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处于辽河、大辽河入海口,辽河三角洲的中心地带。盘锦有五种颜色,黑色:石油,我国重要的石化基地——辽河油田;红色:红海滩,是由大片大片唯一可以在盐碱地生存的草——碱蓬草组成;绿色:苇海,世界上最大的芦苇荡一望无际,在风中翩翩起舞;黄色:稻田,盘锦大米美名天下扬,顺带说一句,盘锦的特产有二——蟹田大米与中华绒螯蟹,味道很不错哦;蓝色:一望无际的海洋。作为退海平原,它是由辽河、大辽河、大凌河上游即吉林、内蒙古、辽宁、河北四省区的黑土、沙土、黄土冲积而成的。其海拔平均5.3米,最低处仅海拔0.3米。这就形成了盘锦独特的水盐运动规律,土壤返碱严重是盘锦水盐运动的主要特征。由此,形成了盘锦土质独特的耕层土壤PH值为8.0-8.9的盐渍型偏碱性和土壤表层盐碱,下层粘度大,地表水层不易渗透的土壤特征。而这种土壤特征,有利用水稻生长中以苷键相联而聚合成的淀粉形态分子结构的形成。盘锦大米,辽宁省盘锦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产地环境优越,栽培历史悠久,所产大米以外观品质好、加工品质好、理化性质好、食味品质好、卫生品质好五大特点而成为响誉全国的优质产品。2003年,盘锦大米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04年,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了“盘锦大米注册证明商标”;2007年,盘锦大米同时获得“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殊荣;2008年,盘锦大米被指定为“北京奥运会专用米”。2019年11月,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经评估该品牌价值500亿元以上。2019年12月23日,入选“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盘锦水稻种植的历史已达百余年。据史料记载,1907年盘锦开始水稻种植,之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1928年,张学良创办了“营田股份有限公司”,开创了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先河。1948年,盘锦解放后,政府开始了大规模垦荒造田,兴修灌溉网,改良土壤,尤其是以国营农场为单位进行农田开发建设,为盘锦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盘锦的历史上,独特的“移民文化”也促进了稻作文化的发展。上世纪60年代末,数以万计的“五七大军”和知识青年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盘锦,开发“南大荒”。他们参与农村生产建设,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推动了盘锦水稻耕种技术的进步。在他们与当地农民的共同努力下,长满蒿草的盐碱地变成了大片的稻田。“盘锦大米好吃”,随着70年代末知识青年陆续返回家乡,这句话传遍了全国。2020年10月5日,从岗皮岭拍日出回来,路过青莲泡,看见老李老两口在割稻子,遂停车拍摄。拍于盘锦市盘山县古城子镇青莲泡村,现予分享,敬请指正!
这里是盘山县古城子,这里是大辽河岸边的青莲泡,这里是盘锦名人李龙石的家乡。老李今年65岁,两个孩子都40多了,外孙17岁,孙子13岁,和李龙石是一个家族。
这块地种的是丰锦——最好的盘锦大米,因为塌秧了,不能使用机器收割,只能手工收割。孩子们也指望不上,只能老两口自己慢慢割,这近一亩八分地,需要两天才能割完。
这上好的丰锦大米,在老李这里,只需要5元/斤,电话是13028254579,数量有限哦!
李龙石(1841~1907),原名澍龄,字雨农。后改名如砻,字龙石,号东白、西青居士、墨饕子等。盘山县古城子乡青莲泡村人。
李龙石幼年从学于沙岭的王钦天(清拔贡),后到海城父亲的塾馆攻读。1859年,考中秀才,“名已达于庠序”。1862年,考中举人,“名又达于礼部”。此后多次进京会试,均因不善攀援而落第。1876年,他在盛京(今沈阳)结识了当时著名的《子弟书》作者韩小窗和尚雅贞、荣文达等名流,成立“会文堂”诗社。
1888年,辽河发大水,被迫携家逃到八角台(今台安县城)。过着依靠友人刘春烺救济的窘困生活。此间,曾为开浚减河、办地方团练代写过呈文和公告。1898~1899年,应刘春烺之约,到闾山深处的木叶山园隐居,终日观山赏景,作赋吟诗。之后曾参与为张作霖受抚归降接线,成为影响张作霖发迹的文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