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你》今今乐道

核心书摘:

关系人类生存的重要基础,马克思有句名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人类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必然要同两方面产生关系:一方面是人与大自然的交互,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这两方面的关系缺一不可。

作者以人类最基本的关系——婚姻关系为我们解释为什么关系对人类如此重要。

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婚姻关系并不是上天赐予的,而是人为设置的,它的本质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交换。可以说,婚姻关系对于维护人类生存的良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国家管理者来说,婚姻关系让社会变得更加稳定。相对来说,孤家寡人作恶的成本很低,容易做出一些不利于安定的事情,而有了配偶和子女,就有了牵绊,人做事的时候就多了一些顾虑,也更容易守本分。

进一步说,社会群体的生存成本开始减少,社会总效益自然就开始增加。对于管理者和个人来说,都是好事,于是大家一拍即合,婚姻关系就成了各种人际关系的核心,也是人类在社会上生存发展的基石。

婚姻产生了更多的群体,而如何让各个群体产生交互作用,作者从抱持、依恋、激情体验、坦诚相见、理想化和认同感、共同性与共鸣、嵌入和照料等8个层面做了详细分析。

关于作者:

朱瑟琳·乔塞尔森,美国知名心理治疗师,菲尔丁研究生院心理学教授。

学什么:

1、我们为什么需要人际关系

2、不同维度的关系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都看到过这样的场景:一对陷入困境的夫妻发生了争吵,丈夫说:“都是你的错!”妻子说:“都是你的错!”

其实,很少有人会认识到,这既不是丈夫的错,也不是妻子的错,而是他们之间的关系出了错。这对夫妻要改变的不是彼此,而是夫妻之间的关系。只不过,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要从情绪、感受、习惯中剥离出这个被称为“关系”的东西,是非常艰难的,这需要我们战胜自己的本能反应,让事情呈现出它本来的面目。所以,大家对于人际关系,历来充满了误会,以为一谈到“关系”就是权谋腹黑、阴谋诡计。

事实上,“关系”是个中性词,有人的地方自然就有关系,而现实世界也是由各类复杂的关系所组成。因此,每个人都活在关系之中,人类也可以称为“关系的产物”。

关系如此重要,读懂人际关系的规则,在关系中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就变得非常重要,今天要和大家共读的《我和你:人际关系的解析》这本书,就是一本帮助我们理解关系、升级关系的好书。这本书在大量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对人际关系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且把不同维度的人际关系对人的影响也做了详细分析。

国际精神医学大师欧文·亚隆曾盛赞这本书“见解深刻,表述清晰,文字优美,是近年来人际关系领域不可多得的佳作”。

这本书的作者朱瑟琳·乔塞尔森博士是美国知名心理治疗师、菲尔丁研究生院心理学教授。朱瑟琳博士是欧文·亚隆的得意弟子,在团体治疗等研究领域,有着独到的见解。除了今天我们解读的这本书,她还著有《皮格马利翁效应》《发现她自己:女性认同发展之路》等学术专著。

一、我们为什么需要人际关系

1、关系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基础

马克思有句名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人类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必然要同两方面产生关系:一方面是人与大自然的交互,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这两方面的关系缺一不可。

今天,我们重点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际关系中最核心的当属婚姻关系。接下来,我们就以婚姻关系为例,来说明关系为什么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基础。

通常来说,大家往往会把婚姻讲得非常神圣,谈恋爱时的山盟海誓兑现成了婚姻的义务和责任,这似乎让人性瞬间就升华起来。其实,从理性的角度来看,婚姻关系并不是上天赐予的,而是人为设置的,它的本质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交换。可以说,婚姻关系对于维护人类生存的良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于国家管理者来说,婚姻关系让社会变得更加稳定。相对来说,孤家寡人作恶的成本很低,容易做出一些不利于安定的事情,而有了配偶和子女,就有了牵绊,人做事的时候就多了一些顾虑,也更容易守本分。

对于个人来说,婚姻关系降低了个体的生存成本。比如说夏天的时候,原来开空调得一个人付电费,现在两个人用一台空调,不仅双方都受益,还能均摊电费,长期以往就有助于减少开支,其他的生存成本也是如此。

进一步说,社会群体的生存成本开始减少,社会总效益自然就开始增加。对于管理者和个人来说,都是好事,于是大家一拍即合,婚姻关系就成了各种人际关系的核心,也是人类在社会上生存发展的基石。

2、关系是克服身心距离的最佳方式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关系是可以帮助我们跨越身心分离的最佳方式。

婴儿出生之前,依靠脐带和母体保持联系,吸收养料、维持生命。而在出生时,婴儿与母体连在一起的脐带被剪掉,婴儿就成了一个孤零零的个体,被扔进了一种分离的状态。

当婴儿离开母体的那一刻,就再也无法和另一个人在身体的物理空间上紧紧联系在一起。同时,物理空间上的分离也带来了心理空间的分离,这世上没有谁能像我们一样准确感受或者思考我们的感受。

所以,关系就成了能够克服我们身心距离的唯一方式。也就是说,我们试图用语言来向他人描述自己的内心感受,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来表达分享自己的生活状态,或者更直接一点,在身体上与他人尽可能靠近。当我们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相互作用,就是通过各种关系来克服身体与心灵上的孤独感和距离感。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旦被剥夺,就会给人带来极大伤害。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贝克斯顿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贝克斯顿让参与实验的被试者躺在一个类似胶囊公寓的隔离室,而且还要戴上遮光眼罩,以及纸板做的套袖和厚重的棉手套,以此来限制他们与外界接触。

不仅如此,实验人员还给被试者戴上隔音耳机,又在隔离室里制造噪音来屏蔽外界的声音。

实验开始后,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很多被试者就难以忍受了,能坚持完成实验的被试者,有50%的人出现了幻觉,而且他们的思维和记忆能力,也都受到影响,有人甚至连简单的任务也完成不了。

这就是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知道,长时间的感觉剥夺会造成人体身心机能的障碍。

所以,人类的身心健康是建立在与他人广泛交互的基础上的,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克服身心的孤独感和距离感,还能够让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和外部刺激,成为人类生存的重要保障。

二、不同维度的关系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人际关系可以划分为几个维度?不同维度的关系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在书中,作者把不同维度的关系分为8个层次,也就是抱持、依恋、激情体验、坦诚相见、理想化和认同感、共同性与共鸣、嵌入和照料。

限于篇幅原因,我们只选几个重点的来说说。

1、抱持

抱持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就是抱着、抱住。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作为人际关系的第一体验,抱持来自于他人,是一种被动状态,代表了信任和安全,它为人类提供了希望、关心和意义。

在各种人际关系中,抱持可以说是最基础的,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需要被抱持,这种对身体接触的安全需求,就成了人类最初的记忆。

适当的抱持可以让我们不至于坠落,而过度的抱持则会让我们感到窒息,因此过分的抱持会演变为可怕的控制。当一个人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对方身上时,这种过度的抱持行为就是一种控制,是一种变相的情感绑架,会让被控制的人感到身心疲惫,所以,在对他人的抱持中,无论是血缘关系还是非血缘关系,都得有一个度,要有一定的界限感。

如果想摆脱这种过分抱持的行为,又该怎么做呢?

首先,态度要坚决,但方式要温和。

比如,妈妈说:“儿子,把早饭吃完了再上班。”你可以这样回答:“妈,我们公司管早餐,我去单位吃。”这样的回答,比“我就不吃”要好很多。

其次,要学会定期安抚。

不要轻易去伤害过度抱持你的人,因为他们的行为大多是出于爱,只不过表达的方式有些过火。

就以母子关系为例,如果你因为妈妈的控制而大放厥词,结果母子关系破裂,有些母亲会做出极端的事情,她会去告你,还可能上一些媒体去控诉你,这会严重影响你的人际关系。

所以,你要学会定期安抚,或者说去“贿赂”妈妈,你可以定期给妈妈买一些小礼物,或者逢年过节给妈妈发红包,这样可以增加妈妈的安全感,让妈妈觉得你是强大的,你强大了,妈妈也就没有必要控制你。

总之,即使是血亲之间也要做到“亲密有间”,要给彼此留下一些独立的空间,否则这种抱持就变成了一种伤害。

2、依恋

相比于抱持的被动性,依恋则属于一种主动的行为。所谓的依恋,通常被定义为婴儿和他的照顾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

依恋也属于人类天生的需求行为,这就像人类对食色的需求一样,是根植于人类的生物性之中的。

依恋行为不局限在婴幼儿身上,可以说,依恋行为贯穿于我们整个一生当中,在成年期和老年期,我们仍然想要通过依恋来获得舒适感,希望从他人那里得到更多的情感关注。

合理的依恋,可以成为人与人之间情感连接的纽带,也可以为亲密关系加分。但是,一旦依恋走向极端,就会变成一种令人害怕的“黏附”,也可以称之为“执迷”。深陷执迷的人,通常都是心智不够成熟的“巨婴”,他们总是喜欢强调“爱”这个词,看上去就像是“为爱而生”的人。

假如你不幸和一个执迷的人卷入了一场亲密关系,你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变得非常累,因为这些爱情至上的执迷者,严重缺乏安全感,他们会把分离当成一种危险信号,他们沉溺于感情的事情不能自拔,你得天天陪着他们演戏,你说能不累吗?

执迷的人需要你无时无刻都围着他们转,可活在现实世界的人,总得拿出精力和时间来应对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还得工作、学习、不断成长。但是这些事情,在执迷者眼中都是些俗事。

不过,面对执迷者或者说不成熟的伴侣,我们也并非没有办法,要想提升或者改善执迷者的独立性,你需要做到这几点:

首先是要学会合理赞美。

执迷者很多时候就像个孩子,这个时候就可以用赞美来推动他们成长。而赞美的关键不是虚情假意的吹捧和天马行空的哄骗,而是要具体化,也就是要赞美执迷者的某个行为。

其次,要学会适当拒绝执迷者。

执迷者通常独立性很差,喜欢事事都依赖别人去做。如果想改善这个问题,你就要学会合理拒绝他们。

但是这种拒绝是不能硬来的,否则执迷者又会变得特别焦虑不安。在拒绝时,你可以先给执迷者打个预防针,打完预防针,接着再给执迷者一个救生衣,然后,再临门一脚,让执迷者开始行动,这样做之后,通过慢慢的驯化,就可以让执迷者们开始学会独立面对生活,逐渐变得成熟起来。

3、认同感

所谓认同感,说的就是我们要想更好地生活在世界上,需要从他人那里感受到我们对他人的意义。人类需要认同,需要从情感的角度与他人达成共鸣和辉映,这也是个体对群体的一种归属。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同感,不惜以暴露自己的弱点为代价,事实上,自我暴露并非不可以,但是要选择对象。

在恋人或者闺蜜、好哥们儿之间,你可以有较高程度的自我暴露,因为这些人和你的关系是对等的,有时候对方也会进行同等级的自我暴露。

但是,对于职场上的同事,就需要你有所保留了。也就是说,在职场上,当你需要自我暴露而获得认同感时,就得把握住一些基本原则:

第一个原则就是,话别说满。

第二个原则是,说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

第三个原则是,学会从不熟悉的人那里获得认同感。

总之,有时候我们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感,需要用言语来撬动情感,需要适当暴露出自己的弱点和隐私,但是我们不能为了暴露而暴露,面对某些场合和对象,就需要我们把握一些尺度,以免认同感没有得到,反倒让自己显得愚蠢。

4、照料

所谓照料,就是爱和关心的结合体,是为他人提供或者接受他人的服务。在心理上,照料和接受照料的行为,都等同于对生命中要支持的人或事物的宣言。

付出照料的一方,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一种成就感;而接受照料的一方,也可以在这种温和的行为中,感受到关爱和重视。也就是说,适度的照料会让施与者和接受者共同受益。

然而照料又是一种难以把握的人际关系行为,过分的照料会蜕变为一种令人难以承受的压力。

结语

以上就是《我和你:人际关系的解析》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在这本书中,我们了解了人际关系的理论,知道了人际关系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际关系还可以帮助我们克服身体和心理上的距离感,只要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生活在关系当中。

同时,我们也跟随作者朱瑟琳博士,学习了不同维度的关系对我们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事实上,无论是何种维度的关系,都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也就是说,任何关系都是双向的。

我们要想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如鱼得水,想要在不同关系的交互中获得进步和成长,最重要的是把握适度的原则。

也就是说,要在尊重自己感受和情绪的基础上,把对他人的理解融入到双方交往的体验中,这样才能真正产生不断推动我们前进的心理联结,才能让我们看到人际关系美好和谐的一面。

【编辑:王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