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和氏第十三原文翻译

和氏第十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泪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主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若此其难也!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璧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不敢卖重;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陈;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译文:

楚人卞和在荆山中得到一块玉璞,捧着进献给楚厉王。厉玉让玉匠鉴定。玉匠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是行骗,就砍掉了他的左脚。到厉王死,武王继位。卞和又捧着那块玉璞去献给武王。武王让玉匠鉴定,玉匠又说:“是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行骗,就砍掉了他的右脚。武王死,文王登基。卞和就抱着那块玉璞在荆山下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干了,跟着流一出的是血。文王听说后,派人去了解他哭的原因,问道:“天下受断足刑的人多了,你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卞和说:“我不是悲伤脚被砍掉,而是悲伤把宝玉称作石头,把忠贞的人称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文王就让玉匠加工这块玉璞并得到了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之壁”。

珍珠宝玉是君主急需的,即使卞和献的玉璞不够完美,也并不构成对君主的损害,但还是在双脚被砍后宝玉才得以论定,鉴定宝玉就是如此的困难。如今君主对于法术,未必像对和氏壁那样急需,还要用来禁止群臣百姓的自私邪恶行为。既然这样,那么法术之士还没被杀戮的原因,只是促成帝王之业的法宝还没进献罢了。君主运用法术,大臣就不能擅权独断,左右近侍就不敢卖弄权势;官府执行法令,游民就得从事农耕,游说之士就得冒着危险去当兵打仗;那么法术就被群臣百姓看成是祸害了。君主不能违背大臣的议论,摆脱黎民百姓的诽谤,单要完全采纳法术之言,那么法术之士即使到死,他们的学说也一定不会被认可。 从前吴起向楚悼王指出楚国的风气说:“大臣的权势太重,分封的贵族太多。像这样下去,他们就会上一逼一主而下虐民,这是造成国贫兵弱的途径。不如使分封贵族的子孙到第三代时君主就收回爵禄,取消或减少百官的俸禄,裁减多余的官吏,来供养经过选拔和训练的士兵。”楚悼王施行此法一年就死了,吴起在楚遭到肢解。商君教秦孝公建立什伍组织,设置告密连坐的制度,焚烧诗书,彰明法令,堵塞私人的请托而进用对国家有功的人,约束靠游说做官的人而使农民士兵显贵起来。孝公实行这些主张,君主因此尊贵安稳,国家因此富庶强大。八年后秦孝公死了,商鞅在秦受到车裂。楚国不用吴起变法而削弱混乱,秦国推行商鞅变法而富庶强大。二人的主张已够正确的了,但是肢解吴起,车裂商鞅,又为的什么呢?为的是大臣苦于法令而小民憎恨社会安定吁。当今之世,大臣贪权,小民安于动乱,比秦、楚的坏风气还要严重,而君主义没有楚悼王、秦孝公那样的判断力,那么法术之士又怎能冒吴起、商鞅的危险来阐明自己的法术主张呢?这就是社会混乱而没有霸王的原因。

(0)

相关推荐

  • 《韩非子》卷13和氏诗解1法禁私邪言行有方

    <韩非子>卷13和氏诗解1法禁私邪言行有方 题文诗: 楚和氏得,玉璞山中,奉献厉王.使玉人相, 玉人曰石.以和为诳,刖其左足.及厉王薨, 武王即位.和又奉璞,献之武王,玉人曰石, 刖其右足 ...

  • 白璧三献

    白璧三献 [拼音]:bái bì sān xiàn [释义]:意思是楚人和氏得玉璞(pú),两献楚王,两遭刖(yuè)足.第三次王使治璞,得白玉,琢以为璧,世称"和氏璧".比喻不识 ...

  • 《韩非子》饬令第五十三原文翻译

    饬令第五十三 饬令,则法不迁:法平,则吏无一奸一.法已定矣,不以善言售法.任功,则民少言:任善,则民多言.行法曲断,以五里断者王,以九里断者强,宿治者削. 以刑治,以赏战.厚禄,以用术.行都之过,则 ...

  • 《韩非子》定法第四十三原文翻译

    定法第四十三 问者曰:"申不害.公孙鞅,此二家之言孰急于国?" 应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则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谓之衣食孰急于人,则是不可一无也,皆养生之具也 ...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原文翻译

    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 [经一] 以罪受诛,人不怨上,跀危坐子皋.以功受赏,臣不德君,翟璜一操一右契而乘轩.襄王不知,故昭卯五乘而履<一尸一桥>.上不过任,臣不诬能,即臣将为夫少室周. [经二 ...

  • 《韩非子》说林下第二十三原文翻译

    说林下第二十三 伯乐教二人相踶马,相与之简子厩观马.一人举踶马.其一人从后而循之,三抚其一尻一而马不踢.此自以为失相.其一人曰:"子非失相也,此其为马也,踒肩而肿膝.夫踢马也者,举后而任前, ...

  • 《尉缭子》兵令上第二十三原文翻译

    兵令上第二十三 本篇论述了战争的目的是"伐暴乱,本仁义,战国则以立威".战争的实质是"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此外,还论述了临敌布阵的方法.纪律和要求. 88.兵 ...

  • 《尉缭子》重刑令第十三原文翻译

    重刑令第十三 本篇主要论述以重刑来维护战场纪律的问题.它主张对战败.投降.临阵脱逃等行为处以重刑,以达到"刑重则内畏,内畏则外坚"的目的.反映了当时的统治阶级只有靠酷刑来驱使人民从 ...

  • 《鬼谷子》转丸第十三原文翻译

    转丸第十三 (本章节已佚,本文内容乃后人猜测整理,仅供参考) [原文] 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了.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了.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轮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难 ...

  • 《韩非子》问辩第四十一原文翻译

    或问曰:"辩安生乎?" 对曰:"生于上之不明也." 问者曰:"上之不明因生辩也,何哉?" 对曰:"明主之国,令者,言最贵者也:法者 ...

  • 《韩非子》用人第二十七原文翻译

    用人第二十七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