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立华:一线城市的中产要放弃幻想
伴着窗外的夜色,喝一口凉白开,又到了一天中最为放松的时刻。
一线城市的中产,作为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人,常常在舆论场里占据了主流的位置。
由于在舆论场里嗓门比较大,现实生活中又普遍不愿意去地级市或者县城看一看,所以就出现了一种很不好的心态。
广袤的我国大地,他们有点接触不到,但是互联网上的声音,他们是天天接触,所以一种脱离现实生活的心态就出现了,就是以为这个群体代表了全国人民。
这个心态不太好,不是说会对三四线城市,广大县城乡村的居民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也不是说会对一线城市的企业造成什么影响。只是说,有了这种心态,只会对自己的生活造成影响。
一线城市的中产,白领大抵是受过比较高教育的白领,这部分人在过去和未来都属于人才,我们国家的人才红利马上就要到了。人才红利的新优势将不断显现。
现状是我们已经从人口多变成了人才多。
这个群体能代表全国人民吗,显然不能。社会生育率的减少不是平均分布的,不是所有人的生育率都在降低。
恰恰是一二线城市中产的生育率在降低。
在自我心态中的城市中产,往往会以为自己代表了所有人,于是就出现了如下的想法,“只要我不生孩子,国家一定会鼓励生育”。
甚至有更神奇的想法,“只要我买不起我看得上但是暂时买不起的房子,国家就会把那个房子的价格降到我能买得起。”
中产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自己对下面要讲自由,遇到收入不到1000的群众家里孩子,就要就要讲允许请课外老师辅导。因为他们知道,收入不到1000的群众,请不起课外老师。
但是,遇到了企业家的孩子,他们就要讲不要搞素质教育。
因为他们知道企业家真的能搞的起素质教育。
害怕下去,又没有办法上去,于是恐惧下去,又怨恨上不去。
然后幻想着自己的情绪会成为国家决策的唯一考量,国家不拿它当唯一考量,就是政策不好。
这就叫没事应该多出去走走,去县城看看县城的群众是怎么生活的。
孩子两个,还是生的,孩子教育,学还是上的,往上走的希望,是基本没有的,但是乐观安稳的现世幸福,那是满满的。
困难群众因为社会性的原因而困难,我们当然要搞扶贫。
中产恰恰是因为社会性的原因致富的。
是社会变迁给了一线城市中产以机会,加上他们自己的努力,让他们脱离原本的公社和厂子,成为了城市的中产。
享受到了社会变化的福利,凭借自己的努力,脱离了原本的社会阶层,怎么到了更进一步的时候,就要完全放弃努力,全靠国家了呢?
努力了,有结果,就欢天喜地,没结果,就垂头丧气甚至放弃,这不好。
他们考出来的时候,也有同学没有考出来,难道没有考出来的人,就不过了吗?
还是不把人家当人了?
对底层充满傲慢,这不好。一线城市的中产眼里的底层是人,他们是人,他们心心念念想当的人上人,当然也是人。
政策不会全给其中一部分人,尽早放弃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