~~”她向罗魏传着自己几十年摸索出来的歌唱艺术的真谛。
为了驱散那股扼杀艺术的寒流,周先生作了多少努力!不到一年,罗魏便在上海歌坛崭露头角:电台、电视台、出国演出……
“堵死白专道路!”“不许资产阶级教授腐蚀工农兵学员!” 一股旋风夹雷带电似地刮来,一时间搅得天昏地暗。
“我为国家培养人オ,有什么错?!”倔强的周小燕教授与工宣队据理力争。
她总爱跟罗魏说贝多芬大师的那句话:“没有条规律不可为获致更美的效果而破坏。”深情地鼓励罗魏摸索创造自己独特的风格……
5
几天前我又一次去采访罗魏,他正在电台录制歌曲。录音室的红灯亮了,上海电影乐团交响乐队奏出了《那不勒斯夜曲》的前奏,我的心微微震颤起来:这支歌,正是苏联影片《心儿在歌唱》中那位盲人歌唱家在希腊流浪时唱的歌呀!……
于是,在他柔美动情的歌声中,我想起了罗魏母亲给我讲叙的他的童年,想起了他的人生,我的脑海中浮现了音乐大师柏辽兹的一句话:“一个歌唱家只是用他的嗓音歌唱,而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却是用他的整个身心在歌唱。”
心儿在歌唱!是的,罗魏,正是用他那颗晶莹剔透的心,用他那燃烧不息的对祖国的炽烈感情,向人们奉献着世界上最美好的歌声……
罗魏与世界著名男高音巴伐罗蒂在一起
(摘自1985年5月《文汇月刊》周励报告文学, 责任编辑:罗达成)
人物:廖昌永
罗魏的学生廖昌永轶事
廖昌永 中国当代杰出的男中音歌唱家
国际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声乐教育家
下文内容节选自【声乐大课堂】作者 花花
2021年4月,国家大剧院版威尔第歌剧《茶花女》六轮复排,8000余张演出票全部售罄。余隆、张立萍、石倚洁、廖昌永等群星汇集,因疫情焦渴多时的北京歌剧舞台,终于等来了一部西洋经典巨作。
廖昌永在《茶花女》新闻发布会上
“每次登台,都把作品当成第一次演来研究”, “在什么位做什么事,现在主业是把学校建设好”
《茶花女》剧照,廖昌永饰阿芒
第一个专业声乐老师周维民
图左为周维民
年少时的廖昌永并没有在音乐上表现出极高的天赋,也没有考虑过往音乐的方向发展。读书时的他最热爱的科目是体育,当时他的梦想是凭借体育特长考上大学,毕业后当一名体育老师。
然而,命运在不经意之间就转了一个弯。
高二时,廖昌永先后在学校和县里的歌唱比赛获奖,学校的一位老师觉得他挺有灵气,建议他去学音乐,还把他推荐给了自己的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就是著名音乐教育家沈湘的学生,四川省歌舞剧院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周维民。
周维民对位半路出家的廖昌永并没有表现出不耐心和放弃,而是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指导他,知道廖昌永家里的情况困难,还免了他所有的学费。
廖昌永本人也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在高三那一年,每周都会从郫县骑自行车到成都,风雨无阻。
而让廖昌永至今想起来都很感动的是:“不管早到晚到,周老师都把上课的东西准备好了等我,从未责骂过一句。”
在接受一整年的专业音乐教育以后,最后廖昌永如愿的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
像父亲般温暖的老师罗魏
廖昌永是四川考区100多名考生里唯一被上海音乐学院录取的学生。
当时廖昌永班里只有五名学生,其中两人是上海本地人,自小在少年宫参加训练,另两个中的一位家里是文工团的,另一位是音乐教师家庭出身,家境贫寒的廖昌永似乎与这里格格不入。
在四川学习音乐时,廖昌永还没有感受到明显的差距,到了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那种阶层差异带来的落差感愈发明显。
当时廖昌永每个月的生活费只有五六十元,身上的衣服也是姐夫们穿剩下的,生活窘迫的他很少参加班级里的集体活动,因为可能每一次活动的费用可能都是他难以负担的。
渐渐地,他成为了别人眼中孤僻的人,有些老师也因此对他比较冷淡。
但是最让廖昌永感到挫败的,是在入学不久后的第一场考试,他得了倒数第一名。之后的新生演出表演,表现优异的学生都被挑走了,而只剩廖昌永这样的“差生”一直没有老师。
在这时,他遇到了他的第二位恩师罗魏。
当时罗魏刚从意大利留学回来到上海音乐学院任教,是学院里最年轻的老师,于是“差生”廖昌永被分给了“资历尚浅”的罗魏。
年轻的罗魏并没有对他另眼相看,而是兢兢业业、一点一滴地帮他把专业知识补上。
“罗老师的教育方式给了我深刻的感染,他永远是在鼓励学生进步。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他带我练声时候总是会说,'太棒了!太棒了!这样唱比某某著名世界级歌唱家不差!’他不停地鼓励,让一直很自卑的我感觉特有信心。”
对于幼年丧父的廖昌永来说,罗魏不仅仅只是他的老师,更像是父亲,是兄长,也为他在上海孤独封闭的生活里带来了一丝温暖。
廖昌永经常被叫去罗魏家里“蹭饭”,而廖昌永也非常刻苦努力学习,最后不负罗魏的期望,半年以后从最后一名升到了第一名。
教学时间最长
影响最深的老师周小燕
然而好景不长,在上海音乐学院教了廖昌永一年半后,罗魏决定到美国深造,而廖昌永的去向便成了问题。
罗魏把廖昌永介绍给了他的老师,周小燕,周小燕是中国著名的美声声乐教育大师,她的学生自然也都是非常优秀的。
刚到周小燕班上时,廖昌永并不起眼,再加上不同老师的老师教学方法不一样,这也让廖昌永有点难以适应。
不过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廖昌永才更加的刻苦和努力。
周小燕班上的学生都会有很多的演出机会,有一次,上海音乐学院与旧金山歌剧院青年艺术家培训中心联合举办一场音乐会。
中方演员皆来自周小燕的学生,廖昌永不是正式演出人员,只是代替美国方面的男中音参加排练。即便如此,每次他都像自己正式演出一样。
“所有谱子我都是背着上去唱的。”而所有中方演员中,也只有廖昌永一个人做到了这一点,这给周小燕留下深刻印象。
廖昌永的努力和刻苦打动了一向以严格挑剔著称的周先生,没多久,这台音乐会到香港地区和新加坡上演,廖昌永不但获得了正式演出机会,而且牢牢站稳了舞台。
此后,周小燕注意到了这位努力刻苦的学生,也开始对他关注了起来。
廖昌永回忆起自己的恩师,周小燕是教他时间最长的一位老师,也是让他受益最多的一位老师,周小燕非常的严格,也非常的热爱艺术,也影响到廖昌永对艺术的态度。
周小燕于2016年3月4日因病去世,享年99岁。
“我是一个四川农民儿子,是恩师周小燕一手把我培养成长为歌唱家。我没有机会在她的病床前最后送恩师,真是遗憾啊!”廖昌永为最后一刻没能给老师送行而泣不成声。
廖昌永的成功离不开人生路上三位恩师的指导,同时也因为他自己勤奋刻苦的好品质。如今他在上海音乐学院担任院长,将大多数精力都放在教学上。
“我们的演员一定要对自己严格要求。我经常对《声入人心》的学员们讲,你究竟是爱艺术还是爱自己?是把艺术放在自己之上,还是把自己放在艺术之上?把自己摆在艺术前面,是走不远的。粉丝是双刃剑,你为他们付出多少,他们就会为你付出多少;你背离他们多少,他们也会背离你多少。” 廖昌永感言道。
【作者简介】周励,旅美作家。1985年赴纽约州立大学自费研读MBA,1987年创业经商。1992年发表自传体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发行160万册,被评为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之一,获“十月”文学奖。2006年出版《曼哈顿情商》,近年发表探险文学《穿越百年,行走南北极》《攀登马特洪峰》等。
最新力作《亲吻世界》
· —— · —— · —— ·
访谈周励:一本书·两座城 曼哈顿女人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