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通义

折叠 编辑本段 内容简介

《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共4卷,东汉班固撰。

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令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参加者有贾逵、丁鸿、杨终、班固、李育楼望、成封、桓郁等数十人,有今文经学家,亦有古文经学家。这场大讨论的由来,一是由于古文经学出现之后,在文字、思想、师说各方面都同今文经学派发生分歧,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自西汉武帝时占统治地位的今文经学派,为保住自己的地位,急需利用皇帝的权威制成定论,以压倒对方。二是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提出一整套"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后,用神学解释经学之风便愈刮愈烈,到西汉末年,封建神学和庸俗经学的混合物谶纬迷信盛行起来,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支持和提倡,迅速弥漫于学术思想领域。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皇帝也乐于出面,组织一场大讨论,以便使谶纬迷信和封建经典更好地结合起来,使神学经学化,经学神学化。在白虎观,博士、儒生纷纷陈述见解,章帝亲自裁决其经义奏议,当时撰有《白虎议奏》,统名《白虎通德论》,后又命班固撰成此书。

《白虎议奏》亡于隋唐时期,《通德论》亦渐废不存,独以此编传世。《隋书·经籍志》著录为六卷,不载作者名氏;《新唐书·艺文志》亦载为六卷,始题班固之名;《崇文总目》载作十卷,凡十四篇;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亦作十卷,凡四十四门。今传本为元代大德年间刘世常所藏,共四十四篇,与陈氏《解题》同。但卷数却为四卷,与宋及其以前各家书目并不相同,盖历代有所分合所致。

此书为作者集两汉今文经学大成之作,主要内容为记述白虎观会议关于经学之议论,大部分为复述董仲舒的学说及基本观点,并有所发挥。关于天地万物生成,书中引图《易纬乾凿度》所说:"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阳唱阴和,男行女随也。"编造出了一套唯心主义的神学世界起源说;把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神学化,在这一神学世界观中。天地、阴阳、五行都是有意志的东西,"天之为言镇也,居高临下,为人镇也";"地之言施也,谤也","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五行"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地之承天,犹妻之事夫,臣之事君也。其位卑,卑者亲事,故自周于行。尊于天也"。很显然,天是最高神,地是它的"妻子",五行是它们生万物的材料,整个宇宙发展过程都是由最高的神安排的。

如此,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也就具有了封建伦理的性质。天造就了人,人就事事模仿天、指出"王者父天母地","天覆地载","上法斗极";其对朝廷的事务。大到礼与刑,小到吃饭,都作了"王者法天"、"天人合一"的神学解释:由于天人是合一的,人神是一体的,所以天与人就互相感应。

《白虎通义》在董仲舒的基础上,对三统说作了更详尽的发挥,认为"三统"是"本于天"的,"正朔有三。伺本?天有三统,谓三微之月也。明王者当奉顺而成之,故受命各统一正也",指出"三统"循环,变的只是形式,旧王朝灭亡了,新王朝成立了。正朔、服色、都城等可以改变,但"三纲"、"五常"的大道却不能改,肯定"王者有改道之文,无改道之质",三统循环论实际不止是封建一统不变论。关于性命论,书中认为,人是天研生,是"天之贵物",人体象八封。人性生于阳,人情生于阴,人的寿命分为"寿命"、"遭命"、"随命",三命均为天定。

并提出了"三纲"、"六纪"的伦理金条,"三纲"是"署为数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为"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认为"三纲法天地人,六纪法六合","六纪"是从"三纲"而来,是"三纲"之纪,把封建社会的伦理关系说成合乎天意的、永恒的自然关系。

关于学习,书中亦十分强调,但其所讲的"学",不是学习客观世界的知识,而是学"圣人之道",它把圣人描绘成无所不通,无所不晓、能与天地鬼神交通的人,所以,它对"学"的阐述,实际上是"神学知识论":同时,又把《五经》神学化,指出"《经》所以有五何?经,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经》。《乐》仁、《书》义、《礼》礼、《易》智、《诗》信也";何以要学《五经》?"人情有五性,怀五常,不能自成,是以圣人象天五常之道而明之,以教人成其德也",如此,圣人为天的代言人,《五经》也就成了"天书"、"圣经"。全书大量引述纬书为论断根据,把神学、经学合为一炉,在董仲舒改造孔子学说的基础上,进一步附加谶纬迷信成分,把儒学改造为神学,把孔子改造为学者与教主的双重身份,把儒家著作改造为《圣经》,给孔孟传统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增加了更多的神学内容。

传本较多,主要有《四库全书》本,清卢文绍抱经堂校刻本,《四部丛刊》本等。 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收录(清)陈立白虎通疏证》(上下册)点校本。

折叠 编辑本段 分析评判

《白虎通义》继承了《春秋繁露》"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并加以发挥,把自然秩序和封建社会秩序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完整的神学世界观。

关于天地万物的起源问题。《白虎通义》的解释是:"始起先有太初,然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浊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清浊既分,精曜出布,庶物施生。……故《乾凿度》云:'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天地》)简言之,世界的起源是由太初(气)到太始(形),再到太素(质),经过这三个阶段才形成天地。单看此段文字,天与地都是物质的实体,但纵观《白虎通义》的整个思想,这种自然物质之天又是从属于道德之天的,如天地运行的规律,日月星辰的运行及关系,都不由其自身规律所决定,而是由伦理道德关系和目的决定的,最终它是从属于一种神灵之天的。因而其宇宙观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

《白虎通义》发扬《春秋繁露》无类比附的手法,将封建制度下君臣、父子、夫妇之义与天地星辰、阴阳五行等各种自然现象相比附,用以神化封建秩序和等级制度。它认为:

"子顺父,妻顺夫,臣顺君,何法?法地顺天。"(《天地》)照它看来,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关系,犹如天在上,地在下一样,是永远不能改变的。天之地位高,地之地位卑,犹如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等级关系。它还将太阳比做君主,月亮星辰比做臣民,用日月星辰的自然现象来论证和神化君主的权威。"三纲之义,日为君,月为臣也。"(《日月》)"君有众民,何法?法天有众星也。"(《五行》)君主之于臣民,犹如天上月亮星辰所拱卫的太阳。《春秋繁露·阳尊阴卑》曾说:"君不名恶,臣不名善,善皆归于君,恶皆归于臣。"《白虎通义》进一步阐述此理论:"臣有功归于君,何法?法归月于日也。"(《五行》)月亮本身不发光,它的光源于太阳的照耀,照此而推论,"臣有功归于君"则是合情合理的。

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概念阴阳五行说,曾被董仲舒利用为其"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服务,《白虎通义》进一步发展和引申了董仲舒的思想,用阴阳五行说为皇权至上的中央专制集权制服务。它特别突出和发挥了"土居中央"的观点,把土列为五行之首,其他的金木水火都依赖土而存在。"土在中央,中央者土,土主吐,含万物,土之为言'吐'也。"

"木非土不生,火非土不荣,金非土不成,水非土不高。"(《五行》)这一解释完全超出了《春秋繁露》中关于五行"土居中央"的观点,它将金木水火土明确划分出等级尊卑贵贱,并以此来比附社会,将封建等级制度自然化,从而神化君权,巩固封建统治。

《白虎通义》的认识论是依附于宗教神学唯心主义之上的。它所要认识的,不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而是由"天"所决定的"道"。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辟雍》)

"道"由谁来发现和传授呢?是通天地鬼神的圣人:"圣者,通也,道也,声也。道无所不通,明无所不照,闻声知情,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辟雍》)由圣人发现,与天有密切联系的道,就是"天不变,道亦不变"中的道,即封建统治秩序、伦理纲常。

宣扬维护封建统治的"三纲"、"五常"、"六纪"是《白虎通义》的主要内容。它说:"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故《含文嘉》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人皆怀五常之性,有亲爱之心,是以纲纪为化,若罗网之有纪纲而万目张也。"(《三纲六纪》)从三纲出发,它进一步提出三纲之纪,即六纪: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三纲六纪与自然法则是相通的:"三纲法天地人,六纪法六合。"具体而言:"君臣法天,取象日月屈信(伸),归功天也。父子法地,取象五行转相生也。夫妇法人,取象六合阴阳,有施化端也。"(《三纲六纪》)由于封建伦理关系取诸阴阳和天道,因而它就是普遍而绝对的。君权、族权、夫权、神权束缚人民的四条绳索亦以皇帝钦定的形式而成为"法典",成为完整的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在强调臣绝对服从君的主调之下,《白虎通义》还在《五行》中提出臣对"无道之君"可以推翻的思想。当然,这一思想并未超出董仲舒的改制思想。

《白虎通义》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全书共汇集43条名词解释,内容涉及社会、礼仪、风习、国家制度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其中有很多条目汇集了不同的学术观点,有些条目还并列了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如"王者不臣"条、"王霸"条等,对有关解释都存而不决,以供人们参考。

折叠 编辑本段 主要思想

在《白虎通义》中,《周易》和易学的影响表现得较为突出。

《白虎通义》在阐述儒家经典的重要作用时,肯定了《周易》的非凡特殊价值和特殊地位。它说:"经,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经。《乐》仁、《书》义、《礼》礼、《易》智、《诗》信也。人情有五性,怀五常,不能自成,是以圣人象天五常之道而明之,以教人成其德也。"它还称述《礼记·经解》之文曰:"洁净精微,《易》教也。"(《五经》)在《白虎通义》看来,五经是五常的载体,其中《易》是"智"的载体,而"智,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知着也"(《性情》)。《白虎通义》又将五常与五谏联系起来,将"智"与"讽谏"联系起来。它说:"人怀五常,故知谏有五。其一曰讽谏,二曰顺谏,三曰窥谏,四曰指谏,五曰陷谏。讽谏者,智也。知祸患之萌,深睹其事,未彰而讽告焉。此智之性也。……孔子曰:'谏有五,吾从讽之谏。'"(《谏诤》)这就突出了《周易》和易学在准确认识社会隐患方面的作用,是其忧患意识的一种反映。此外,《白虎通义》还承于《易纬·乾凿度》之说,将五常与八卦联系起来,指出:"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常,仁义礼智信也。"(《性情》)结合上面提到的"《乐》仁、《书》义、《礼》礼、《易》智、《诗》信"之语,五常所由出的五气既然本于八卦之体,那么,《易》在五经中的独特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结合五常之说强调《易》为五经之首,虽是承于《七略》而来,但亦与《白虎通义》的说法有一定关联。

关于《周易》的成书,《白虎通义》依据《系辞下》"《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云云,论述道:"文王所以演《易》何?商王受不率仁义之道,失为人法矣。己之调和阴阳尚微,故演《易》,使我得卒至于太平日月之光明,则如《易》矣。"对伏羲作八卦,它更是直接引用《系辞下》之文:"伏羲作八卦何?伏羲始王天下,未有前圣法度,故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象万物之情也。"至于孔子作《易传》,它虽然没有明确提及,但却指出:"周衰道失,纲散纪乱,五教废坏,故五常之经咸失其所,象《易》失理,则阴阳万物失其性而乖……"。故孔子"追定五经,以行其道"。(《五经》)这些反映了《白虎通义》对易学的特别重视,而且班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与此也不无关系。

《白虎通义》继承、发挥《易传》以来特别是董仲舒天人之论中的神秘主义因素,再次强调天是至高无上的,具有镇服、治理人的种种威严和权力:"天者何也?天之为言镇也。居高理下,为人镇也。"那么,以天为主导的宇宙万物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它在论及人类嫁娶之道时说:"《易》曰:'天地氤氲,万物化淳。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人承天地施阴阳,故设嫁娶之礼者,重人伦,广继嗣也。"(《嫁娶》)很明显,这是对《易传》阴阳说和汉易元气说的继承和发展。《白虎通义》还接受《易纬·乾凿度》"太初"、"太始"、"太素"之说,认为在元气之前,存在"太初"阶段:"始起先有太初,然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清浊既分,精曜出布,庶物施生。"他还指出:"精者为三光,号者为五行,五行生情性,情性生汁中,汁中生神明,神明生道德,道德生文章。"(《天地》)这就构筑了一个太初--太始--太素--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而创造者则是作为宇宙万物的最高主宰--天。此说表明,除了正统经学,谶纬尤其是《易纬》之学在《白虎通义》的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知道,兴于西汉末年的谶纬之学,在进入东汉以后更为繁盛,光武帝甚至宣布图谶于天下,从政治上给以全力支持和扶植,使之与古文经学今文经学鼎足而立。《白虎通义》的宇宙生成说与这种学术形势是密不可分的。

对于《周易》的变化之道,《白虎通义》也有所注意、有所取鉴。它曾称述《周易》"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民",承认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论述三皇、五帝之号的来历时,这种意识表现得尤为明显。它说:"古之时,未有三纲六纪,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覆前而不能覆后,……茹毛饮血,而衣皮苇。于是伏羲观象于天,附则察法于地,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画八卦以治下,下伏而化之,故谓之伏羲也。"(《号》)它继承董仲舒三统三正说和改制说,强调:"王者受命必改朔何?明易姓,示不相袭也。明受之于天,不受之于人,所以变易民心,革其耳目,以助化也。……王者改作乐,必得天应而后作何?重改制也。"(《三正》)《白虎通义》强调"受命各统一正",是为了论证刘汉皇朝与夏、商、周一样是受命于天,有着其必然性和合理性。《白虎通义》的三统三正说虽然承自董仲舒,但又用文质说对其作了必要的修补、发挥和完善。它指出:"王者必一质一文者何?所以承天地,顺阴阳。阳之道极,则阴道受,阴之道极,则阳道受,明二阴二阳不能相继也。""帝王始起,先质后文者,顺天地之道、本末之义、先后之序也。事莫不先有质性,乃后有文章也。"(《三正》)在它看来,三统三正的循环含有先质后文、阴阳变化的意义,这就比单纯的循环之说有了进一步发展。此外,对与三统三正说相联系的夏忠、殷敬、周文之三教说,《白虎通义》也作了一定程度的补益。它强调以忠为本,忠、敬、文三者,"王者行之有先后",又强调"三教一体而分",指出:"教所以三何?法天地人。内忠外敬文饰之。故三而备也。即法天地人各何施?忠法人,敬法地,文法天。"(《三教》)它要求"通天下之三统",兼备三教,从而将三统三正说与三教说巧妙地结合起来,并为王者政典提供了天道依据。"《白虎通义》援引天道论证人道的思想在书中随处可见,应该说这是此书诠释典制意蕴的主导意向之一。"而这明显是受到《易传》天地人一体观和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整体思维方式的影响。

同时,《白虎通义》又注意到《周易》的不易之义:"王者受命而起,或有所不改者,何也?王者有改道之文,无改道之实。如君南面,臣北面,皮弁素积声味不可变,哀戚不可改,百王不易之道也。"(《三正》)章帝之时,经过建武、永平之治,东汉的社会经济有了较为明显的恢复和发展,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政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所以《白虎通义》强调,作为天在人间的代表,君王的权力是神圣不可侵犯,永远不可更易的。它借助《易传》阴阳刚柔之说和天尊地卑、乾坤定位的思想,全面发展和神化了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系统阐述了三纲六纪理论:"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君臣、父子、夫妇,六人也。所以称三纲何?一阴一阳谓之道,阳得阴而成,阴得阳而序,刚柔相配,故六人为三纲。"它认为,"三纲法天地人","君臣法天,取象日月屈信,归功天也。父子法地,取象五行转相生也。夫妇法人,取象六合阴阳,有施化端也。"(《三纲六纪》)《白虎通义》还特别强调:"地之承天,犹妻之事夫,臣之事君也。其位卑,卑者亲视事,故自同于一行尊于天也。"(《五行》)《白虎通义》还承于儒家经义,将象征天子"至德之道"的八音与《易》数联系起来:"八音……,法《易》八卦也。万物之数也。八音,万物之声也。"(《礼乐》)显然,此论的目的在于维护以刘汉皇权为中心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与此相应,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白虎通义》继承以《易传》为代表的中和理论,强调中和是人的自然之性,要求人们互相和睦,彼此亲爱,举止适中和顺,自觉遵守纲纪,服从宗法等级制度。在这里,它要求统治者力行中和之道。如在分析古代帝王称号时说:"黄者,中和之色,自然之性,万世不易。黄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万世长存,故称黄帝也。"又:"殷者,中也。明当为中和之道也。闻也,见也,谓当道着见中和之为也。"(《号》)实现中和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礼乐之制的真正贯彻。它说:"礼者,盛不足,节有余。使丰年不奢,凶年不俭,富贫不相悬也。"它还继承了《易传》天地合德、天人合一的观念,指出:"圣人者何?圣者,通也,道也,声也。道无所不通,明无所不照,闻声知情,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圣人》)将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君父有节,臣子有义,然后四时和。四时和,然后万物生。"(《礼乐》)可见,《白虎通义》所追求的同样是一种天人和谐的文化价值理想。为了实现这一理想,《白虎通义》继承和发挥了《易传》的"生生"、重德和养贤、尚贤思想,呼吁帝王推行仁政,为民造福,"施生爱人",(《性情》)"和其民人"(《社稷》),要求"张官设府,非为卿大夫,皆为民也"(《封公侯》),强调"圣人虽有万人之德,必须俊贤",主张"择贤而封之,以着其德,极其才",呼吁"开贤者之路","选择贤良"。在它看来,"封诸侯以夏何?阳气盛养,故封诸侯,盛养贤也"(《封公侯》)。谈及辟雍、明堂,它说:"天子立辟雍何?辟雍所以行礼乐,宣德化也。""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宗有德,重有道,显有能,褒有行者也。"(《辟雍》)这些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折叠 编辑本段 世界观

依靠图谶而上台的东汉统治者们,对于谶纬神学深信不疑。《后汉书·方术列传》说:王莽矫用符命,及光武尤信谶言,士之赴趣时宜者,皆骋驰穿凿,争谈之也。 《张衡传》也说: 初,光武善谶,及显宗、肃宗皆因祖述焉。自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纬,兼复附以妖言。 最高统治者对于谶纬的崇信,对当时的经学有很大影响。为了迎合君主而显贵扬名,东汉前期的经学家无论是今文学派的人物还是古文学派的人物皆大谈天人感应的神学。例如, 白虎观会议的倡议者杨终便曾大作赞颂汉代嘉瑞的诗篇①;在 白虎观会议 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丁鸿,也认为 人道 与 天 相通, 人道悖于下,效验见于天 , 《春秋》日蚀三十六,弑君三十二,变不空生,各以类应 ②。再如奉章帝之命撰写《白虎通义》的班固,也是笃信谶纬神学的,他认为 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著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运,得天统矣。 ③因此, 六艺并录,傅以谶记,援纬证经 ,是当时 风尚所趣然也.④《白虎通义》作为这个时代的一种精神产物,其世界观便只能是在继承董仲舒今文经学的神学目的论基础上又大量吸收谶纬神学思想而建立起来的神学世界观。如果说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春秋公羊学"是汉代儒学神学化的开始的话,《白虎通义》则标志着儒学神学化的最后完成。

与董仲舒认为"天"是百神之君 、是万物之祖相类似,《白虎通义》也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是有目的地创造了万物的"至尊"之神--天这位"至尊"的神,爱好清静,喜欢听清雅的音乐,厌恶铿锵之 声 ①。它不仅有目的地创造了万物,而且有目的地创造了人( 人皆天所生也 ),还特意派遣它的儿子-- 天子 ( 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 )代表着它在地上统治人民( 受命之君,天之所兴,四方莫敢违 )。②但是,按照《白虎通义》的说法,这位 至尊 的天神是 听之无声、视之无形 ③的。因此,为了更加具体、形象地说明人类及其文明的产生,《白虎通义》又把《易纬·乾凿度》中的 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兆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的说法,引入了其世界观中,认为 始起之天。始起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清浊既分,精出曜布,度物施生.这样,自然界便产生了。自然产生之后,天地之间 气之精者便为三光、为 五行。 五行生性情,性情生汁(斗)中,斗中生神明,神明生道德,道德生文章。 ④人类与人类文明也随之而产生了。《白虎通义》在 至尊 之 神 天 的招牌之下,又从《易纬》那里抄来 太初 、 太始 、太素等说法,从表面看来这好象是认为宇宙是由 气 分化而来,而实际上这是歪曲 气 的宇宙生成论而对 天 的形成及其创世造物所作的唯心主义的哲学说明。因为,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还是 天 ,而 天者何也·天之为言镇也。居高临下,为人镇也 ①,至于 气 、 五行 ,那只不过是天 用以生成自然界与人类文明的材料,整个宇宙的生成与变化也还都是由最高的 神 -- 天 安排的。

既然 天 造就了 人 , 人 就应事事顺应 天.尤其是受命于天、由 天之所立 的 天子 ,更是应该 父天母地 、 上法斗极 ②、按照天意 行事。《白虎通义》认为,如果 天子 实行德政,其治 顺乎天 ,天神 便会降下各种符瑞以示奖赏,即: 天下太平,符瑞所以来至者,以为王者承天统理,调和阴阳;阴阳和,万物序,休气充塞,故符瑞并臻,皆应德而至。 ③反之,如果 天子 在统治人民的过程中有什么 过失 ,出现了不合 天意 的地方,天神便会降下各种怪异的现象,以督促天子改过。即: 天之所以有灾变何·所以谴告人君,觉悟其行,欲令悔过,修德深思虑也。 ④《白虎通义》的这套符瑞灾异之说,实是对董仲舒以来 天人感应 、 人神合一的神学迷信的照搬,没有任何新意。

既然君主的 主权 来自天神的赐予,既然 天子 是 天神 的儿子,因此 天子 就应象 子事父 那样孝顺 天神.但是 天神 高高在上, 天子 却在地下,天子 又怎样才能向 天神 表达自己的 孝 心呢·《白虎通义》认为,办法之一便是定期举行隆重的 郊祀.《白虎通义》说: 王者所以祭天何·缘事父以事天也。……祭天必在郊者何·天体至清,故祭必于郊,取其清洁也。……祭天,岁一何·言天至尊、至质,事之不敢亵渎,故因岁之阳气始达而祭之也。祭天作乐者何·为降神也。 ①除了祭祀之外,君主每当从事征伐、巡狩等重大政治活动时还必须向天神报告: (王者征伐),出所以告天何·示不敢自专也 ②, 巡狩必祭天何·

本巡狩为天,祭天,所以告至也 ③。为了及时地了解 天意 以便顺应天意 行事,《白虎通义》认为还必须建造一些感通神灵的场所,所谓 三雍特别是其中的灵台与明堂就是这样的场所。通过灵台与明堂, 天子 便可与天神相通。《白虎通义》说: 天子所以有灵台者何?所以考天人之心,察阴阳之会,揆星辰之证验,为万物获福无方之元。 又说: 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宗有德,重有道,显有能,褒有行者也。明堂上圆下方,八窗四闼,布政之宫,在国之阳。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八窗象八风,四闼法四时,九室法九州,十二坐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雨,七十二牖法七十二风。 ④通过这样神秘的灵台与明堂 天子 便可与天神完全沟通了。

《白虎通义》认为, 天子 除了在灵台上、明堂里体察"天意"外,还必须对天神用以生成万物并直接管辖着一年四季的更迭和万事万物变化的 阴阳 、 五行 进行考察,因为 天神 的意志是通过它所指使的 阴阳 、五行 表现出来的。《白虎通义》说: 五行者,何谓也·谓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 ⑤在 五行 之中, 木 是少阳,居于东方,主管春季;火是太阳,位居南方,主管夏季;金是少阴,位在西方,主管秋季;水是太阴,位在北方,主管冬季;土是阴,位在中央,总管四季。与此同时,天神还派出了五帝、五神、五精坐镇五方:以木德王的伏羲是春帝,和人面鸟身骑着二条大龙的木神句芒以及青龙精一同坐镇东方;以火德王的神农炎帝与辅佐他的人面兽身、也骑着二条青龙的祝融火神以及鸟身红尾的朱鸟精等一同坐镇南方;以金德王的黄帝之子--少皞帝与左耳缠蛇、骑着二条大龙的金神蓐收以及金兽白虎精一同坐镇西方;黄帝之孙--颛顼帝与人面兽身、以二条青蛇环耳、脚踏二条青蛇的水神玄冥以及龟蛇同体的玄武精,一同坐镇北方;以土德王的黄帝与后土神坐镇中央。①这样一来,阴阳五行、春夏秋冬、东南西北中便都被置于天神和天神派出的五帝、五神、五精的直接控制之下。阴阳五行被彻底神学化了。因此,在《白虎通义》看来, 天子 要按照 天意行事,首先就应按照天神派出的五帝、 五神 、 五精 的意志行事。而五帝、 五神 与 五精 又是主管 阴阳 与 五行 的。所以按照五帝、 五神 与 五精 的意志行事也就是要 顺阴阳 、 法五行.因为只有 阴阳和,万物序 , 五帝 、 五神 、 五精 才会满意, 天神也才会高兴,符瑞才会应德而至.为了使阴阳调和,《白虎通义》认为, 天子 在春天时应亲自参加 射礼.因为 春气微弱,恐物有窒塞,不能自达者,夫射自内发外,贯坚入刚,象物之生,故以射达之也。 ②而到了冬天,阳气微弱 , 王者承天理物 便应 率天下静 , 休兵,不举事 , 闭关 使 商旅不行。③不仅如此,就连 天子 的日常生活也应 顺阴阳 ,例如 王者所以日四食者何·明有四方之物,食四时之功也。四方不平,四时不顺,有彻膳之法焉,所以明至尊,著法戒也。

王者平居中央,制御四方。平旦食,少阳之始也;昼食,太阳之始也;食,少阴之始也;暮食,太阴之始也。 ①总之,大到重要的政治活动,小到一日四餐,皆须 顺阴阳 而行。至于 五行 ,《白虎通义》说: 爵有五等,以法五行也 ②;政有 五刑 ,法五行也。大辟法水之灭火,者法土之壅水,者法金之克木,者法木之穿土,墨者法火之胜金 ③;王者一娶九女,不娶同姓,是 法五行异类乃相生也 ④。

综上所述,《白虎通义》沿着董仲舒开辟的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路线,以至尊的天神和由 天神 派遣到地下的五帝、 五神 、 五精 为基础,并大量吸收《易纬》中的 太初 、 太始 、太素等思想资料,终于建构起了一个庞大、完备的以论证 君权神授 为目的的神学思想体系。

折叠 编辑本段 贡献影响

《白虎通义》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白虎通义》问世以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它是由皇帝亲自钦定的,内容又包罗万象,在政治、思想、伦理等各个方面,都为人们规定了行为规范。《白虎通义》用阴阳五行来普遍地具体地解释世界的一切事物,大者如"三纲五常",小者如婚丧嫁娶、日常生活现象,都可以用阴阳五行说去说明,不管如何牵强附会,如何荒唐,说者言之凿凿,听者深信不疑,使阴阳五行成了人们认识与解释世界的万能的"金钥匙",成为一种思维模式和定式,这对学术的更新、思想的解放无疑是一种致命的桎梏。

《白虎通义》融合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迷信于一体,企图统一经学,建立神学经学,并将其奉为永恒的真理,要人们世代相沿,习之、诵之,不许怀疑和批判,这只是统治者一厢情愿的梦想,历史发展的事实告诉,经学一旦发展为神学,它的生命力也就接近枯竭了,这是《白虎通义》给的启示。从这个意义讲,《白虎通义》宣告了经学的衰落,是经学走向没落与衰败的标志。

(0)

相关推荐

  • 甲骨文台历说字——臣

    臣的甲骨文字形象一只竖着的眼睛. 在我们前面分享过的眉.省.望几个字中, 它们的甲骨文字形中都有一只眼睛, 不同的是眉和省的字形中的眼睛是横着的, 而望和臣的字形中的眼睛是竖着的,只是看的方向是相反的 ...

  • 「归妹卦」初九爻辞“归妹以娣,跛能履,征吉”破解

    初九:归妹以娣,跛能履,征吉. 象曰:归妹以娣,以恒也:跛能履吉,相承也. (一)释字 娣 <公羊传>曰:"媵者何?诸侯娶一国.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 ...

  • 关于人的命运,东汉学术正典《白虎通义》提出:命有三种!

    命运,是古今中外人们热衷于探讨的话题. 如何看待命运,是构成人生观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我国传统哲学中,先哲们很早就对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命运 从西周王朝提出的"天命靡常".&q ...

  • 东汉班固撰《白虎通义》

    <白虎通义>东汉班固撰<白虎通义>,又省称<白虎通>,东汉班固撰.清代乾隆年间编辑<四库全书>将这部书收入子部杂家类.汉代在统一天下后,废除秦代的书禁, ...

  • ●关于《白虎通义》

    [白虎通义]四卷.汉班固(32-92)撰.此书又称<白虎通>.汉章帝建初四年(79),令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参加者有贾逵.丁 ...

  • 辟谣·正俗·救世——说说应劭和《风俗通义》

    东汉时期,民间有好些传言:比如汉武帝封禅时曾抽到预测寿命的筹策:汉文帝进京即位误了时辰,太阳为此再次回到正午:淮南王刘安白日升天成了神仙:城阳王刘章去世后,到他的祠庙中祈祷特别灵验:汝南郡汝阳县的石人 ...

  •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十:《白虎通》

    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十:<白虎通> 自以西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经学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三大派别,一个就是以董仲舒<公羊>学为代表的今文经学派, ...

  • 一本书|文史通义

    找一束光 要一直走 请不要停 一本书 读书  就像交朋友  愿你  交个好朋友 <文史通义> 罗炳良 译注 丛书名: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出版社:中华书局 国际标准书号ISBN:9 ...

  • 恭喜卜葬派著作《易经古今通义》今日起正式面世

    ​卜葬派六爻和风水.射覆.一卦多断技法--今日起面世了. 此书从2009年初开始编著大纲,从2016年正式编著着手归类编著,从2018年和2020年细致入微地编著,前后分教课理论版版面和实训教材版两本 ...

  • 章学诚与《文史通义》

    章学诚,字实斋,号少岩,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生于乾隆三年(1738),卒于嘉庆六年(1801),终年六十四岁.由今而论,章学诚是乾嘉时期的著名学者,但他却显于今而不著于时.生前,他的学术不被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