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是思维培养
教育的本质是思维培养
刘向军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对此,古今中外有种种表述:或者说是为了培养有仁爱之心的人,或者说是为了培养个性独立之人,或者说是为了培养德才兼备之人,或者说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之人。概括起来就是:教育为了培养超越自我的“这一个”人。
而教育要培养这样的人,最终指向于一个物质基础——大脑;最终形成一种精神产物——思维。
一个无首之民,无法生存;一个有首而无思维之人,虽生犹死。
换言之,教育的本质就是培育思维,无论是品德的思维,还是才学的思维,抑或情感的思维。“我思故我在”,这个哲学命题在教育的层面上一样是真谛。
那么,思维究竟是什么呢?
用布鲁姆的话来说,思维就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前三者称为“低级思维”,后三者可以称为“高级思维”。或者,我们也可以把前三者可以称为“基础思维”,把后三者称为“发展思维”。
如果说大脑是思维的物质基础的话,那么,记忆就是思维的精神基础,就是思维发生的种子,也是思维提升的动力。正因为记忆是基础,它也因而是最重要的。人的一切有意识的自主活动都因为记忆而发生。
记忆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因而也有天赋的差异。这是亿万年生物进化的自然结果。从思维培育的角度来讲,培养专注力是提升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从记忆自身的存储规律来看,立足记忆去理解,在理解中记忆,立足记忆去应用,在应用中去记忆,这才是记忆的根本。任何不理解、不应用的记忆,都不会成为长久的记忆,也不会成为高级思维的动力。
如果说专注是记忆的门户,那么理解和应用就是记忆的两翼。我们可以这样表述记忆的思维本质:记忆就是在专注的理解和应用中所伴随的一种必然的思维品质。
分析、评价和创造之所以被称为高级思维,这是因为通过这种思维方式,思维本身在立足原生态的物质世界的基础上开启了远离和超越原生态物质世界之旅。
因为分析、评价和创造的需要,思维按照自身抽象思考的结果发明了种种超越了人的本能感官的认知能力的认知工具,开启了对外在物质世界合乎和未必合乎自然规律的改造之旅。
因此,从“记忆”到“改造”,从低级思维和高级思维,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思维认知,表现为对自然包括人本身的不断征服。而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还需要对教育的思维品质再增加一个重要的维度即“伦理维度”。
思维的伦理维度是贯穿思维全过程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考量。它表现为人与其它生命之间的道德伦理和人与非生命之间的超道德伦理。而从人与非生命世界的相互依存关系来看,后者比前者日益显得更为重要。
思维的伦理维度对思维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维度有着引导性和规定性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充分发挥。
思维的伦理维度和记忆维度一样,有与生俱来的特点,其共同的特质都是为了人自身的生存。而思维的伦理维度有一个明显的“及它性”,即:“我”的生存与“它”的生存密切相关,或者“我”的生存以“它”的生存为前提。
思维的伦理维度是一个情感维度、价值维度也是一个哲学维度。它作用于思维的整个流程,又反作用于思维的整个流程。它始终在权衡人在进行所谓创造性的劳动时所带来的利弊得失,或者说,它不断在思考人类作为一个群体如何才能更长久地存在下去。
如果把思维的伦理维度称之为“德”的培养,把思维的基础阶段和高级阶段称之为“才”的培养,我们也可以通俗地把教育的思维本质称之为“德才兼备”的培养。而这一切教育努力,从个体的角度而言都是在生存的过程中不断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从群体的视域而言,则是在生存的过程中不断追问:“我们如何避免毁灭?我们如何永久地活下去?”
20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