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心理学:人性的弱点:价格创新高后,多数会再涨,而不是反转向下!

很多期货外汇中的新手中手还有老手,交易了很多年可能从来没有搞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行情有时候涨起来的时候,会给你一种感觉它要不停的涨?

就好比说当下的道琼斯指数。市场上大把的人,有名人,投行的基金经理 甚至一些金融大额前赴后继地预测要跌,从几年前的预测到现在 。如果真听他们的去做空,都不知道爆了几个仓,死多少回了。

实际上道指还是一直在涨

反过来也是一样,上证指数从高位6000点一路跌到3000点的价格,这样的例子也很多。人们往往会对大崩盘的印象更深刻,我就不举例了。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呢?

当价格涨跌到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我想很多人应该都会有这种念头:“应该到头了吧?涨(跌)不上去了吧?”

这是在我们的投资生涯里,几乎每个人都尝过一个教训,一旦你脑子里出现这种想法,并且去反手抄顶/摸底的时候,价格总会继续突破新高新低。如果你够执着不认错止损离场,而是坚信“不会再涨跌了”,那么多数时候的结果是你就只会越亏越多,最后亏到自己承受不了忍痛割肉为止。

当你还是新手的时候,你可曾会想过:“为什么市场总像长了眼睛似的时刻的盯着我,就是和我做对?我坚持的时候,它就让我越亏越多;我一平仓,它马上就反转,真是岂有此理气死我了”

上面的情况太普遍了,下面本文便来试图回答这个现象。


首先,通过基本面往往解释不通此现象。

很多时候新手和中手都不差,他们当中甚至很多人的的分析能力其实不比高手差多远。当市场上大多数投资者都出现“应该到顶/底了”这种念头的时候,他们都不是凭空想的,肯定是某一个方面的信息或者理由促使他们得出结论,例如这上市公司的PE很便宜了,公司估值严重过低了,历史重要整数关口很接近了,等等理由。

其实这些基本面分析都是对的。那为什么价格依旧会打穿这个大家认为的“铁”顶/底呢?

答案就是,在投资市场不光有理性的部分,还有非理性的成分。往往正是一些非理性的因素,引起价格的大幅波动。

波动的背后是投资是人在按下buy/sell键,而人这个因素是最不可预测的,不是个个都理性的,感情、心理等各种因素的驱使,会促使他们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行为。  每个人都一样,在日常生活中总会有不理性的行为,这是人之常情


下面我们用简单用沙盘推演的方式,客观的析一下,为什么价格会创新高新低?(先不讨论基本面,只讨论投资市场大众心理的层面)

第一阶段:

为什么他愿意出$101买入?原因在于因为他相信未来还会涨得更高。

这种相信,有时候是可能是因为他自己分析了基本面或者技术面,有时候也可能是他受到环境的影响、包括受周围人的感染,或者是主流媒体新闻反复的洗脑洗脑在洗脑。总之结果是导致了你相信未来价格还会继续涨。

第二阶段:
主流的观点看涨声音愈演愈烈(专家、媒体、名人等不断发表他们的看法认为看涨,那些预测机构也在不断增加“涨的概率”,还有你朋友圈有人不断晒他们的买单和浮盈),你慢慢也随波逐流了,被动的接受了“未来肯定会涨”这个观点,随之也加入到了多头大军中去。

第三阶段:

伴随着价格继续升高,原本还不信的空头,因为浮亏在放大实在受不了拉接近崩溃的边缘,这时候只能认赔,平仓。这也相当于被动地承认了多头的观点。哪怕他们此时依然不信未来价格会涨,但他们已经赔完了,暂时无力与多头作对,最多也只能离场观望了。

(恰恰这就是所谓的“市场永远都是对的”。哪怕你觉得你分析得在对,但价格朝相反方向去了,你就得暂时放弃掉你的观点。就算反方向那边你看出了明显的失去理性,乱飚,无脑买买买,你也得忍一忍,暂时服软,避避风头,等这阵风过了,才能探出头来,继续执行你觉得正确的方向。)

第四阶段:

因为第三阶段里使得很多空头暂时偃旗息鼓了,多头无人阻挡,价格再飚。有部分之前的空头,觉得“反正这个市场已经跟嗑药似的一直飚了,我也别管什么基本面了,现在进场至少还能抓点利润,再不进就晚了”。

第五阶段:

连之前的空头都加入了多头,价格失去理性疯狂飙到,直到这波牛市的尽头,价格超出合理范围很多的时候,想获利平仓的人数超过了相信价格会继续涨的人数,这时候就基本快到尽头了。


看到这里后,你或许就能明白为什么价格创新高后新低后,大概率还会继续涨跌下去了吧?

(通过新闻舆论,还有图表的形态,可以判断出目前大概处于一个大趋势的前期,中期,还是后期,这对于决定你要无脑冲进去抓一波,还是保存实力避免当最后的接盘侠,都相当有帮助)

1.家花不如野花香

研究世界各国股市的历史,几乎每个国家(包括A股),低估值的价值股的长期投资回报率显著优于高估值的成长股。原因很简单:投资者对未来的成长往往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而对于现有的价值却视而不见。不珍惜已拥有的,而对未到手的持有过于美好的想象,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人性。

2.过度自信

99年参加哈佛行为金融学短训班,教授通过无记名调查提问:1、你退休时能有多少钱;2、在座的人退休时平均能有多少钱。当场统计,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平均是3000万美元(在座多为美国基金经理),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平均是300万美元。也就是说,平均每个人认为自己比平均数强10倍。

3.仓位思维

一旦买成了重仓股,对利好就照单全收,对利空消息就不以为然,心理学上叫Confirmation Bias,民间说法叫“屁股决定脑袋”。正确的决策流程是先有论据,再有结论;但多数人是先有结论,再找论据,那时对反面的证据自然就视而不见。有了仓位,思维就不客观,故称仓位思维。

4.锚固偏见

常有人说,这股票涨这么多了,还不抛?或,已经跌一半了,还不买?这就是锚固偏见(Anchoring Bias)的表现,其潜意识是把原有股价当成合理、当成参照的锚点了。其实,一个股票便宜与否,看估值比看近期涨跌更可靠:基本面大幅超预期时可越涨越便宜,反之可越跌越贵。

【营销篇】Anchoring Bias是奢侈品的常用营销手段。先设计一批2万美元的包包让模特们背着走来走去,让你感觉这个品牌的包就值2万美元一个。这样一来,当你在店里看到1000美元的同一品牌包时,就不觉得贵了。其实2万美元的包也卖不了几个,利润主要来自于卖1000美元的包。

5.短期趋势长期化

某公司利润去年6毛,今年7毛;故意报成去年5毛,今年8毛,增长60%,于是市盈率大涨,这就是利用人性中易把短期趋势长期化的倾向,行为金融学称为Over-extrapolation(过度外推)。把过去的增长过度外推到未来,把不可持续当作可持续,是成长股陷阱和周期股陷阱的共性。

6.亏损厌恶症

厌恶亏损(Loss Aversion)是人之常情,A股为甚:卖亏损股票,老外叫Stop Loss(止损),咱们叫割肉断腕--厌恶之情溢于言表;不少人股票涨回成本时就抛,亏损就扛着,还自欺欺人说不卖就不算真的亏。其实,股票的投资价值,与买入成本无关;该不该卖,也与你是否亏损无关。1万元亏损带来的痛苦是1万元盈利带来的喜悦的2倍。求稳怕亏体现在机构身上是周期股再便宜也不买,稳定类的股票再贵也拿着,尽管牛市中周期股常领涨;体现在散户身上是28万亿现金存银行,尽管股市长期跑赢现金是不争的事实。

7.标题党

投资者往往容易对新闻标题做出过度反应。例如,近期某些股票因为能为日本提供少量救灾物资药品而大涨;非典期间也有类似事例;去年报纸铺天盖地谈消费,去中西部调研却发现工地热火朝天,工程机械都在抢货。上标题的多是人咬狗事件,调研才能了解那些上不了新闻的狗咬人事件。

8.榔头症

美国消费股多,适合价值投资;加拿大资源股多,适合趋势投资。互联网赢家通吃,买龙头;休闲服装百花齐放,买成长。差异化产品,买品牌;同质化产品,买低成本者。不同国家、不同行业,适用方法应不同,但人们常生搬硬套同种模式。在一个榔头看来,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是钉子。

9.选择性记忆

大多数人对持有的牛股都津津乐道(就像我老爱提起去年抄底工程机械的经历),对踩过的地雷却避而不谈(既然罄竹难书,干脆我就不书了)。对自己的正确决策印象深刻,对自己的错误却记忆模糊,选择性记忆是人脑自我保护的措施之一,却是投资水平提高的障碍。俾斯麦说,每个笨蛋都会从自己的教训中吸取经验,聪明人则从别人的经验中获益。可惜股市中能从自己的教训中吸取经验的人也不多见(笨蛋也不好当啊)。你记得你去年亏损最大的是哪5只股票吗?你吸取了什么教训呢?没关系,我也不记得我的了--这就是Selective Memory。

10.后视镜

2008年让大家认识到本金的安全性是第一位的,然后2009年股指翻倍。2009年让大家认识到牛市谁也跑不赢沪深300,然后2010年小股票结构性行情。2010年让大家认识到消费新兴和小股票才是硬道理,然后2011年蓝筹股大幅跑赢小股票。投资人总是不断总结,只可惜是从后视镜中总结。股市里,即使那些想从自己的教训中吸取经验的,却常常以偏概全地吸取了不当的经验。美国人说每个将军打的都是上一场战争(Every general is fighting the last war),也是此意。牛熊交替和市场风格都是不断在变的,前一年正确的做法在下一年可能是不合时宜的。

1980年,美国人根据70年代的经验得出了买股不如买大宗商品的结论,然后是20年的股票牛市和大宗商品熊市。2000年,美国人根据90年代的经验得出了买大宗商品不如买股的结论,然后是10年的股票熊市和大宗商品牛市。近期许多人根据过去10年的经验得出了买股不如买房的结论。其实,大类资产之间的轮动,往往是以10年、20年为单位的,未来10年与过去10年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大类资产之间的这种长期比较往往也是后视镜。1997年,香港人根据过去经验认为房价只涨不跌,之后6年房价跌了2/3。2007年,美国人根据过去经验认为房价只涨不跌,之后4年跌去1/3。谁也无法预测未来,没有只涨不跌的资产。仅凭过去十年的房价飚涨就断言房地产是更好的资产类别,这是“后视镜”效应下的一厢情愿。贪婪与恐惧是恒久不变的人性。现在的股市,弥漫的是恐惧;现在的房市,充斥的是贪婪。十年前股市的平均市盈率是50倍,今天却只有12倍。股票估值是十年前的1/4,而许多城市的房价过去十年涨了不只4倍,一来一去16倍的差异之后,谁还能断言今后十年买股不如买房呢?也有人根据过去十年的经验认为买股不如买大宗商品。其实,过去140年,大宗商品的长期真实回报率几乎是零,远不及股票。既然过去10年在历史长河中不具代表性,喜欢用后视镜的人为何只看过去10年,而不看过去30年、50年或100年呢?

11.差点就赢

同样是错过航班,错过3分钟的比错过30分钟的更沮丧;同样是彩票没中,号码与巨奖号码只差一点的人是最痛苦的人。与成功擦肩而过比从未接近成功更令人难以接受,更令人想再来一次,所以,许多赌博形式都包含许多“差点就赢”的设计,才有这么多赌徒不惜倾家荡产屡败屡战。赌场的研究早就发现,那些经常出“差点就赢”图案的老虎机比随机设置的老虎机更易让人上瘾,更能让赌场赚大钱。细细地回想一下,那些垃圾股,那些庄股,那些你只想做个波段赚点快钱就跑的股票,是不是也经常让你有“差点就赢”的经历?

12.羊群效应

Herding原是由生物学家在研究动物时发现。现实生活中,基金经理抱团取暖,散户跟风炒作,非典时抢醋,地震后抢盐,羊群效应无处不在。不管是集体看空还是集体看多,最一致的时候往往是最危险的时候。只有卓尔不群的人,才能在高处有如临深渊的谨慎,在低谷有仰望星空的勇气。

13.心理账户

广播电视节目中常有股民这样提问:“我买了某某股票,成本是xxx,请问应如何操作。”提问者潜意识中已把买入成本当做买卖决策的依据之一。其实,是否应该卖出取决于很多因素(估值、品质、时机),但与买入成本无关,因为你的买入成本根本不影响股价的未来走势。

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指的是人们喜欢在脑袋中把钱分成不同部分(例如买房的钱和买菜的钱)。投资者最常见的心理账户是把钱分为本钱和赚来的钱,并且对这两部分的钱体现出非常不同的风险偏好。这样做无形中就把买入成本作为决策依据之一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