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散小考

佛手散(由川芎、当归二味药组成),是中医妇产科的一张运用十分广泛的简便、效验、价廉的著名方剂。历代大多数妇产科医籍对该方都有援用转载,足见其影响之广。但是,对该方的出处说法不一,方名变化因时而异,药物比率多自不同,治疗功效散见各书。有鉴于此,本文对佛手散作一考证。

佛手散出处

近年出版的中医书籍,对佛手散的出处认识不一。如《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学》、《中药大辞典》等,认为该方出自许叔微的《普济本事方》;而《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则标明此方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按许氏系宋代(1080—1154年)人,《本事方》乃许氏“晚岁取平生已试验之方,并记其事实,以为此书”,并且书中已分明提到“和剂局方此药治伤胎去血多……”。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成书于1107—1110年间,书中所谓的芎藭汤者,即是《本事方》中的佛手散。故可以肯定,在《本事方》之前,已有佛手散一方了。查《太平圣惠方》(成书于982—992年),在难产门中也曾收录本方,但未具方名。而在《中国医学大辞典》佛手散条目下,则称此方出自徐文仲。徐文仲何许人也?文献无详细记载,在《外台秘要》妊娠胎动方中有迳以“文仲徐王效神验胎动方”冠名之本方,并有小字注:“救急经心录同崔氏用米醋二升煎二十沸服”。《救急经心录》一书及崔氏亦已无从考证,三者孰早孰晚不可断论,但佛手散出于《外台秘要》成书(725年)之前,是无可非议的。以为此方出于《和剂局方》者,仅本许氏之说;认定出自《本事方》者,盖许氏以佛手散命名而已。

佛手散的名称及剂量比率

对佛手散,历代有不同的称谓。此外,方中川芎与当归的比率也不相同。如《外台秘要》中称本方为“文仲徐王效神验胎动方”,《本事方》才称本方为佛手散,《医部全录·妇科》称本方为催生神妙佛手散、立效散,芎归之比为2:3;《圣惠方》未出方名,芎归之比为1:4;《和剂局方》称本方为芎藭汤,《圣济总录》称本方为当归汤,《校注妇人良方》称本方为神妙佛手散、芎归汤,《成方切用》称本方为归芎汤、君臣散,芎归之比均为1:1;《陈素庵妇科补解》称本方为试胎佛手散,芎归之比为1:2;《医部全录·妇科》尚称本方神方验胎散,芎归之比为10:7;《证治准绳·女科》称本方为一奇散,芎归之比为7:10。古代医家治病处方时非常重视方中药物的比率,但由于各家的经验或适应证不同,产生了上述悬殊的差异,佛手散对某种疾病的最佳药物比率,仍然是今后研究的课题。

佛手散的功用

佛手散的功用,经历代医家的探索发挥,日臻完善。归纳其功效,大致可分三类。其一是诊断,《海藏方》称此方有“神方验胎散”之称,并说药后“二三时间,觉腹脐微动仍频,即有胎也,动罢即愈。如不是胎,即不动”(《医部全录·妇科》)。其二是诊断性治疗,“治妇人妊娠五七月因事筑磕著胎,或子死腹中……用此药探之,若不损则痛止,子母俱安。若胎损立便逐下”(《医部全录·妇科》)。其三是治疗,如《中国医学大辞典》称其“治室女心腹满痛,经脉不调……”,《济阴纲目》称其“治临产艰难,胞衣不下,及产后血晕,不省人事,状如中风,血崩恶露不止,腹中血刺痛,血滞浮肿,血入心经,语言颠倒,如见鬼神,血风相搏,身热头痛,或似疟非疟,一切胎前产后危急狼狈垂死等证,并皆治之”。

刊于《浙江中医杂志》1985年第4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