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小动物的节水大比拼
水源,关乎许多动物的命运。
在非洲,大象、河马和水牛一生都在追逐水源。但我们很少关注,一些特别小的动物,如何寻找、利用和保存水源。现在,在最极端的沙漠环境中,一些动物选手要展现非凡的用水策略。
大象挖掘干涸的河床
非洲西南部的纳米布沙漠是古老的生存竞技场。在这里,奔腾的海浪与金黄的沙丘相碰撞,气候干燥炎热。但当暖空气在大洋上空冷却并被吹向纳米布时,就会形成捉摸不定的大雾。
雾气轻抚沙漠
虽然这飘渺的水汽难以直接吸收,但一些动物学会了“雾中取水”。
一号选手沙漠甲虫率先破“沙”而出。
甲虫踏上取水之路
黎明时分,甲虫纷纷爬上高大的沙丘,将身体朝向带有水雾的风。
渐渐地,微小的水珠在它温度较低的外壳上凝结。
蓄水中的甲虫
看似光滑的鞘翅,其实有微小的凸起和凹槽:凸起部分收集水分,凹槽则将水引入口器。湿度适宜时,甲虫可以饱饮相当于它体重40%的水。
防水的腊质外壳
另一边,二号选手抓住了大雾消散前的时机。
纳米布的特有种阔趾虎是沙地里的小幽灵,它几乎是半透明的。淡粉色的身体隐没红色砂砾之间,为它提供完美的伪装。
阔趾虎也是雾气捕捉者,而且它更有效率。
阔趾虎是一种蜥蜴
它无须等待水流进嘴里,灵活的舌头舔舐了皮肤上的水珠。
有时,它会舔一下眼睛。这样既能清洁眼球,也能摄取水分,可谓一举两得。
美丽的大眼睛
三号选手铲吻蜥姗姗来迟。顾名思义,铲吻蜥的吻部像一把铲子,流线型的躯体使它可以钻入沙层“游动”。
它没有令人称奇的取水手段,但它小小的身体就是“水库”。
快速穿越沙丘的铲吻蜥
它的水分大多来源于食物,被储存在肠道分支中的特殊水囊里。在多雾的深夜,铲吻蜥会趁机储存大量的水。
在地表温度高达70摄氏度时,很多动物都会躲避高温,铲吻蜥却无所畏惧,反而在烈日下“跳舞”。
小蜥蜴的舞姿
它轮番抬起四足,用尾巴保持平衡。这颇具节奏感的舞蹈,让它的足底温度在几秒钟内就下降10摄氏度。
身体部位热量变化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