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筋是什么?它与十二经络有什么关系?

随着中医的科普书籍越来越多,大家对“经络”这个词相对来说比较熟悉了。那我们说的十二经筋到底是什么?它与十二经络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是经筋?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经”与“筋”的含义。现在大家一说到“筋”,马上就会想到肌腱,比如大家平时去菜市场买肉时会说:我买牛蹄筋儿或猪蹄筋儿。其实大家常说的这个“筋”的概念与古人所说的“筋”的含义有了很大的出入。在汉代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里对“筋”的解释是:“筋,肉之力也。从力,从肉,从竹。”说明“筋”不仅仅是单纯是指肌腱的概念,其内涵更加广泛,是包含肌肉、肌腱、韧带等在内的附着在骨头周围的软组织的总称。比如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游泳时小腿肚子突然抽起来,大家几乎都会说小腿肚子“抽筋儿”了,在农村还有人会说小腿肚子“转筋”了,这里的“筋”显然指的是肌肉等软组织而不是肌腱。还有喜欢养生的朋友都知道一种传统的养生功法——“易筋经”,这里的“筋”用的也是筋的原意,“易”是改变、脱换之意,“易筋”就是指改变我们僵紧的肌肉并使之柔软而富有弹性,而不仅仅是锻炼那几乎可以忽略的肌腱。经筋不是对筋的泛泛论述,在筋之前,加上“经”字,显然有其特定的含义。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说:“经,织也;从糸,坙声。”其本意是指织物的纵线。大家知道,织布前必须首先在织布机上固定好经线,而经线是纵向排列的。因为在人体中“筋”的走向也多纵向,所以用“经”总结筋的分布。经筋与经络的关系大家知道,经络是我们身体运行气血的通道,是一个生理功能十分重要的系统。早在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里记载了我们身体里与脏腑密切对应的主要经脉有十二条。那十二经脉与十二经筋到底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肌肉和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手足三阳经筋:即手足太阳经筋、手足少阳经筋、手足阳明经筋;还有手足三阴经筋:即手足太阴经筋、手足厥阴经筋、手足少阴经筋。经筋所运行的路线大体上与经脉相互吻合。简单点说,十二经筋就是包裹通道(十二经脉)周围的一些组织。用一个比较形象的例子来说明,大家就明白了。十二经脉就相当于火车和汽车通行的隧道,十二经筋则是隧道周围的路基等辅助的部分。如果隧道周围的山体如果有塌方,比如发生了地震或者塌陷,那么就会影响到隧道的通畅。就像四川汶川大地震,其中有一个隧道因为塌方所以整条道路都不通了,物资也没有办法及时运进去。这就相当于身体的十二经筋出现了问题,也就是“塌方”了,那经络就受阻了,气血也阻滞了。长此以往,身体的气血供应得不到保证。所以说,通道固然很重要,但是通道周围的组织一旦有异常,通道也会出问题。反之,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假如经脉中气血亏虚或者其本身出问题了,那么经筋就得不到濡养,其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十二经脉与十二经筋的功能是密不可分的。毫不夸张地说,十二经脉能否发挥其正常功能有赖于十二经筋的结构和功能是否正常。它们的关系就好比鱼和水的关系,过去我们常说“军民鱼水情”,实际上主要讲的还是鱼对水的依赖。经筋异常的原因和后果我从事针灸临床已有几十年,发现临床上很多疾病诊断和治疗更多地强调从经络的角度,当然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实际上,也有很大一部分的疾病往往是因为经筋的异常所导致的。比如有时候我们认为疾病的原因是经脉瘀阻了,其实是由于经筋挛缩而导致的。而一直以来,我们却忽略了经筋的重要性,这无疑给很多病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如果十二经筋若是出现了拘急或是驰纵,临床上不仅会导致关节、肌肉会痉挛疼痛,内部脏腑功能也会受到影响。首先,经筋主要对关节屈伸和肢体运动起作用,故其病候主要表现在运动方面,如局部或全身的肌肉拘急、抽搐、强直、弛缓性瘫痪不用、疼痛等,如面瘫、三叉神经痛、腰腿痛等。此外,经筋还联系到有关内部脏腑器官,可发生相应证候,如耳痛耳鸣、视力不足等五官疾病,心悸、胃痛、泄泻、冠心病等内脏疾病,以及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症、小儿遗尿等妇儿科疾病。这是由于耳部、眼部或胸膈部的经筋牵涉所致。所以,临床上很多内外科、妇儿疾病从十二经筋入手预防和治疗,都会起到不错的疗效。在《灵枢·经筋》篇中对十二经筋的起始、循行和终止都有较详细的描述。比如说,如果经筋的主干或分支出现了病变,会出现转筋、肿痛、痉挛、颈筋急、肩不举、内踝痛、转筋痛;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不收等症状,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到了寒与热两种外界因素对经筋的影响。那么在我们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常见的经筋病变是如何产生的呢?首先,自然界中正常的风、寒、暑、湿、燥、火叫做六气,六气在正常情况下是不会引起人体疾病的,但是当它们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就称为六淫。“淫”就是太过的意思。老百姓们常说夏天阴雨的时候形容为“淫雨连绵”,就是说雨不停的下,下得太过了,叫做淫雨。六淫中的风、寒、湿邪常常是导致经筋病的外在因素。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意思就是说风邪侵犯人体后部位不固定,善于游走。临床上的一些经筋病其实都跟风邪有关系,比如在春秋季节,天气变化无常的时候,有些人被风一吹就容易得面瘫、三叉神经痛等疾病。寒为阴邪,“主收引疼痛”,这跟咱们物理学上的“热胀冷缩”现象有类似的地方。我们人体受到寒邪以后,经筋就容易出现拘紧、拘急、痉挛,经络气血就淤阻不通,身体就会出现痹痛、麻木等症状。生活中有个很形象的例子:冬天的下水道为什么容易堵?因为冬天寒冷,我们的饭菜中有很多油脂就凝固了,凝固以后下水道就容易不通了。湿邪也可以造成经筋的病变。因为湿邪的特点就是粘滞、重浊,在中医经典著作《金匮要略》里面曾经形象的形容为“腰重如带五千钱”,说明湿邪会让人很沉重,像带着五千个五铢钱那样。头部受到湿邪侵犯的话会“湿重首如裹”,头部好像是裹着一个毛巾,这就说明了湿邪十分重浊的这个特点,黏着不易愈。很多老百姓都知道风湿是很难好的,也是这个原因。现在科技发达,大家的物质文化生活比以前丰富提高了很多。尤其是夏天,办公室、商场里都有冷气空调。在正常的情况下夏天我们身体的毛孔应该舒张,通过汗液将体内的代谢废物、垃圾及时排泄出去,但是由于现在空调的广泛滥用,人为制造出风、寒,甚至有湿气,人体在毛孔舒张情况下就很容易受到风寒湿的侵犯,造成颈椎、腰椎、面部等身体各个部位的经筋病。除了外部的环境因素,身体劳损也是一个很常见的原因,这跟职业有一定的关系,像从事IT产业、金融行业、文秘工作、编辑工作等的白领朋友们得经筋病的机率就很大。《黄帝内经》里说:“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白领们因为经常长时间低头看文件,或是看电脑,又缺乏一定的锻炼运动,全身姿势不良,肌肉劳损,身体的经筋会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而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经筋病。除了外因之外,内因也很重要。因为同样的环境,同样的劳动,有的人经筋损伤比较厉害,有的人会比较轻,有的人甚至没有什么损伤。这与每个人的体质有一定的关系。个体的体质有很大的差异,《黄帝内经》说过:“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就说明经筋的损伤,跟人体的气血不足有很大的关系。还有容易被忽略的就是我们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这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人思虑过度,好多事情达不到自己理想的结果,整个身体的经筋也会出现迟缓。中医里认为“肝主筋”,如果一个人长期的情绪不好,自然会影响到肝的正常功能,身体的经筋就会得不到濡养而产生经筋疾病。所以说,经筋病的高发与我们的外在环境、生活方式、心理情绪等是密切相关的。不管是外部因素,还是内部因素,最后都会导致经筋的部分通路受阻,从而出现肿胀、索条、结节、酸痛、麻木和功能障碍等各种经筋疾病。防治经筋病也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我们应该学会保护自己,尤其是中老年人,体质较弱,更应该避免外界环境中邪气的干扰,适当调整自己的作息习惯,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的抵抗能力,心情保持开朗愉快。如此才能减少各种经筋病的发生。》》编后语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十二经筋的分布与十二经脉的体表通路基本一致,其循行走向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行于体表,不入内脏,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頄(面部);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部);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部);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部)。各经筋在循行途中还在踝、腘、膝、股、髀、腕、肘、臂、腋、肩、颈等关节或骨骼处结聚,特别是足厥阴经筋,除结于阴器,并能总络诸筋。经筋的作用主要是约束骨骼,利于关节屈伸活动,以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如《素问·痿论》所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现代在研究经络与神经系统的关系时,根据《灵枢·经筋》所述:“手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结于腕,上循臂内廉,结于肘内锐骨之后,弹之应小指之上,入结于腋下。”认为手太阳经筋与尺神经实际上是同一组织结构;又“足少阳经筋…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这同运动神经“椎体交叉”的情况极相类似。另外,从经筋的病变表现来看,如“口僻”、“转筋”、“筋弛纵缓”等,与神经的关系颇为密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