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文化专题·先秦篇
1.诗歌的产生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艺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其中又以诗歌最具古典审美意味。
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诗歌作品。不过早期诗歌的功能主要在于其节奏的音乐性,而不是词句的内涵。如《淮南子》中记载的诗歌《邪(yé)许(hǔ)》:“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大家一起干活时呼喊的口号,就是最早诗歌的形态。即使是这种最原始简单的诗歌,也总是表现一定的感情,只不过有时候是用节奏而非歌词的含义来表现。因此,诗歌在产生之初便与音乐性血脉相连,也为后世词曲的出现做了自然铺垫。
2.黄河流域的产物《诗经》
经过早期阶段的发展之后,先秦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是黄河流域的产物,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也是先秦时期北方文化的代表。
关于《诗经》的产生,学术界目前较为认可三种说法: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在这三种说法中,司马迁提出的孔子删诗说是我们最常用的,也是最常考的。孔子在三千多首诗歌中删芜留精,最后成三百零五首《诗经》。虽然后世有学者指出,按照年谱考证,孔子删诗时年仅十二岁,不可能做这项工作,但在学术界没有发掘出新的研究材料之前,我们还是暂且认可这种说法。
《诗经》有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照内容来划分的。有战争徭役诗,多出自小雅。如《采薇》:“靡室靡家,玁狁之故”,表现战士们对战争对厌倦和不能归家的悲哀。有政治颂美诗,多出自雅颂。如《卷(quán)阿(ē)》:“凤凰于飞,翙翙其羽”,颂扬周王室的道德仪容之美。还有婚恋爱情和劳动生活的诗歌,这两类多出自国风。爱情如《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描摹恋爱中女子思念心上人的情景;劳动如《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描写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现在常用的成语“七月流火”就出自本诗,用来形容天气转凉,这个成语在考试中是个考点。
十五国风中的作品大都朴素真挚,且来自地方,因此音节通俗流荡,是传唱度最高、最受欢迎的诗篇。这些诗歌流传至今,其原本的音乐性已经渐渐消亡。不过根据目前留存下来的古乐谱,我们还是能够还原一些当时诗歌吟唱的面貌。
赋比兴是按照艺术手法来划分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赋”是《诗经》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直接叙事,直抒胸臆。“比者,以彼物比皮物也”,“比”即一般的比喻。“兴者,兴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就是先说一件不相关但又隐约有着内在联系的事物,以引起自己真正想说的话题。
可能有很多同学觉得这三者难以判断区分,在这里可以给大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分别用赋比兴的方式夸一位姑娘漂亮。赋的方式即为直接说:“你长得真漂亮”;比的方式更内敛一点:“你长得好像花一样”;兴的方式则最为婉转,什么也不点破,只说一句:“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3.长江流域的产物《楚辞》
在《诗经》出现的同时,我国长江流域也出现了一种经典的诗歌样式——楚辞。
楚辞是当时南方文化的代表,与《诗经》不同,它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因为长江流域自然资源丰富,群体对个体的约束便较为宽松,因此楚辞与《诗经》相比,往往在情感表达上更为浓烈直白。且由于楚地人“信巫鬼,重淫祀”,对巫术文化极为热爱,楚辞中充斥这大量的浪漫想象。
如果说北方文化在儒学影响下偏于“子不语怪力乱神”,那么南方的楚地文化可以说偏偏爱鬼神。屈原的《离骚》又是上“天廷”又是求“神女”,创造了大量香草美人的意象;《九歌》则分别请了九位鬼神下凡来与自己亲近交往,视鬼神仿若老友一般。再加上带有浓重楚地色彩的方言,各种“兮”字长句的运用等等,这些都为楚辞增添了独具特色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人,尤其是李白,影响很大。
要之,以《诗经》和《楚辞》为代表的先秦诗歌是我国古典文化的源头,虽然大部分作品还处在诗歌发展的早期阶段,但其开拓出的题材、创造出的艺术手法等,都为后世文学提供了经典范式。
4.升本语文中的先秦诗词回顾
1.下列作品不属于《诗经》的是( )(2019浙江专升本语文真题,选择题第12题)
A、《伐檀》
B、《采薇》
C、《硕鼠》
D、《锦瑟》
2.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运用了颇多典故,其中引用《诗经·郑风·子衿》篇的语句是( )(2019浙江专升本语文真题,填空题第34题)
3.下列作品出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的是(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题)
A、《氓》
B、《国殇》
C、《陌上桑》
D、《短歌行》(其一)
4.下列诗句运用“赋”法的是(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题)
A、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5.《氓》选自《诗经》中的( )(大学语文教材课后题)
A、风
B、小雅
C、大雅
D、颂
(答案详见本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