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辅行诀中的五味除五证(痞、寒、燥、滞、痉)的真义(廿五味药精经法图)

破译辅行诀中的五味除五证(痞、烦、燥、滞、痉)的真义(廿五味药精经法图)

这个廿五味药精经法图中,每两个五行相生的味可以除五证(痞、烦、燥、滞、痉)中的某一证,即:酸苦除烦;苦辛除痞;辛咸除滞;咸甘除燥;甘酸除痉。我们先要弄清楚五证(痞、烦、燥、滞、痉)的性质是什么?似乎还未见有人详细透解分析过。五味对应五行,之前我说了(详看我这篇文章),辛味对应木,咸味对应火、甘味对应土、酸味对应金、苦味对应水.这个概念一定要有,与内经不矛盾,反可以解内经经文。

我们先来看一个方子小泻脾汤(及伤寒论的四逆汤):干姜、炙甘草、附子。初看这些药有人会觉得这不正是补脾肾的吗?为什么还叫小泻脾汤?把小泻脾汤改为小泻土汤就好理解了,因脾对应土。辅行诀说味辛皆属木,所以木辛克土以泻土,五行用形象的运动态势去理解就好了,木主升发的态势,木辛升发而泻土之均匀墉滞,因为土为均匀和缓或者雍滞的态势,辅助行诀中(看第一个图)干姜辛为木,为木中土,木升中有土微带降意,土能升能降,附子味辛属木,而又苦属水或者说能降,为木中水,也能升能降。木升而水收藏,小泻脾(土)汤,其实是言其辛木制土之墉,灸甘草味甘属土,故为小泻脾(土)汤,还不是全泻,此泻其实是制约的意思。这个图,我看了两三次就记住了。为什么?因为找到了规律。什么规律,详看后文。

辅助行诀中的五味对应的五行才是真解,虽前面文章提过了,但是还要提一下。苦味多收藏,故苦属水、辛木,咸火、甘土、酸金。其实其中咸不是入肾吗、为什么还属火,这里一定要打破固有思维和懂人的先天,婴儿在每腹内,开始是头朝下、脚朝上,那么火上炎入脚,而当出生后,到走路,身体倒转,脚下头上,但是,阳气与火还有朝脚与下焦的惯性,先天惯性,所以我们的阳气也可以下潜于下焦的,所以咸火可火下纳入肾(后天站立的人),这个观点一定要有,不然你就难以深解其妙和人体先后天气机,这很关键,然后很多东西一下了解,我们的脑袋还是先天状态,脑髓肾所主,但在人体上焦,头在母腹内,头朝下,母体肾精所化。咸火能调动肾气,敛阳又升阳,补下焦之阳,所以我们天天要吃盐,咸火,在你伤口撒盐会更辣痛,药,五行中还有五行,很有意思,药五行中的五行,找到规律好记,体为味,用为性气。和药性都很对应的上,全有规律。比如枳实,味酸属金,能收,而气辛能升,属木,故为金中木(味道酸金而闻起来性气辛),能升能降,故能开滞,一收一升如一拉一扯,滞被拉开。所以那天我看了一下,找到规律就很快记下来了。其中有个别难点,比如大黄,咸可降,又带辛味又可升,大黄火(咸)中木(辛),能升能降,又入血分,所以可以开淤滞活血,但是降多一些,因为味道很厚浓郁沉,大黄我尝过多次,通大便,咸能降这里要用到我刚刚说的先天婴儿了。苦中带咸(火),还带辛(木),木为曲直,郁发之木。大黄味很厚,苦中带咸,能降,闻起来微带辛又能升,一升一降如一拉一扯故能活血,降多,故可以通大便泻肝浊(肝与大肠相互别通),咸又能软坚,为什么,因为咸火能克坚金,所以芒硝咸火,而寒凉水,为火中水,咸软坚而寒清热,大承气用之。上图中的芒硝为火中水,为什么,因为芒硝咸为火,火能克坚金,软坚,但是芒硝又性寒凉为寒水,火为其咸味,水为其性寒,所以辅行诀说的火中水和芒硝的性味完全对应的上。在比如图中的黄芩为水中木。黄芩味道苦,为水,但是辅行诀中又把黄芩归到绿色的木,这个木是何意?苦寒的黄芩难道还带木的升意,为什么,有的人估计在这里卡住了。这里可以用到我的特殊理论,即之前我文章中的导引体证气机论,黄芩清肺热清肺气以升肝木,肺热为郁火(为肝心包下收敛之阳火转而升到肺上之阳火)而肝浮于心包之火为浮火,他都能清,但是以清肺(胆)之阳气与火为主,肺之阳热一降,肝木自升,而且李东垣的师傅张元素也说黄芩清肺火肺气,辅行诀对应的上,黄芩为水中木,而少阳病多郁火。肝下敛之郁火转个弯升到了胆和肺上,故用柴胡散郁、黄芩清里火(下郁于肝,转升到胆肺,郁在里的胆肺之火)。而银花几乎相反,银花,善清肝心包营分之浮火,这很关键啊,本来不说的,这是可以区别同样是寒凉药,但是有凉上凉下,凉营凉气凉血凉卫之区别,如果以为寒凉药,全寒,卫气营血全寒到,就是粗工,不知道药的鉴别与走势,硬记方证而已。刚刚说了银花,善清肝心包营分之浮火,在里之肺卫气稍清一丁点,虽可两清,但是以清上焦清分为主,苦中带甘·苦中稍带甘有补意,甘,能升能降·银花偏清营分之表,黄芩偏清郁在里之气分之热,同是凉药,但是有表里营卫气血之别,不可不区分,不然徒记药物成为书虫,囫囵吞枣,银花一清浮火,有时反等同于敛阳,微带补意,但是又有些许清气分,也等同于微微升,也不是极敛,所以我有时候喝王老吉,因其中有银花,不是很凉,有时候反清后敛阳,味甘,,当然治病,要辩证,这是最入微的区别,辨别入微的东西,本来不说的,所以同是凉药有凉上与凉下的区别,有区别就能精准,而非徒记方证对应,不知所以然。问:这种方法我们以前都没学过,根本不会区分。答:这是我一直在区别的,比如,同样是寒凉药,黄连黄柏 知母等苦寒药,他们肯定有区别,所以仲景用他们时候,会区别对待。我们要细细体会隐藏在伤寒论中的药性区别,是后话。

我们接下来破译五证(烦、痞、燥、滞、痉)的真实义。继续破译上图,你会发现大秘密,夸张了。不知道书的传承者有发现。找到规律整个图一下记完,稍用心就行。但似未见其他书上写过。你会闻所未闻。喜欢挑战破译最经典中最难的。比如两味相合而除五证,发现沒有把五味化五行后,每两味所能除的某个证都是五行相生的。

如 酸苦除烦,酸苦一化五行,金水除烦,烦是什么·烦是心火上炎才烦,金水正好制火,说到这似乎已很有道理了,但我发现·更严谨的规律。就是我们多深入思考一下,很多人正是缺这么一点深入,酸苦金水除烦·能除,则金水必能克之,金水克什么,克木火,也就是说可以把烦看成木火,木火上炎当然烦,然后我发现其余也以此规律完全对应。那接下去,刚刚说了酸苦(金水)除烦(朩火)那么接下去是,水木,水木除(克)火土,五行代入五味,水木(苦辛)除火土(痞),也就是苦辛除痞。那么我们看痞和火土对应不,痞,为饮湿与火夹杂,想想伤寒论治心下痞的半夏泻心汤。半夏除湿,芩连清火,完美对应,也就是痞的病机是火土,饮湿土与火互结。那么我们用水木去克火土,水克火,木克土。水木是什么味,水为苦,木为辛,所以苦辛除痞,发现了吧,是否如数学题一样严谨,完美对应。刚说了苦辛(水木)除痞(火土)再接下来,到了木火,木火克土金,代入五味。辛咸(木火)除滞(土金),那么我们看滞与土金相对应不,滞为壅(土)滞·土壅金收,收敛停滞了,所以用木火去除土金之壅滞,即辛咸除滞。其实完全用五行就可解。刚说了木火,接下来要说火土了,火土克金水,代入五味和五证,咸甘(火土)除燥(金水),看燥对应金水不?金水是秋冬,秋冬天气干燥。也完美符合。对吧?太严谨了。说了火土,接下去该说土金克水木了,代入五味,甘酸(土金)除痉(水木),看看痉与水木对应不,水为寒,朩为风,寒闭体表,阳不得舒郁发产生风,所以伤寒论治刚柔痉都用了酸的芍药和甘草等滋津液,虽有风除用风药外,主要以用土金之药为主了。所以五味除五证,五症,可如数学化地去对应,完全可转化成五行。我总结一下

酸苦(金水)除烦(木火)

苦辛(水木)除痞(火土)

辛咸(木火)除滞(土金)

咸甘(火土)除燥(金水)

甘酸(土金)除痉(水木)

完全如数学公式一样严谨,从中我们又知道了古人所说的,烦痞滞燥痉到底是什么,属于什么五行,什么特征,反推了出来,而且又合理,所以《辅行诀》应该是本好书,但除二十五药外,其他药如何归类,需我们实践或去品尝了,以上推演时我没看过图,纯五行相生克一步步推出,即推演时候我没看这个图,但是退出后和此图完全对应,和此图中,哪两个味除烦痞滞燥痉,完全对应,大家对五行加深理解,看一下我开头那篇文章“五行对应五味及阳火为何可以下行”不单五行,我们一定要把五味在脑中成象,不难吧?至于图中的每两味化成某一味,也破译,更有趣,以后再讲了。找到规律后,一个看似繁杂的图,立马变简单。当初对五运六气口算发,对气运千年疑难南北政的破译,也是如此,任何一年的五运六气,几秒内立马口算出来,现在一些书上六十甲子六十几个图罗列,真是多余,因为找到了规律后任何一年的五运六气排列图,已经装在心中,随调随用,几十上百图已记完,闭百度查软件查书还快的多,而且当今流传的气运排列图有的还在五运的排列上有错误。

另,有人说内经的五脏苦欲补泻和辅行诀有差别?我看来,其实无差别,内经和辅行诀中的五味完全相通,辅行诀反而很好验证了内经五味的正确。用脚指头都可以想到的是,酸收本来就属金才对,后来看了辅行诀果然如此。所以五味和五行一定要在脑中成像,一定一定要成像,轨迹化,有轨迹可循,而不是死记,重要的事说三遍。形象了就简单了,看内经的五味也就看得懂了。内经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用辛补之,辅行诀说辛属木,用辛补之,正好补肝木。酸属金,金收克木辛,所以酸以泻之。所以辅行诀完全可解释内经的五味。完满地对应。有人问,心,为何甘泻之,而不是苦泻之?答:很简单,火生土,土泻火之气,子使母虚,苦火泻心火也可以。心火用咸补之,也完全和辅行诀对应。辅行诀说咸属火。内经反而证明了辅行诀的一定的正确性。又有人问,内经说“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为何不是辛泻之(辛木克甘土)?答:脑袋一成象就知道了,苦收藏的状态制约甘和缓均匀的状态。如以生克论,甘土克苦水,也会消耗力量。也就是说,克自己和自己去克,自己去生,都能消耗泻耗自己的生气,四柱也是同样的道理。财官耗自己的气,食神伤官也会泻自己的气。

声明:本公众号文章多为原创内容,仅做交流讨论,勿模仿照搬。

交流可联系作者微信:jingzhitang-huoxiang

(0)

相关推荐

  • 辅行诀大泻肺汤图解(九)

    肝德在散.以辛补之~辛为肝之用味, 以酸泻之~酸为肝之体味,急食甘以缓之~为肝之化味:(以金泻木,以木补木.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承乃制化解木克土). 陶云心德在耎.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急食酸以收 ...

  • 亥月得富贵不易,原因在于水木不易制住

    生在亥月一定要土旺,因亥月水盛,并有甲木暗藏,甲木制土以护水,阴旺很难制得住. 当亥月又木旺时,不仅要金旺制木,还要土旺以制水,方能富贵.所以亥月得富贵不易,原因就在水木不易制. 阴太旺需用阳来平衡, ...

  • 辅行诀大泻肾汤图解(十)

    肝德在散.以辛补之~辛为肝之用味, 以酸泻之~酸为肝之体味,急食甘以缓之~为肝之化味:(以金泻木,以木补木.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承乃制化解木克土). 陶云心德在耎.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急食酸以收 ...

  • 辅行诀大泻心汤图解(七)

    (七).辅行诀大泻心汤图解 肝德在散.以辛补之~辛为肝之用味, 以酸泻之~酸为肝之体味,急食甘以缓之~为肝之化味:(以金泻木,以木补木.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承乃制化解木克土). 陶云心德在耎.内经云 ...

  • 辅行诀大泻肝汤图解(六)

    ​二.辅行诀大泻汤组成图解 大泻肝汤:本脏小五边形五角外本脏体味药加五边内每个角内五脏的一味体味药 如肝之体味酸味枳实金木(81)加 木脏体味酸味芍药金土(83) 火脏体味苦味黄芩水木(101) 脾脏 ...

  • 辅行诀大泻脾汤图解(八)

    肝德在散.以辛补之~辛为肝之用味, 以酸泻之~酸为肝之体味,急食甘以缓之~为肝之化味:(以金泻木,以木补木.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承乃制化解木克土). 陶云心德在耎.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急食酸以收 ...

  • 阳浊返阴,伤阴实为伤阳

    严重伤阳伤阴的八字,若无重大疾病就是牢狱之灾.阳浊返阴,伤阴实为伤阳,要反着看,比如一个八字支会火局,虚透壬癸水,此时要把壬癸水当着阳看,把火当阴看,当岁运出现阴旺时,不但无福反而生灾. 例一,乾造: ...

  • 辅行诀中的五行药物汇总!(附:辅行诀原文)

    (一).味辛皆属木:(计17味) 1.木中木 桂 羊肝 (肉桂 桂枝桂心). 2.木中火 椒蜀椒 3.木中土 姜(生姜 干姜 炮干姜)粳米 阿胶 伏龙肝. 4.木中金 细辛 细辛根 矾石山萸肉. 5. ...

  • 剖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大泻汤、大补汤的方剂按五味五行理论模拟气候状态制方

    大泻汤方(包括小泻汤方) 君药 臣 臣 佐 所生之补方(实则泻其子) 用量 3 两 3 两 3 两 1 两 1 两 1 两 大泻肝汤 枳实(金中木) 芍药(金中土) 干姜(木中土) 甘草(炙) (土中 ...

  • 施今墨、岳美中、辅行诀中关于治疗结石的处方,你用过哪一个?

    今天有人问我,中医治疗结石类的疾病有没有什么好方法,一下子还把我问住了,因为现在保守治疗结石的确实不多,这方面也没有在意. 原因主要是现在外科比较先进,得了结石类的疾病很多就一割了知了,没有保守治疗的 ...

  • 辅行诀中的五行药物总会

    辅行诀中的五行药物总会

  • 《汤液经法图》廿五味药精经法图

    味辛皆属木,桂者为之主,椒者为之火,姜者为之土,细辛为之金,附子为之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主,大黄为之木,泽泻为之土,厚朴为之金,硝石为之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之木,大枣为之火,麦冬 ...

  • 《辅行诀》里五行五味二十五药的表 转载▼

    <辅行诀>里五行五味二十五药的表(2013-02-24 10:13:16) 转载▼ 原表:     木    火       土     金       水 木 桂枝   椒      干 ...

  • 《伤寒杂病论》和《辅行诀》中的兄弟方

    -1- 小补心汤 ➤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方. 小补心汤方: 栝蒌一枚,捣 薤白八两 半夏半升,洗去滑 上三味,以白酨浆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再服(一方有杏仁,无半夏). ➤➤ &l ...

  • 《伤寒杂病论》和《辅行诀》中的兄弟方(上)

    <伤寒杂病论>和<辅行诀>中的兄弟方 作者/肖相如 -1- 小补心汤 ➤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方. 小补心汤方: 栝蒌一枚,捣 薤白八两 半夏半升,洗去滑 上三味, ...

  • 《辅行诀》和《伤寒杂病论》中的兄弟方(下)

    ​版权声明:本文原创:@中医肖相如,尊重知识和劳动,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是请务必注明原作者. <辅行诀>与<伤寒杂病论>有很多类似的方剂,昨天推送的文章中有10个类似的方剂,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