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向死而生”,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前面我们讲了,在海德格尔的存在者“此在”有两种存在的状态,一种是“本真的”,一种是“非本真的”。在默认情况下,此在会默认走向“非本真的”状态,这是一种“消极的自由”,比如人都是好逸恶劳的,通过这些“非本真的,沉沦”的状态,我们可以逃避责任和负担,这样“此在”可以比较轻松。

在之前一本书里面,我看到过这样一个问题。说的是,为什么地球上的植物存在了几十亿年了,但它们一直没有进化出“大脑”呢?这个问题的第一种解释是,因为植物不需要“思考”,因而没必要进化出“大脑”。那我们跟进一步,植物为什么不需要“思考”呢?因为植物可以天然地通过光合作用,就可以生存,所以,他们不需要思考。

所以,所有的存在者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趋向于“非本真的”存在,就像植物一样,如果不思考就可以生存,那为什么还需要思考呢,不需要思考当然就不会进化出“大脑”,这也解释为什么在大自然有“用进废退”的法则。

但人这种“此在”和其他的“存在者”不一样,我们有自我的意识,有选择的自由,有“挂念”的本质,所以“此在”可以挣脱出“非本真的状态”,去谋划、设计和选择成为更多可能性。关于“挂念”,海德格尔引用过一个寓言故事,说明,挂念怎么跟人的本质相关。

有一天,“挂念”过河的时候,看到大地上有一块黏土,就把它拿起来塑造。他看到了掌管精神世界的天神朱庇特,他就请天神给这块土精神,天神很慷慨地答应他。挂念把黏土塑造成之后,想要取名字,他本来想取自己的名字,用“挂念”来称呼他,但是天神说:“不行!是我给他的精神!”大地也说:“不行!你拿的是我的黏土!”

他们争执不休,就请“时间”来当法官。时间就宣判:天神既然给了精神,那么在人死后,你取回他的精神;大地既然给了身体,那么在人死后,你取回他的身体;挂念最先塑造,所以就让挂念来掌握。现在因为取名字而争执,可以把它取名为homo。拉丁文里面homo就是人,所以,这个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人的这一生都由挂念来掌握的,人活在世界上,一生都在挂念之中。

这里的挂念,其实和尼采和叔本华思想中的“生命意志”类似,在叔本华的思想中,任何事物都有“意志”,就连一块石头,也有“向下掉落”的意志,只是它无法掌控这种意识而已,而在尼采的哲学中,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掌控自己的生命意志,来实现真正的自我。所以,其实在海德格尔的哲学里面,“此在”的这种“挂念”的本质,就像每个事物的“生命意志”一样,只是人这种“此在”可以掌握这种生命意志或者说挂念。

花草树木虽然有生命意志,但是没有觉醒,无法掌控自己的生命意志,但人可以,因为人有自由选择的能力,人可以对自己的行为作为改变,但是改变其实也有积极的或者消极的。是什么影响了人这种“此在”从沉沦的状态走向“本真的状态”呢?

海德格尔说,是对死亡的畏惧。

海德格尔有一句名言很出名,他说“向死而生”。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呢?人这种此在有自我的意识,在所有的这些意识里面,有一种是最特殊的,那就是对“死亡的畏惧”。这种畏惧无时无刻不在,所以,我们会一直想办法来逃离这种畏惧。

走向死亡的过程,一方面,是“此在”走向沉沦的一个过程,因为死亡意味着我们失去所有,包括选择的自由,这是死亡畏惧的消极一面;但另外一面,其实正是因为对死亡的畏惧,又把我们逼回到本真的自己,当你面对死亡畏惧时,会陷入短暂的虚无状态,周围空无一切,无依无靠,你需要一个人独自面对,因为没有人可以替你死亡。所以当面临这种情况,你会重新思考自己的处境,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个时候,你只能勇敢面对,你会鼓起勇气,独自前行。这个时候,你就不再是一个陷入沉沦的存在者,而是一个可以掌控自我生命意志,为自己谋划和自主选择的存在者。换句话说,是死亡的畏惧,逼迫出了你本真的状态,这是“向死而生”积极的一面。

乔布斯曾经在一次演讲中,曾经说,当你把每一天都当成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就会轻松自在。

当你早上起来,面对镜子问你自己。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后一天,我今天要干些什么?,每当我连续太多天都得到“没事做”的答案时,我就知道我必须有所改变了。乔布斯接着说,提醒自己快要死了,是他人生中下重大决定时,所用过最重要的工具。因为几乎每件事,所有外界期望、所有名誉、所有对困难或失败的恐惧,在面对死亡时,都消失了,只有最重要的东西才会留下。追随自己的内心,才可以发现我们真正的热爱。

这就是“向死而生”的真正意义,他不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而是一种非常积极的人生观。就像海德格尔说,人只有经历过“死亡畏惧”的时刻,只有经历过“虚无”的瞬间,才会对当下的生活有所领悟,本真的生存才能成为可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