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的感悟
得到高研究校友读书会105期第1/3篇文章
编辑 上海0期 大龙
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分享,我是杭州4期孙碧清。首先三个标签介绍一下我自己,1、职业教育,2、终生学习,3、教育传播。
我想和大家互动了解一下,不知道大家在工作生活中是否立过目标?简单的,复杂的。如果有请在评论区打1,如果有目标实现的请在评论区打2,如果有没有实现的请在评论区打3。我想大多数人都有以上这些经历。
朱熹的格物致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就是目标管理的两种方式。
怎样去理解呢?朱熹是王阳明年轻时崇拜的对象,王阳明是我崇拜的对象。从语境逻辑,我想做圣人,但大家想想,哪有这么容易呀。
用朱熹格物致知理论阐述:你要做圣人可以呀,你要按圣人的标准努力学习,做圣人该做的事情,一步步按标准最后成为圣人;
王阳明知行合一理论阐述:你要做圣人可以呀,你现在就是圣人,不用去管什么标准,从内心出发,从一点一滴做起,积少成多,慢慢的你就是圣人啦;解释的不一定完全对,大体意思差不多,不太严谨。
下面我分享一下自己的案例和大家一起感受一下这个过程,不一定对,但确实是我的一些感悟。
我是2003年参加工作,当时年轻,我在工作中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读了一本书,看了伟人的传记,了解过老板的成功学,于是乎我就奠定目标,
人这辈子要做就做改变世界的事情,不然都对不起生命赋予我的身体。
我就开始定义我的人生目标,我要最快完成能力提升准备跳槽,要做网络工程师,用网络改变这个世界,用无形的网控制我要控制的意念,我要成为网络中的主宰者,我要当黑客。看似没有任何逻辑,但当时就是这么想,现在都觉得好笑。于是乎我就开始拼命学习,拼命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力确实在提升,但就是无法主宰网络,反而是网络主宰我。慢慢的我发现目标好定,实现很难。我开始反思,到底是我不够努力,还是实现的方式不对,我总是试图找原因并改造它,但是越是找原因,越是无法实现。我现在有点明白,这个目标不适合当时的我。我有一个感受,
人越是有经验,目标就会越小,反而越容易实现。
我在教育工作岗位不知不觉工作了18年,曾经的我肯定没有想到如何理解教育,或者一直干教育,当年在校长的带领下宣誓好好当一名有意义的老师,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当时觉得好笑,我能成为一名真正的灵魂工程师吗,我不以为然。
现在的我已在老师的岗位18年,没有刻意的努力,只有每天老师上好课的小目标,每天重复,每天认真做好老师这个称号该做的事情,但我现在反而感受到当年誓言的伟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实至名归,我能理解,我为之骄傲,也为工作在教师岗位付出几十年如一日的老师骄傲。
朱熹的格物致知是:目标是系统的,宏大的,是标准的,是可以按计划完成的,你只要照做,肯定能实现,不考虑细节,不计成本;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知行要统一,相互匹配,不能顾此失彼,知大,行小或者知小行大都不能实现目标,必须相互匹配,相互认知。通俗一点,目标小一点,行动可行一点,目标达到后再定新的目标,一个个小目标,匹配的目标才能完成知行合一,未来您就是知行合一成功的人,大目标自然实现。
其实我们工作中也是如此,公司会有使命、愿景、价值观,我相信,很多公司为什么有的成功,有的不能成功。成功或许是有朱熹的格物致知大目标,也有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小目标。失败的是,光有大目标没有把大目标转换成小目标来实现,最终很可能功亏一篑。人生年轻时有朱熹一般宏伟目标,在现实面前残酷的摧残中,如果不能及时调整,最后功亏一篑。如果能及时调整,用王阳明从心出发,知行合一,小步快走,人生巅峰自然而成。
任何理论既然能传下来必定有其魅力,知行合一、格物致知都是儒家经典的学术结果。知行合一是实用主义者,格物致知是理想主义者,二者同出一门,看你如何利用其长处为我所用。
今天用目标管理诠释知行合一在工作生活中的意义,也是表达我们对历史的敬畏。任何一套理论都不是孤立的,都是有生命力的,目标是很确切的,如何利用古人的智慧服务与目标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当年阿里巴巴就犯过类似的错误,马云的理想主义目标和实用主义目标曾经就发生过碰撞。这里没有赢家,只有认识他们才能为你所用。一个组织目标很明确,什么时候是理想主义,什么时候是现实主义,需要我们自己不断调整和努力。
未来可期,终将灿烂。
这些看法只是个人浅显理解,冒昧理解,不足之处还请相互交流改进,王阳明太大,作为小兵的我只能仰天叩首,我会虚心学习理解,用真诚的学习去融化自己的壁垒,我们要感谢朱熹格物致知所对应的大目标,没有它就没有方向,也要感谢王阳明知行合一所对应的小目标,没有它就没有成功的喜悦,这或许就是朱熹和王阳明相互成就的原因吧。也是目标成功的诀窍之所在,大家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