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一流滑雪旅游目的地的几条特征和经验

2022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正在紧张而有序的推进各项建设与筹办工作。近年来在冬奥契机下,中国的冰雪运动及相关旅游休闲产业快速发展,东北传统地区稳步增长,京津等北方地区发展迅速,南方各地亮点频出。

围绕优质滑雪场,运动、观光、度假、文创,以及会展、商贸、相关装备制造等多个产业融合发展,是国际一流滑雪旅游目的地的普遍形态。这些滑雪旅游目的地,总体上以大阿尔卑斯地区(涉及法国、瑞士、意大利、德国、奥地利等)为最主要集聚区,另外在北欧、北美、日韩等地区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目的地。它们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经营收入与就业机会,带动了地方发展,有些甚至成为国际性的冬季人文活动与国际交往高地。

我国以2022冬奥会举办地北京(城区)—延庆—崇礼地区为代表,各地区都在积极学习国际上成熟的发展理念、模式和技术,试图在发展“大滑雪产业”中走出自己的道路。笔者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对业界公认的世界一流滑雪旅游目的地案例做了综合分析。这些案例包括法国霞慕尼、瑞士圣莫里茨、美国丹佛、意大利都灵、奥地利因斯布鲁克、挪威利勒哈默尔、加拿大惠斯勒、日本长野等。他们均有悠久的滑雪历史,一流的雪场条件,完备的服务设施,也都举办过冬奥会,并发展成为具有世界知名度的滑雪旅游目的地。研究发现,这些目的地普遍具有以下发展特征,值得我们参照借鉴。

一、“城—镇—场”三位一体的空间组织格局

国际一流滑雪旅游目的地,虽都发端于条件优越的天然滑雪场地,但真正要成为功能强大、效益显著、具有国际影响的目的地,雪场条件只是一部分决定因素。在长期的历史积累和市场淘汰过程中,他们普遍在地域(也是产业)空间上,形成了“城—镇—场”三位一体的空间组织格局。

“城—镇—场”体系中的所谓“场”,是指滑雪场地本身,雪道多、难度(挑战体验感)高、选择丰富、设施完备,是国际一流滑雪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和基础,是关键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所谓“镇”,是紧密连接和服务于滑雪场地的“小镇”,通常为历史社区、街区(以欧洲历史悠久的滑雪旅游目的地为代表的)或服务设施集群(以北美、日韩等较新的目的地为代表)形态。“镇”为滑雪场提供了高效率、大容量、文化氛围浓郁、设施舒适便利的服务基地。更为重要的是,它提供了滑雪之外休闲活动的机会,满足了大量“非专业”滑雪爱好者和伴游者的活动需求,同时为住宿、餐饮、休闲娱乐、文创、商贸等伴生产业提供了发展平台,也为“文化遗产”的积累提供了物理空间。这些小镇,因滑雪而生,背景是崇山峻岭,环境清新别致,每到冬季(亦是欧美圣诞-新年消费季),游客从各地前来,共同享受并创造出欢乐、健康、自由的生活文化。霞慕尼、巴多内基亚、利勒哈默尔、惠斯勒等均成为冬季欧美的热门旅游目的地。这些小镇与滑雪场之间最大的特点就是距离短,可短至非机动车尺度,巴多内基亚小镇到滑雪场仅有10分钟左右的步行距离。勃朗峰脚下的法国霞慕尼小镇,作为1924年第一届冬奥会举办地核心赛区,当地常住人口不足万人,却成为全世界滑雪和登山爱好者心目中的圣地,数百年来发展积累形成的民居、教堂和特色酒店、餐厅、商店(众多国际一线奢侈品牌)聚集在仅有数百米尺度的街区中,成为一个文化厚重、特色鲜明、经济产出惊人的“活着的小镇”。 距离近、尺度小、特色鲜明、产业多元,是雪场小镇的基本特征。

所谓“城”,是指滑雪旅游目的地应具有的发达的国际交通条件,通常表现为与一座枢纽型大城市紧密连接。这是目的地获取广域市场的重要条件。霞慕尼临近瑞士日内瓦(88公里),利勒哈默尔临近奥斯陆(140公里),惠斯勒临近温哥华(120公里),巴多内基亚临近都灵(77公里),这些“镇”与“城”之间大多有公路加铁路连接,班车密集,租车便利,车程在一小时左右。这些大城市,除拥有便利的国际交通条件外,还拥有综合完备的旅游度假产品与设施、充裕的人力资源和配套制造业,还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市场支撑。

“城—镇—场”三位一体,功能分化,有效配合,值得国内相关地区在规划建设中参考。

二、大型赛事驱动下的“新遗产创造”模式

奥运会等重大赛事会对举办地带来各方面的利弊影响,有时甚至造成财政危机、资产闲置等问题,已受到充分关注。如何有效发挥大型赛事的积极效应,留下丰厚的遗产,成为学界和业界研究的重点。

前述世界一流的滑雪旅游目的地,均举办过冬奥会,也是包括世界杯和其他重要国际单项赛事的经常举办地。它们均有效利用了大型赛事契机,在设施完善、市场推广、功能升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功。

法国霞慕尼作为传统的滑雪和登山运动目的地,通过1924年首届冬奥会的举办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历史上第一次冬奥会举办地,成为霞慕尼享誉世界的垄断性品牌。霞慕尼借助冬奥会,克服多种困难,大规模的兴建和完善基础设施并在冬奥会上惊艳亮相。随后它又承办了多项国际性重大体育赛事,成为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天堂。藉此,霞慕尼一举成为与圣莫尼茨等传统目的地相抗衡的欧洲顶级滑雪旅游目的地。

大型赛事的驱动效应,显著的体现在一些投资巨大、技术难度大、市场受众相对小的标志性设施的建设上。这些设施的投入,只有在当期收益可观、未来市场增长可期,且有多方投入支持的条件下才能实现。例如俄罗斯索契长达20公里的滑雪赛道、因斯布鲁克的伊瑟尔山滑雪跳台、霞慕尼的第一座通往冰川的缆索等,均是冬奥会带来的重要遗产。

为2022北京冬奥会兴建的国家雪橇馆、国家速滑馆、“大跳台”、太子城高铁线和冬奥小镇等,不仅耗资巨大,更需要国家层面的布局和协调。以雪橇馆为例,全球此类场地尚不足20处,它的建成将成为进入世界级滑雪旅游度假地的一项重要资本。与此同时,2022北京冬奥会还在实践中完善“投资-运营一体化”投入管理模式,是在最大程度的为中国创造“新遗产”,以期在赛后留下一个新型产业集群,彻底改变区域发展能力和走向。

三、产业与功能的“圈层递进式”升级

产业融合已经成为广泛认知和接受的发展模式。除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外,当前文旅与体育、康养、地产、文创、互联网,甚至装备制造业等多个产业的大融合,也已在多方面显露端倪。

前述国际一流滑雪旅游目的地均已实现融合(复合)型的产业发展格局。这种融合发展也并非一蹴而就的,它们通常存在由内而外,由基础到外围,以“圈层递进式”的方式,逐步夯实、拓展、升级、跃迁,遵循着一定的发展时序逻辑。这种“圈层结构”包括产业和功能两个维度:

第一,产业圈层。核心层,包括滑雪以及伴生住宿与餐饮服务;中间层,是与滑雪紧密联系的度假、伴生商业地产、观光旅游、旅游商品零售产业等;外围联动层,是相关联动和支撑产业,包括会展、文创、度假地产、旅游交通、康养、装备制造、技术服务、救护、培训教育等。

第二,功能圈层。核心功能,就是滑雪运动,内含专业级和大众级;基础功能,除滑雪外,包括度假、观光、休闲娱乐;拓展功能,包括康疗、会议展览、商贸、地产、研学、文艺和文创产业、装备制造等,不同地区通常有不同的演进取向。另外,在季节方面,存在从单季目的地向双季和全季演进的过程;在市场方面,存在从基础市场到全球范围机会市场演进(通常并不放弃甚至高度重视忠诚基础市场)的过程。

以霞慕尼、利勒哈默尔、平昌为例,一方面强化滑雪基础功能,一方面大力发展综合旅游功能。随着目的地的发展与市场需求的转变,这些地区逐渐演化出运动赛事、文化旅游、乡村旅游、文创生产等新兴功能。霞慕尼还十分重视户外(登山)与滑雪两大核心竞争力的并行发展,在政府层面将冬季项目逐渐纳入法国的国家正规教育体系中,又在霞慕尼修建了法国国家登山滑雪学校(ENSA),不断强化目的地的综合发展能力。索契和因斯布鲁克等案例略有不同,它们在已有的旅游、度假功能基础上,强化了滑雪功能。随着滑雪功能的发展与完善,当地业态更加丰富,产业结构和季节性得到平衡,市场影响力显著扩大。随后进一步丰富休闲度假功能,演化出体育赛事、会议会展、文化创意等功能。

四、关于中国相关产业和地方发展的思考

中国的冰雪运动及其相关产业,长期以来围绕专业运动开展,集中并依赖于黑吉两省,在亚布力、北大湖、长白山等地区,以及哈尔滨、长春、吉林、齐齐哈尔等大城市,积累了一批场地、人才、机构和技术体系,也举办过亚洲和国际重要赛事,群众基础也比较好。其他地区如北京、河北、新疆等发展较快,一些南方地区的高山雪场、城市室内雪场和冰场也逐步建设起来。但是目前,我们仍然缺乏真正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一流滑雪旅游目的地。

亚布力、长白山等功能相对单一,产业链短。长白山向冬夏两季目的地的探索尚未达到最理想效果。河北崇礼地区,在北京市场的驱动下,新世纪以来取得了长足发展,更是获得了举办冬奥的重大机遇。

北京-张家口冬奥赛区的规划和建设,很大程度上考虑了未来“大滑雪产业”格局的构建,太子城滑雪小镇、北京北站-太子城高铁专线、空间居中的延庆赛区设施兴建、以古都文化和长城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旅游的纳入,等等,均体现了整体规划的长远立意。相信在深入研究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中国有望把握好冬奥契机,高标准创造并留下一批重大“遗产”,创新运营管理模式,形成新型产业集群,并在空间上合理组织布局,成为全球一流,东亚顶级的国际滑雪旅游目的地。

作者单位:王欣,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黄迪、李莹,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