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闻槐花香(散文)
作者/庄学兵
【作家/诗人简介】
★ 庄学兵,男,1961年生,1980年入伍,1983年退伍回乡。30多年来一直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并对摄影情有独钟。从1981年开始,先后在《解放军报》《大众日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徐州日报》《经济新闻报》《彭城晚报》报等全国多家报刊发表新闻、艺术摄影作品500余幅。《农民喜领涉农补贴款》获2008年江苏省徐州市“欢乐农家”—农民摄影大赛一等奖。2014年春赴美国采风创作,2015年1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个人散文集《故道他乡》,现为《中国摄影家》杂志中国摄影家俱乐部会员徐州市摄协会员、睢宁县摄影家协会理事、睢宁县王集镇文化站长。
【作家/诗人作品】
又闻槐花香(散文)
作者/庄学兵
老婆娘家住江苏睢宁王集镇平楼街北2.5公里徐庄。开车沿“平峰”路需要经过高铁,约20分钟车程。6米宽的平坦水泥路面,无论开车、坐车都很舒适。沿途的风景也是比比皆是:金黄色油菜花、葱绿的果树、麦子和望不到边的大蒜田......过了高铁桥,开不多远就进入徐庄地带。刚进入村子,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哇,老公你看,槐树开花了!”老婆满心欢喜,煞是激动。我降慢了车速,透着车窗,见得路两旁有好多株槐树,且开满了“银铃”般的槐花儿。细细端详,看得出来树下方离地面近的,有被人折採的痕迹。
在睢宁摄影圈,我被摄友戏称为“拍花大盗”,30多年来,我拍的花儿数不清,梨花、苹果花自不必说,那是家乡特有的花儿。这里仅报上少许花名:郁金香、二月兰、蝴蝶兰、杜鹃、百合、凌霄花、金银花......满树的槐花一簇簇、一串串,在风中摇曳,频频向我点头示意。爱好摄影的我,饶有趣兴致地拿起手机不停地拍摄,其间亦有老表给我打招呼,让我拿一点槐花尝鲜,“哪能不劳而获呢?”“谢谢,不用了,心意领了,就当吃了”。我一一婉言谢绝。说句心理话,看到白白、嫩嫩的槐花,很想近前抓一把吃个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家乡土地瘠薄,满是沙碱地,为了改沙治碱,政府因地制宜,一方面号召群众栽植苹果树、梨树;另一方便,为了防止风沙,在果园的四周栽植成片成行槐树,形成一道道防风屏障。每年的阳历四月底、五月初,千树万树槐花开,和着苹果、梨花香,家乡的果园真是美醉了!当时的那个年代,人们生活极苦,靠“工分”吃饭,少不使劲干,年底就会出现“透支”,全家人都要挨饿。劳动之余,乡亲们採得槐花,或蒸着吃,或煮槐花粥。小孩子们不知好歹,多以生吃,乐享新鲜。槐花也着实解决口粮不足问题。可以说在那个年代槐花救了不少人的性命,救助了一二代人。槐树是当时农村生产队的唯一“家产”。自然,槐树林也是放蜂人的好去处。槐花尚未开时,放蜂人便从南而至,早早来此“安营扎寨”,一住就是月余。槐花香飘的季节,蜜蜂唱着歌儿在花间忙于采蜜。放学后,我和小伙伴们少不了凑上去,一来看稀奇,二来解解馋。放蜂人也很慈善,常常会分给我们每人一小勺蜂蜜,就算过年了。
槐树,俗称刺槐(亦称洋槐)。沙丘、山岗、房前屋后均可栽植,成活率极高,有着家乡人一样的品质,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槐花蜂蜜”浆营养丰富,滋肺润喉,老少皆宜。槐树也有较弱的一面,就是生长速度慢,成材树一般都要在20年以上。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意杨落户家乡睢宁,睢宁成了意杨第二故乡。春天,可恶的杨絮满天飞,人们望“杨”兴叹,人们纷纷砍伐杨树,在政府号召下,栽植银杏、“三水”梨、海棠树、桂花树.、红叶石楠、无絮杨......既美观、又经济的“百村万树”工程,绿了家乡,富了百姓。如今存活的槐树已不多见,成了稀有的树种。我对槐树情有独钟,时而在餐桌上食上几口槐花汤,在嘴爵其香甜的同时,但甜中不免含有几分苦涩。如今,再闻槐花香,有着透心的甜,别有一番滋味。
~~~~ 诗艺国际 ~~~~
★
文学殿堂,文友栖园
,砥砺前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携手并肩,与时共进
✾
给句子化点妆,让文字活起来
给我一堆碎片,还你一篇美文
传播正能量★共创正平台
无限精彩,尽在【诗艺国际】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