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证实:身体竟然随心念改变(受益终生)
美国著名心理学专业刊物《心理科学》,在前不久公布了一项很有趣的实验成果:通过改变一个人内心对自身视力的预期,能改变他真实的视力水平。
普通的视力表是上大下小,于是被测者就有一个心理预期,越往下就会越看不见。而在这项实验中,实验者将视力表的字幕设计为上小下大。被测者的心理预期被扭转过来,越往下,应该看得清楚。
实验结果惊人,被测者的视力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在普通视力表中看不清的字母现在也能看清楚了。
这个实验的效果有点像“安慰剂效应”。所谓安慰剂,本身没有任何治疗作用,但在患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出于对医生信任、自身的心理暗示和疗效的期待,就完全可以达到改善症状、缓解病情的效果。
这意味着,人的心与身之间,意念与躯体之间,存在着奇异而隐秘的联系。
如果相信它会影响你,它就会;如果你不相信,它就不会。
所谓的“身心健康”,“身”是具体的,而“心”却无形而难以捉摸;我们在解决各种身体状况时,只会直来直去的解决身体症状,这样真的正确吗?
在刻板印象下,人生来到了四五十岁就会步入衰老,很多人也自此开始喜欢追忆往昔,甚至谈论退休生活,俨然一副饱经沧桑的模样。
难道年龄大了就意味着一定老了吗?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好莱坞曾拍一部名为《倒时钟(Counter Clockwise) 》电影,影片基于一个真实的实验案例。
一位名为艾伦·朗格的实验心理学教授在1979年做过一个实验:
实验的结果是,两组老人的身体素质都有了明显改善。
实验前,他们几乎都是家人陪着来的,老态龙钟、步履蹒跚。实验一周后,不仅视力、听力、记忆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步伐、体力都有了明显改善。
但是,从心理上真正地相信自己年轻了20岁,身体就会做出相应的配合,这已经是确定的事实。
这也证明了,衰老不单单是机体的老化,也来自心理的暗示。生理会引起心里的变化,心念更能导致生理的改变。
衰老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老年人的虚弱、无助、多病,常常是一种习惯性无助,而不是必然的生理过程。
比如说人老了,记忆就一定衰退吗?答案并不是绝对的!真正抑制我们潜能的是我们身处一个崇拜青春而厌弃老年的社会。
很多人固执地认为衰老和人体机能减弱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思维定势极具杀伤力。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的控制权,由自己决定娱乐节目,自己照顾房间里的植物,就会比那些被全方位照顾的老人更加快乐、年轻和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