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的起源、发展及习练方法(之二)
一,肌肉紧张发力的弊端
我们要想全面了解内家拳的起源与原理,就必须要从人体正常的能量蓄发方式,即肌肉紧张发力谈起。
人体正常的发力方式为肌肉紧张发力,即肌肉在与骨骼连接的两端之间以紧张收缩的方式蓄积能量,再将这个能量从体内发出成为力量。如果我们不将肌肉紧张收缩的能量释放出来,那么就形成不了力量。即人体要想发出力量的前提是先要在体内蓄积出能量。
从武学方面来说,拳,其要求的是身体要能够同时向同一个方向蓄发出极致的能量而形成绝对巨大的打击力量。即拳的发展,总是围绕着对人体所能够蓄发出来的极致的能量和力量展开的。
但是肌肉紧张发力却不能满足实战技击的这个要求,即不能同时向同一个方向蓄发出人体所能够蓄发出来的极致的能量和力量。
这是由肌肉紧张发力的弊端所决定的。
第一,由于身体的每块肌肉只能在其与骨骼连接的两端之间进行能量蓄发,所以其能量蓄发是有方向性的。但是,我们浑身之中却没有任何二块肌肉的排列方向是一致的,即我们的身体中的每块肌肉蓄发出来的能量方向都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人体无法通过肌肉紧张发力同时在同一个方向上蓄发出极致的打击力量。
第二,浑身每块肌肉的紧张收缩的能量蓄发与其他各块肌肉的能量蓄发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每块肌肉都可以各自完成各自的能量蓄发。比如说左臂的能量蓄发与右臂的能量蓄发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可以左臂发力而右臂什么也不干。在拳中,这样的能量蓄发会影响极致打击力量的形成。比如说我们的胳膊的肌肉与腿部的肌肉的能量蓄发之间没有任何直接联系,需要通过腰胯胸背部位的肌肉协调才能产生联系,我们浑身没有任何一块肌肉能够直接连接腿脚与胳膊手。也就是说肌肉紧张发力中每块肌肉是各自为战的,这种各自为战的能量蓄发有时还会相互牵制、抵消发力效果。比如说如果我们把浑身的每块肌肉都紧张收缩,这时不但不能发出最大的力量,相反,这时由于每块肌肉的各自为战的能量蓄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牵制,浑身会僵硬如同一根木头,一点力量也发不出来。我们只能尽量去协调浑身每块肌肉的紧张收缩而无法让浑身肌肉共同以一个整体的方式进行能量蓄发。比如说在使用肌肉紧张发力的技击术中,包括传统武术中的外家拳与西方格斗术,采用的是放松的方式去协调浑身肌肉的能量蓄发,即尽量让腰胯腿部位的大肌肉群发力而避免小肌肉群发力。但是这种放松依然无法改变肌肉紧张发力的本质。
试想,如果我们的身体中能够有一块肌肉直接连接着腿脚、身体和手,而使得我们的身体像一条蛇那样进行能量蓄发,那么该能够发出多么巨大的能量和力量!
第三,由于浑身肌肉排列方向不同而形成的各自为战的能量蓄发,导致了浑身每块肌肉的能量蓄发的方向是不同的,就是说浑身肌肉发出的力量是散的。比如说当人体坐着或躺着时就不能打出力量很大的拳头,因为这时能够为拳力作出贡献的只有胳膊的肌肉,身体其他部位的肌肉是使用不上的。这就决定了人体要想打出力量巨大的拳头,就必须要使用腿部生成下行脚蹬地的能量,以使身体获得地面给予的上行反作用力,然后身体利用地面给予的上行反作用力将浑身肌肉发出的散力归聚到同一个方向发出,才能够打出巨大的拳力,即下行脚蹬地的能量越大,则上行打击力量越大。这时,就显现出肌肉紧张发力的第三个弊端,即只有腿部的竖向肌肉能够生成下行脚蹬地的能量,而整个上半身的横向排列的肌肉是不能生成竖向的下行脚蹬地的能量的,整个上半身除了体重以外都无法贡献下行脚蹬地的能量。
即肌肉紧张发力中不能生成人体所能够生成的极致的下行脚蹬地的能量,所以就不能获得地面给予的极致的上行打击力量。
所以,肌肉紧张发力虽然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但是对于拳来说,以上三个弊端就不能满足同时向同一个方向蓄发出极致的能量和打击力量的要求。
那么该如何改进肌肉紧张发力的三个弊端,以使人体能够蓄发出极致的能量和力量呢?
我们的武学前辈大师经过探索与实践,依然抛弃了每块肌肉紧张收缩的能量蓄发模式,而是将整个身体视为一块巨大的“肌肉”,让周身整体这块巨大的“肌肉”以统一的方式进行能量蓄发--------这就牵涉到一个内家拳最基本并且是最重要的概念,即外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