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母亲的“厚被子”/王家臣

“多缝几条厚被子,到咱老百年的时候,等娃们回家来有啥盖的!咱爹生前老是给咱妈这样反复叮嘱。”母亲五七祭日过后,姐姐在老家整理父母亲生前柜箱子时,见到父母生前缝补的厚被子、新旧有十余条,还有褥子等衣物时,父母生前的音容笑貌总是在我们姊妹的脑海中浮现。

母亲的话说得在理,以后给后辈(谐音:娃们的意思)留上一条厚被子。爹在五年前的农历正月初九离开了我们,享年97岁。正月的天气还比较寒冷,在家守孝奔丧的那几天,老母亲说咱家箱子里有可多厚被子,不要把你们冻着啦!由于人多所有的厚被子都排上了用场。昨天我们姊妹几个在整理母亲遗物时掩饰不住内心的悲伤,泪流满面。

父亲退休后一直居住在渑池县果园乡南段村青杨沟村。后十年来,随着年龄增长他和母亲来到县城居住。老两口一生养育我们三儿两女,最大的大儿子76岁,最小的闺女也都53岁了。四世同堂,重孙子女15人,最大的重孙子24岁了。

他们在老家居住时,自然环境往往优于城镇,水质好、土质好、污染少,再加上吃得健康、规律,这都利于长寿。前几年,早上五六点起床,洗漱后直接到地里干农活,一直干到七八点才回家吃早餐,吃完早餐不休息直接去田地里劳作,到中午一点多才吃午饭,吃完饭休息一会,再去地里干活,直到晚上六七点。父亲生前说“这样很得劲”。金秋乐园工作人员也说,“王老先生九十多了,走路特别精神,不拄拐棍,走得久了也不会大喘气,走路跟年轻人似的,脚抬得蹦高蹦高的。”

在我们记忆中,年过八旬的老人,大脑迟缓,模糊、行走不便,记忆差……但我父亲思维清晰,记性好。父亲生前告诉我们,1980年7月我退休回家照顾你妈,闲时耕种田地,锄草割麦、收豆、喂牛积粪各式农活样样精通。晚7点守在电视机前准时收看新闻联播。儿子回家看望老人的必备礼物——报纸。

父亲生前,多次向人炫耀他“听、看、记、写”四句诀。他是一个有思想觉悟、文化水平挺高的人。特别是练就一手的毛笔字。闲时,他不但为众乡邻撰写碑文,还独揽了单位宣传标语任务。众乡亲的春联他都应允。老家村子里的对联,他自费买来无数张大红纸、墨汁、毛笔。义务为村里农户书写对联30余年。“勤俭”是我王家族的家风。父亲一辈子穿鞋一个“牌”,上班30多年来,没穿过买的成品鞋子,全是他大女儿亲手做的疙瘩底、黑条绒帮方扣或松紧口布鞋。退休后,父亲面朝黄土背朝天,整天和犁耙打交道,与土地为伴,与养殖猪牛为友。十里猛买双鞋也是几块钱的“解放鞋”也叫'历史’鞋。2008年父亲节那一天,三儿媳特意为他买了一双189元的小口黑皮鞋,这是父亲第一次看到新皮鞋,向娃娃们打听这鞋多少钱?孩子们怕父亲嫌贵不穿,哄他30元买的。过后父亲才知道儿女们说的话是“假话”。父亲一生最亲密的“朋友”是我慈祥的母亲。母亲忠厚、善良、含辛茹苦抚养我们姊妹。是一位方圆几里称颂的可敬、可亲的农村小脚女人,受父亲的影响,至今母亲还沿用着几条当年用自种自纺的棉花,经过千工万序织成的多条“白竖条、蓝道道”的粗布单子和被里,且缝补了很多块大小不等的补丁。

看见这一条条被褥、一件件衣物、一个个包袱作为儿女们心里十分沉重,母亲看着我们从小长大到53至76岁不等年龄,我们陪伴到母亲还差460天没有走到名正言顺的百岁老人(按农历闰年闰月计算早已过百岁啦!)。她老人家身体实在“照架”不住了,没有留下一句想说的话,她走的那天,特别突然……今年的3月24日(农历二月十二),从这一天起,我们兄妹失去了妈妈,听不到回到家一直喊我奶名“成儿”的妈妈了?再也没有姊妹们三天两头依偎在老妈前叠被子、整衣服、洗脚、剪指甲、拉家常的温馨场面,再也没有一家人欢声笑语温暖的“家”了!

兄弟姐妹从此也变成亲戚了,偶尔有事才来聚聚。

“咱爹咱妈的家产,今天让咱们姊妹们分啦。”在我锁老家门临走时,给哥嫂姐妹说道。父母亲留下的“厚被子”咱姊妹们一人拿一条,珍惜保留在自己身边,为“后辈”人传承父母遗留下来的美好家风,讲好“厚被子”背后的红色故事。

作 者 简 介

王家臣(笔名:印象),供职于国家税务总局渑池县税务局。现为中国摄影师协会会员,中国人像摄影学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员、《人民摄影》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渑池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其作品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强国》、《新华社》、《河南日报》等报刊发表。




(0)

相关推荐

  • 特困家庭走出来的大学生

    [影像脱贫故事 076期] 特困家庭走出来的大学生 马秀华  撰文 /摄影 骞宝珠,21岁,阳光,活泼,如今,她是大二的在读生. 她,没有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她根本就没有家庭教育. 她,从小学到高 ...

  • 正月里来来相聚

    新春佳节刚过,人们虽然已经上开班,但生活依旧没有并入正轨,人们在一起欢聚,吃饭.喝酒.聊天.大家各自做好份内的事,为喜庆的气氛添油加醋. 虽然世界范围内疫情严重,但在中国疫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清水河始 ...

  • 张留霞丨母亲节忆母亲

    母亲节到了,思念母亲的心情如这春雨一样淅淅沥沥,时断时续,牵动着我无限的思绪,打开了尘封的记忆,想念母亲,遥无归期,想写又不知从何写起.因为我一直觉得母亲还活着,她经常出现在我的梦里对我说她还活着,慈 ...

  • 当代散文‖【母爱,陪伴一生】◆李红霞

    作者简介 李红霞,高级经济师,现任融资担保公司高管,法律工作者.喜爱阅读.书法.户外活动,曾做过多年的文秘工作,闲暇时间喜文弄墨,仅为生活添加点小乐趣.作者是时代小作家-徐浩铭的妈妈,工作与育儿是目前 ...

  • 青未了|母亲

    今天是周末,我和母亲把家里所有的被子都拆洗了,一边拆一边挨了母亲的好一顿数落,嫌我太浪费,好好的被子为什么还要翻新,那一顿数落,到现在耳朵里还满满的. 母亲来城里暂居一隅已有二十三年之久了,现在的她已 ...

  • 曹根妞 || ​清明节时忆父亲

    清明节时忆父亲 一笑而过 又到一年清明节,雨下了两天,大地一片湿漉漉,更增添了人们思念亲人忧伤的气氛,网络空间铺天盖地的清明节信息塞满了眼眶. 我又想起了爹爹,想起离开我姊妹七个十八年的爹爹,不由得悲 ...

  • 【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母亲的唠叨/阮黎明

    前不久给母亲打电话,给她预备了很多不回家的借口.还未提起她便念叨开来.虽然,天气变暖,但是早晚还是有点凉,白天有点热.要给文轩宝贝时刻加衣服,不要怕麻烦.有空的时间多把房子里面收拾收拾:回到家吃过饭要 ...

  • 【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陪母亲回娘家/吴秀兰

    今年3月份大哥就退休赋闲了!清明节前,他提出回老家小住一段,主要是陪伴老母亲.母亲今年八十八岁了,陪母亲回一趟娘家,是我们姊妹七个的决定,完成她的夙愿. 回娘家,对于一个已出嫁的女人来说,是一件自然也 ...

  • 【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母亲拿手的过年菜/李健

    "鸡生火鱼生寒,青菜豆腐融血栓".瞅一眼饭桌上的小炒,几乎没有了食欲,猛然间,渴望能吃一顿故乡过年的酸辣萝卜白菜.尽管,那是母亲腌制的最普通过年菜,却如冬日暖阳,温和难忘. 萝卜白 ...

  • 【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母亲不来城里/毛家成

    最近这几天,我因母亲不来城里帮助我带年幼的孩子和她进行了一番亲切地争执,我埋怨她不关心儿孙,不懂得体谅我的难处,而她却振振有词地说,她实在是过不了城里人的生活,她根本就带不来城里的孩子. 埋怨归埋怨, ...

  • 【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端午时节话杨梅/廖贤礼

    四月枇杷满树金,端午杨梅血样红. 小时候,我跟妈妈去山上砍柴,看见树上青涩的杨梅,就问妈妈,杨梅什么时候才能长熟?妈妈告诉我:到了端午节,杨梅红出血.此后,我就记住了那句谚语,每年端午节前后,自然会想 ...

  • 【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廉顽立懦证菩提/王国庆

    辛丑四月,一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在厦门市弘一法师研究会原会长陈飞鹏先生的引领下,摄制组一行分别从福州.厦门前往南安石井:采访我国当代曾与弘一法师当面交流.唯一健在的前辈大德,今年102岁的陈珍 ...

  • 【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我的老娘/李鲁庆

    昨天,大年初一,拉着妻儿回老家,又看到娘熟悉的身影,穿着晚辈给她买的红棉袄.每年三个时候必须回农村老家.一次是大年初一,回家给父母和老一辈磕头拜年:一次是农历五月二十日,俺娘的寿诞:一次是老家村里过会 ...

  • 【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买车,我就成了亲哥哥/鲁向辉

    新车买了快两个月了,不时还有一些4S店打来电话,哥长哥短地喊着,推荐他们的车.购车前,市内的4S店我都快转过来完了,还在网上注册了几个购车APP软件,之后我就成了他们的亲哥. 第一次去4S店,还没走进 ...

  • 【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蜻蜓·亲情/李秀书

    清晨我在厨房里忙着,看见窗纱外面歇着一只小小的蜻蜓,我看它那细细的身子,薄薄的翅膀,鼓鼓的两只大眼睛,整个是心灵手巧,十分可爱. 我往里面拍了几下,想把他们吓了飞起来,看它在初升的太阳下和微微的晨风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