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与宰相,你分得清吗?
春节期间,大家走亲团聚之余也追了不少历史剧吧,那有没有发现,在这些涉及历史的影视剧里,有的是当宰相的官,有的官是丞相,这两者是同一种官吗?还是不同职位的不同叫法?
小编查了一些资料,还查到易中天老师对宰相与丞相的解释,简洁明了,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丞相与宰相的历史设置
在很多涉及历史的古装剧中,我们经常看到丞相或者宰相,每当上朝的时候,都是站在最前面的位置,代表他是百官之首。
一般来看,很多人会认为丞相等同于宰相,只不过称谓有一点差别而已,事实上真是如此吗?
首先说一说丞相。
丞相是代替皇帝统帅文武百官、辅佐皇帝总理国政的最高官职,这个官职被称为百家之长。
战国时期的秦国最先开始使用丞相之名,秦武王二年任樗(chū)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
当然了,类似于这种职位的人在之前的历史上也是有的,不过之前并不是叫这么个名字,那时候叫相或者相邦之类的,而且之前并没有对官员进行品级分等!
秦统一中国后,秦朝丞相李斯走上事业的巅峰,而历史上最后一个有史可查的丞相是有名的明初丞相胡惟庸。
我们再来追溯一下宰相来历。
宰,原为“罪人在屋下执事者”,后引申为宰制的意思。“宰”的意思是主宰、控制,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执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亦管烹杀祭祀,实已为官的通称。
在不同的时期管理着大大小小的国事,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
太宰与相合称为宰相。所以宰相就是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
需要注意的是“通称”,不管任何朝代,只要是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都可以称为宰相。
宰相是通称,更是一种制度。
丞相≠宰相
这里面还有一个称“相国”的官,如西汉的萧何,我们都习惯称他为萧相国,为何不是萧丞相呢?
其实按照最开始的设置,只有相国一职作为辅佐君王的,但后来因事务繁多,很多君王发现相国一个人忙不过来,怎么办呢?
于是就在设置了丞相一职,来协助相国,因此相国的职权是大于丞相的。
据记载,商周时代已有太宰、尹、太师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相的名称正式出现。
读了半天,有些小伙伴可能还是觉得看得有些糊涂。
丞相是宰相的一种,只有汉代叫丞相,西汉时宰相是三个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太尉是最高军事长官,御史大夫是最高监察长官。
唐朝就没有丞相这个词了。唐宋都没有,宰相叫什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代还有副宰相,副宰相叫执政。
明清两代宰相都没有了,所以丞相是宰相的一种。
随着时代的变迁,宰相的正式官名也在不断的更替,先后出现过:相国、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尚书令、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多达几十种官名。
而丞相虽然是百官之首,但权力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就如汉武帝死后,大司马霍光掌权,而此时的丞相虽有其名,却没有实权,在朝中的地位严重下滑,而此时最高的掌权者却是大司马。
可是到东汉末情况又发生变化了,曹操迎立献帝后,当上了丞相。此时把丞相的权力推到了一个顶峰,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是由他说了算,连汉献帝都成了摆设。
曹操
蜀汉的诸葛亮也是这样,在丞相的位置上,除了统率百官,同时掌握所有的军权,可以说权力达到了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