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生是对孩子最大的负责!活着的人都那么累,哪还有心思生儿育女
低生育率,始终被称为陷阱。
如何鼓励生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今天看到一句话,认为非常有道理,有点豁然开朗的感觉:
“不生孩子,是对孩子最大的负责,什么时候这个社会适合孩子成长,他们自然会来到世上。”
确实如此,当大家高喊着“生吧、生吧”的时候,一定要研究不生的深层次原因。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有位朋友在人口生育上就坚持自然调节论,认为总有一支看不见的上帝之手在调节人类的生育。
他说,二战之后地球上出现生育高峰,并且男孩的数量比较多。
这就是一种自然调节,为了弥补战争中男性大量死亡的缺口。
现在人们不敢生,不愿生,也是一种自然调节。
因为,活着的人太累,压力太大,自然就失去生育的冲动和本能。
这几天,对中学生自杀的新闻特别多,看得都有点麻木。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啥也不缺,生活条件优越,怎么就那么脆弱呢?
其实,并不是孩子们脆弱,而是他们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恶劣。
社会过于苛刻,过于残酷,从出生开始就作为工具人存在,上好学校,找好工作,买大房子,陷入无穷无尽的逐利循环。
说好听点是竞争,实际则是无意义的内卷。
这种内卷,让人失去作为人的灵性,失去对生活的好奇与热爱。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昨天的文章中也讲到,北大丁延庆教授作为从事教育研究的高级专家,当他看到女儿小学成绩不理想时,也不得不产生绝望,认为孩子终将一生平凡。
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从小学成绩就判定她的一生,让人还如何继续有滋有味地活下去。
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的现实,现在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倾轧的关系,是拼个你死我活的关系,是踩着别人肩膀攀爬的关系。
正常的社会,应该尽可能避免这种互害,应该促进人的自我解放和全面发展。
当整个社会被功利性标签定义和主导时,人的主体性地位和价值必然被湮灭。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生存繁衍的意义,远不止那点物质追求。
一切向钱看,会让人陷入焦虑盈怀、永难满足的痛苦折磨。
现在,大家都认为不生孩子是缺钱,似乎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
更主要的原因,是缺少快乐,缺少信仰,缺少对幸福生活的感知。
没有这些东西,内心就会滋生悲观主义情绪。
有位朋友悲观地说,生孩子干嘛,是让他们到世界来受罪的吗?
其实,他不缺钱,也不缺时间,只是觉得太累、太无味。
对生命失去热情,这是很可怕的。
与其费尽口舌鼓励生育,不如想办法让生下来的人活得更好。
活着的人都那么累,哪还有心思生儿育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