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0】坟头即心头

上卷 第五十一回 第十节:

【原文】
见本期文章另一篇文章
【端木持易见解】
蒲东寺和梅花观的事情,不是历史上实际有的,都是虚构的故事。一个来自元代王实甫的戏曲《西厢记》,一个来自明朝汤显祖的戏曲《牡丹亭》。两个故事,都是写爱情的。这两首主要歌颂了戏剧中的两个丫鬟,一个是崔莺莺的丫鬟红娘,一个是杜丽娘的丫鬟春香。这两个丫鬟,都是个性非常鲜明——红娘机智勇敢、大胆泼辣,积极豁达;春香也是热情开朗、泼辣大胆。她们身上,表达和寄托了作者反抗封建的理想和对美好事物的自由追求。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这两部戏曲,应该什么都明白了。
这两首诗一搞出来,宝钗作为正统的代表,就说不行,其他人却极力维护,黛玉第一个支持;探春第二个支持;连号称最保守的李纨,都站出来支持。可见什么呢?可见大家对西厢和牡丹都非常热爱,这两部曲子,唱出了世道人心啊。她们打心底里是“敬爱这两部戏曲的。她们每个人,没有一个不渴望有红娘和春香这样的丫鬟来帮她们实现自己爱情愿望。这就叫人心啊。宝钗也只好“罢了”。
这里我要重点说几个人,一个是史鉴。“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这里的史鉴,一个意思是历史的记载,另一个意思就是特指明朝的史鉴。
史鉴(1434—1496)字明古,号西村,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人。生于明宣宗宣德九年,卒于孝宗弘治九年,年六十三岁。其为明代学者,于书无不读,尤熟于史。平生好读书和收藏,其家所藏古书甚多,对所藏之书皆能诵读和研究,尤熟于史学、地志、游记,亦留心经世之学。一生淡于名利和官宦,友人引荐他入朝,他多次婉言推辞,一直隐居不仕,隐留心经世之务。巡抚王恕闻其名,数次拜访他专门向他咨询时政见解,他陈述世病数条,皆能切中时弊,王恕深服其博才和精辟。家居水竹幽茂,亭馆相通。好著古衣冠,曳履挥尘,望之如仙。居西村,人称西村先生。有《西村集》八卷,收于四库全书,我看了电子版,是很不错的。和他同时代的还有一个人,叫沈周,也是个隐士高人,名气比史鉴还大,是我国著名画家,当时的内阁大学士李东阳,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王鏊等,都是沈周过从甚密的挚友。史鉴比沈周小几岁,是沈周的好朋友,怎么好法呢?二人结为儿女亲家,你们说好不好?二人与文徵明、唐寅等名家也是朋友。那时候,隐没的人才真是过江之鲫啊!
那个《广舆记》的作者是谁呢?他叫蔡方炳(1626-1709),字九霞,号息关,别号息关学者,也是江苏昆山人,长洲籍。明朝时候的诸生。入清,韬晦穷居,所至不过金陵,姑苏,而贤名远近。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儒,托病不与试。性嗜学,于理学,政治,典故,多所篹辑。工诗文,兼善行草。著有《耻存斋集》二十卷,《广治平略》正续四十四卷,《增订广舆记》二十四卷,《愤助编》二卷,《铨政记》一卷,《马政志》一卷,《历代茶榷志》一卷,《长洲县志》二十二卷,《编纲鉴汇编》四十卷。
你们看,王实甫、汤显祖、洪升、史鉴、沈周、蔡方炳等这些人,都是些什么人呢?要么是做官而隐退,要么是科考几十年不中,要么是连出山都不出山,彻底隐居了。都是仕途失意,但并不灰心丧气,而是有志于学,发愤图强,奋勇前进的人。
他们虽然无力于改变社会现实,但他们通过手中的笔,鞭挞了时代的弊病,抒发了自己的理想,这个理想,不仅是他们自己的理想,也代表了一切不得自由的人们的心声。所以,他们的作品深得人心,流传广远。也算是求仁得仁,于愿足矣了!
作者为什么列举这些人呢?
因为他们具有类似命运,相似的情感,共同的信念和理想。
所以,关公的坟在哪里,重要吗?真的不重要。如果天下到处都是关公的坟,说明天下到处都不讲忠义,所以老百姓才从心底里怀念关公啊!这正是:“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啊!这正是,坟头即心头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