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乡村买肉笔记

乡村买肉笔记

乡村买肉?现在超市与农贸市场中的猪肉、牛肉、或是羊肉等,不是应有尽有吗?如何要跑到乡村去买肉。

说来话长。

自己出身在湘北农村,平时吃肉主要是猪肉。学校毕业参加工作后,工作所在的城市离老家也就是8公里路远。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身体健康时的父母亲勤劳,吃的蔬菜是父母亲自种的,肉食则是父母亲在乡村买的农家喂养的土猪肉,基本没有在超市与农贸市场买菜买肉吃。后来,离开家乡的城市,去到外地工作,自己也是在周末的时候开车去周边乡村买肉。这样做的原因,实在地说,是超市与农贸市场的肉,用家乡的俗话说“如同吃柴”,比乡村农家自养的猪肉味道差太多了。

2018年,非州猪瘟后,在乡村买不到农家土猪肉了。当年国庆节时,在贵州铜仁的山区经过,都看到有扑杀病猪、防止非州猪瘟的提示。

此时,来到了湘鄂交界的幕阜山区,一番寻找,还是没有谁家有土猪肉买。站在路边,不禁想到吃肉的话题。

自己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人,六十年代的时候还太小,没有留下印记,农家是不是养猪我不清楚。现在常有人说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是不准养猪、养鸡的,很多电视剧也是这么戏演的;有一部电视剧说一户农家偷偷地养了三只鸡,听说有人来村上检查,吓得把鸡嘴巴绑着藏了起来,生怕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了。我不知道自己所处的湘北农村,如何与电视剧中或其它地区不一样,是完全可以养猪养鸡的。

彼时尚小,但还是听到大人们说,每家每年要完成上交1头猪的征购任务,收购站收到农户交来的生猪后才会发给屠宰证,过年的时候凭屠宰证才能杀猪过年,也就是说至少要养两头猪过年才有肉吃。

父母勤劳,记得每年总是要喂养两头猪,在8月或是9月份时卖一头给供销社,腊月的时候杀一头猪,腌制腊肉过年。兄妹三人中,我为长,很少如子女多的家庭一样,孩子们帮父母亲打猪草。但记得,夏天的时候,会游泳了,6到9月的4个月时间中,会帮母亲在流经村中小港的滩头上捞水草喂猪。其实不是我小时候有多听话、多勤快,实在是借捞猪草之名,去小港中游泳玩水。

猪草喂养,费时费力,猪也生长慢,一年能长到140来斤就很不错了,猪肉的味道则是鲜美无比。是今天饲料喂养,半年可以出栏的猪肉味道所无法比的。

但是,农村不准养猪,我还是碰到了,是在21世纪的今天,不准养猪这当然多在城市的近郊,但的确存在!不知是“专家”还是谁的主意,说是养猪污染了环境。

2018年后,偏远的乡村因非州猪瘟的影响,也少有农家养猪了,每次特意开车几十公里去山区农村,也买不到过去口感香甜的猪肉。现在,慢慢的不买肉吃了。

说到吃肉,多次读到诉说那个年代一年吃不了几次肉的文字,自己生长在农村,对于城市一个月的肉票多少不知道,对于西北地区的农家是否养羊吃肉不知道。但记得家乡农家吃肉也不是什么“破天荒”的事。每年的腊月到来年春天是有腊肉吃的,端午节后天气炎热起来,那个年代没有冰箱,到每年的十月底吃肉是少些,但也不至于这几个月的时间内没有吃过几次肉。祖国地域辽阔,可能不腌制腊肉的地方,那个年代肉不便保存,可能吃肉比我们湘北少。

说到吃肉,还有这样一句话,说那个年代:人都没有吃的,猪吃什么?不必讳言,彼时,人们的衣食是不宽余,但猪吃的是猪草!自己的家乡是湘北的农村,祖国至少长江以南的地区与家乡的自然环境差不多,猪吃的草在大自然中是取之不尽的。

那个年代的猪,的确没有饲料吃,吃的是猪草。田边上的藤草、池塘中的水浮莲,还有夏天时小港浅滩上生长的水草、菜园中的白菜、冬天时凉干了的红薯藤。一年四季,猪有吃不尽的猪草。

今天,且不论肉食的味道如何,毕竟有吃不完的肉了。但不要忘记了,祖国人民能大口吃肉的起点是在1958年。

1958年是能大口吃肉的起点,当然不是乱说、瞎说!

1958年祖国在做什么?大炼钢铁,那大炼钢铁与猪肉有什么关系呢?

刚才说了,猪草喂养一年,猪就是能长百多斤。要想多吃肉,就要猪养多且快长,这就自然要用到饲料,而饲料是玉米豆类等粮食作物加工的,就等于说要增加粮食作物的产量,而要大规模地增加粮食产量,土地耕种面积不能增加,单凭农家肥料已不能够做到了,必须用到今天的化工肥料。

如你随着我的笔看到了这里,心中是不是会说,连你都清楚要用化工肥料,难道当时的人们不比你聪明,就用化工肥料不就行了?

没有错,当时谁都想用化工肥料。可是,生产化工肥料的化工厂需要钢铁建厂,刚开始没有钢铁,国库也没有钱去国外买钢铁,只能先找矿、挖矿炼钢。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钢是炼出来了,当时的碳酸铵,硫酸铵这类化工肥料的合成工艺也并不是太复杂,是建造化工厂的合金用钢、祖国的钢铁厂因技术原因一时冶炼不出来;1950年1月由美国发起成立的、17个西方国家参加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在1952年特设“中国委员会”,成员国严格执行对祖国禁运、技术封锁。时间到了1970年,也就是在1958年大炼钢铁的12年后,用于化工生产的合金钢材冶炼技术终于被祖国突破了。当时,在经济状况一般的县,都开始建有化肥厂,这些化肥厂,现在在人们的脑海中是有记忆的。

也就是从1970年起,祖国化肥以年100万吨产量递增;与此同时,祖国的粮食产量以很快的速度向上狂飚。更是“四三”方案引进的尿素装置1982年全部投产后,粮食丰收,猪开始有了今天说到的饲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从1958年起,祖国人民为天天吃到肉的日子奋斗了差不多30年。具体的过程用不着细说了,我写下一部分数据,如你有心,不妨去查查核对?

1965年化肥施用量194万吨,粮食产量19453万吨。

1970年化肥施用量351万吨,粮食产量23996万吨。

1975年化肥施用量536万吨,粮食产量28452万吨。

1976年化肥施用量582万吨,粮食产量28631万吨。

1978年化肥施用量884万吨,粮食产量30477万吨。

1981年化肥施用量1334万吨,粮食产量32502万吨。

1982年化肥施用量1513万吨,粮食产量35450万吨。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1979年后,“四三”方案引进的尿素装置先后投产,尿素的肥料效果比碳酸铵、硫酸铵强多了。

今天,“长铗归来兮,食无鱼,出无车”的日子已是没有了,是不是肉的鲜味与天天吃到肉也不能“兼得”?所以,行走在四川的时候,那久闻大名的“回锅肉”的味道也就是一般了。

图片/网络

作 者 简 介

方亦飞,湖南人,1984年学校毕业参加工作,从事金融经济管理至今。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