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无为 ▏伍传平:巍巍无为长江大堤
巍巍无为长江大堤
伍传平
如果您在春天漫步于无为长江大堤上,看到的景色一定是美不胜收,您会情不自禁地说,无为长江大堤太美了。
位于无为长江大堤泥汊的白玉池段,巍然矗立着一尊金牛雕塑,当地人叫它“金牛弯”。那条牛,踏着汹涌翻腾的浪花,昂首朝向东南,威武镇定。老人们说,很久之前,长江年年溃堤,有一天,有一个人夜里做了个梦,梦见一条金牛从天而降,一脚踏在决口的地方,挡住了恶浪,从此这江堤开始坚固如铜墙铁壁了。
我想,真正的金牛恐怕还是这些一代又一代的筑堤人吧!是他们,筑堤围田,开垦蛮荒;是他们,在洪水席卷之后的土地上擦干眼泪,再次筑堤连圩。他们用双手和肩膀对抗洪水,他们用不屈不挠的意志战胜洪水,他们才是浪潮里巍峨屹立的金牛,是一道无形的雄伟的无为大堤。
二000年我从部队转业后,有幸被安置分配到无为大堤长江河道管理局工作。在这之前,我对无为大堤并不十分了解,分到无为大堤局后我才开始关注它。那是一条蜿蜒的巨龙,它的一端搭在皖中无、枞交界的丘陵地带,另一端沿江而下,向遥远的东方延伸。伸展的大堤就像一只威武的巨臂,把广袤的巢湖流域紧紧揽在怀里,把奔腾不息的江水牢牢拒于堤外。每年汛期,暴涨的内河总要冲破几个小圩,但汹涌的江水在大堤面前却只能低眉俯首,灰溜溜地流走。
小时候,我听过老人们说起一九五四年长江破堤发大水的情景。那是一个星光满天的凌晨,江水终于在江堤与丘陵的结合处冲开了一个一千多米长的大口子。决堤的洪水在豁口处发出野牛一般的吼声,连十几里外的酣睡的村庄都能听得见。据说这次破坝使皖江以北上千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一片汪洋,洪水一直冲到安徽的省会合肥,近千万老百姓失去家园。洪水过后,豁口处冲出一个深达数十米、水面上千亩的深潭,并留下一个让人永远警醒的地名——“大豁口”。豁口一带的肥沃农田后退十余里,成为贫瘠的沙地。
灾后重建,来自灾区近十个县、市的数十万民工云集在江堤下日夜奋战,江堤就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模样。确切地说, 无为大堤位于铜陵大通至和县西梁山江段左岸,总长124.6公里。流经无为112公里,西端自牛埠果合兴,东端至裕溪闸。巢湖流域受大堤保护的面积4520平方公里,是合肥、芜湖、马鞍山、六安四市下辖的11个县市区427万亩农田的防洪屏障。
无为大堤称谓始于一九五四年,此前旧称“无为江坝”。公元1436年——1949年的513年间,无为筑堤建坝86处,其中,坝32处,堤54处,分别以人名、数序、地址冠名,记功绩、别序次、区位段。无为堤坝处于市境凹陷区,其变迁历史与长江地层海相沉积物受断裂构造控制有关。早年,长江流经无为的河谷,一般宽约二十公里以上。左岸的谷坡在今无为西南的襄安、沈马和城郊的檀树、福路及含山的东关、铜城闸一线。
如今,这一人烟稠密地域,古时却是水天茫茫一片。历史早期,江道宽阔,沙洲罗列,清嘉庆七年(公元182年),无为江心有洲渚35个,现今仍能叫出名的13个;已沉没消失的22个。近现代新生的18个。江流奔腾不息,泥砂淤积成滩。江道渐渐由顺直分叉向弯曲分叉转变,呈现不断向右岸横向运动的态势。由于右岸矶岩山丘抗冲击性强,相对稳定;左岸漫滩沉积抗冲击性弱,江岸在不断淤连、垦滩的同时也不断承受江潮的洗劫。千百年来,人们与江涛共同演奏着恩赐与索取,洗劫与抗争的交响曲。
无为大堤作为长江干流1级堤防,不仅是巢湖流域600多万人口的防洪屏障,也是华东电网、淮南铁路、合巢芜高速公路等重要设施的防洪安全。近年来,无为大堤局以河道工程管理为重点,全面推进常态化、精细化管理,持续改善堤防面貌。积极配合地方政府长江岸线集中专项整治工作,对管辖范围内滩地、空白地进行岸线复绿工作,现在无为大堤宜林面积已全部绿化,大堤两侧护堤地林带已形成。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林夹一堤的无为大堤绿色长廊已成为长江沿岸一道靓丽风景线,为长江大堤筑起了一道坚固的“绿色屏障”。
伍传平,安徽无为市人,1968年7月出生,先后在部队从事过班长、司务长、报道员、新闻干事、特约记者等,曾在军内外发表新闻作品2000多篇,散文、小小说、报告文学200多篇,新闻摄影作品300多幅,作品多次参展获奖。国家注册高级企化师,中国老摄影家协会会员、安徽摄影家协会会员、马鞍山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