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震颤(特发性震颤)的针灸治疗(乙)
目录
1症状描述
2症状起因
3症状诊断/鉴别
4症状检查
5治疗/预防
收缩
别名:特发性震颤
患病部位:全身,血液血管
所属科室:内科,神经内科
细分症状:功能性老年性震颤、器质性老年性震颤
相关疾病:老年性心瓣膜病、颤证、老年性舞蹈病、老年性皮肤萎缩
相关检查:老年人体检、肌电图检查、脑电图检查、血常规检查
相关药品:扑米酮片、氯化钠注射液、吡硫翁锌气雾剂、血宁糖浆
相关症状:血压高、呼吸异常、瓣膜增厚、心瓣膜病变、功能性震颤
1老年性震颤症状描述
老年性震颤是属于得了运动障碍疾病。发生于老年人。震颤初期只是在运动时出现,之后在静止时也存在。其频率、幅度与帕金森综合征类同。震颤以头、下颌与唇部多见,呈点头状或左右侧向震颤,但无肌张力增强及运动减少的特点。生活当中有的老年人平常坐着的时候也没感觉怎么样,但一旦起来拿东西、端水杯,或夹菜时手就不停的颤抖。以前常叫作良性震颤、家族性震颤或老年性震颤,现在称为特发性震颤。
患这种病的人越来越多,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为了能够远离此病的困扰,我们平时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会适当地分解,并保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而且要有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厌食的不良习惯。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来源资料:《中级医刊》 1992年 第11期
2老年性震颤症状起因
老年性震颤在医学上根据病因分为功能性震颤和器质性震颤两类。功能性震颤多在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情况下发生,是由于肾上腺素分泌暂时增高所致。而器质性手震颤则是由于病理因素所引起的,常见于脑动脉硬化、中脑病变、小脑病变等。
老年性震颤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三分之一左右病人都有家族史,所以和遗传有很大关系。有些老年人觉得有震颤了就怀疑自己是帕金森病,实际上是两种病。这两种病都有一个症状就是震颤,但震颤是特发性震颤的惟一症状,而帕金森病除了震颤,还有一些别的症状。震颤部位也不一样,帕金森容易发生在手部、下肢、躯干,而老年性震颤主要是在手部、头部还有下颌、舌,躯干和下肢不容易震颤。老年性震颤病人在做动作时,比如说夹菜,端水容易洒,这种情况为异向性震颤。而帕金森病正好相反,是在静止状态出现震颤,严重的时候一清醒就开始震颤。
来源资料:《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3老年性震颤症状诊断/鉴别
老年性震颤首先要与帕金森病的症状相鉴别,帕金森病多在老年发病,此时期也是特发性震颤的多发年龄,因此许多特发性震颤被误诊为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患者合并PD几率高于普通人群,研究发现,PD患者亲属发生震颤至少是正常对照组2.5倍,PD合并特发性震颤患者的亲属发生震颤几率高达10倍。说明老年性震颤与PD虽是两个独立的疾病,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联系。PD震颤以静止性为主,可合并动作性震颤,常伴动作迟缓、强直、步态异常和表情少等。其次还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甲亢和肾上腺功能亢进:引起生理亢进性震颤,对肢体施加较大惯性负荷时,震颤频率可减少1次/s以上,特发性震颤无此表现,可伴食欲亢进、多汗、心率加快、体重减轻、神经兴奋性增高和甲状腺肿大等甲亢表现,伴满月脸、向心性肥胖、高血压和多血质等肾上腺功能亢进表现。
2、直立性震颤:表现站立时躯干和下肢姿势性震颤,可累及上肢,伴体态不稳和小腿痉挛(肌肉高频强直收缩所致),坐下或仰卧后缓解,行走时减轻。家族性姿势性震颤患者合并直立性震颤几率较高,PET检查两者都有双侧小脑、对侧豆状核和丘脑功能异常,提示二者可能存在一定联系。与特发性震颤相比,直立性震颤频率(14~18次/s)更快,用氯硝西泮(氯硝安定,clonazepam)、加巴喷丁(gabapentin)可显著缓解。
3、小脑传出通路病变:主要是小脑底核及结合臂病变,表现上肢和下肢意向性震颤,常伴其他小脑体征如共济失调等。
4、中毒或药物引起震颤:通常为姿势性震颤合并运动性震颤,也可出现静止性震颤和意向性震颤,取决于药物种类和中毒严重程度。多数震颤累及全身,节律不规则,可出现扑翼样震颤,伴肌阵挛。
5、皮质震颤:为不规则高频(>7次/s)姿势性和运动性震颤,常伴运动性肌阵挛。电生理检查可发现巨大体感诱发电位及体感反射增强。
6、红核及中脑性震颤:是静止性、姿势性及意向性震颤的混合体,震颤频率2~5次/s。通常由红核附近病变(脑卒中或外伤)引起,影响一侧黑质纹状体及结合臂通路,导致对侧肢体震颤,本病常伴脑干和小脑病变其他体征。
来源资料:《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3年 第8期
4老年性震颤症状检查
根据患者经常出现姿势性和(或)动作性震颤,饮酒后减轻,有家族史,不伴神经系统其他症状体征,应考虑老年性震颤的可能。震颤的临床分级,1996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老年性震颤研究组提出的震颤临床分级为5个等级。0级无震颤。Ⅰ级很轻微震颤(不易发现)。Ⅱ级易发现的幅度不到2cm无致残性震颤。Ⅲ级有明显的幅度2~4cm部分致残性震颤。Ⅳ级有严重的幅度超过4cm致残性震颤。
老年性震颤有三个检查标准:
1、核心检查标准:①双手及前臂动作性震颤。②除齿轮现象,不伴其他神经系统体征。③或仅有头部震颤,不伴肌张力障碍。
2、次要检查标准:①病程超过3年。②有家族史。③饮酒后震颤减轻。
3、排除标准:①伴其他神经系统体征,或震颤发生前不久有外伤史。②由药物、焦虑、抑郁、甲亢等引起的生理亢进性震颤。③有精神性(心因性)震颤病史。④突然起病或分段进展。⑤原发性直立性震颤。⑥仅有位置特异性或目标特异性震颤,包括职业性震颤及原发性书写震颤。⑦仅有言语、舌、颏或腿部震颤。
老年性震颤的辅助检查:
1、CT、MRI检查: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或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对鉴别诊断有意义。
2、肌电图检查:可记录到4~8 Hz的促动肌-拮抗肌同步化连续发放活动,另有约10%患者表现为促动肌-拮抗肌交替收缩。单运动单元分析显示电冲动是集合性或同步化的。震颤发作期间募集相中新募集的运动单元有异常高的瞬间20~50Hz放电频率。
3、基因分析:对确诊某些遗传性肌张力障碍疾病有重要意义。
来源资料:《陕西中医函授》 1994年 第5期
5老年性震颤治疗/预防
老年性震颤的治疗:
老年性震颤是指发生于老年人,以身体某一部分或全身的不随意、有节律的振动(频率一般在6~ 10次/s以内)为特征的一组病症。目前西医对这类病症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从中医的角度观察老年性震颤的临床特征,运用中医针灸的方法审因论治,可较好地改善症状,并控制病情发展。
临床治疗上,根据老年性震颤的阴证和阳证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阴虚阳亢症的震颤,应以滋阴补肾、平泄肝阳为法。取穴,百会、太冲、合谷、太溪、足临泣、大椎、命门等,以针刺为主;阳虚阴盛的震颤,需温肾填精,杜塞风源,选用关元、气海、命门、期门、涌泉、脾俞、足三里、三阴交、下昆仑穴性针刺外,多用灸法,艾火宜足,艾灸时间宜长。
老年性震颤的预防:
老年性震颤在康复期间应该注意尽量做一些体能锻炼,比如太极拳、体操。在饮食方面多吃抗动脉硬化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芹菜、洋葱等有降压抗血脂的作用,多吃五谷杂粮,品种越丰富对病情越好。高脂肪、高热量、高糖食品要限制,特别是油炸食品应该少吃。有些病人饮酒以后可以使症状减轻,但是一般也就维持2~4个小时,此后症状又会加重,所以饮酒不能治疗此病,反而使症状加重,应该严格限制。
来源资料:《河北中医》 2001年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