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收几千吨,他是怎么做到的?

ch'chg

两个图给大家感受下什么叫废钢版的“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图一:没货收

图二:来不及收

在废钢资源紧缺的大环境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收货两极分化的情况呢?今天小编就和大家唠唠。

首先是老生常谈的价格因素:虽说“有价无市”的现象一直存在,但是近期期螺偏弱震荡,成材走势疲软,部分小跌,市场盼涨热情已经慢慢冷却,尤其是日照沙钢等主流钢厂这几天领跌一波,幅度30-50元每吨。部分商家心态已然不稳,想着赶紧出货,落袋为安。这种情况下,前期沙钢、日照拉涨带来的“涨价货难收”后遗症应该差不多消除了,那么为何还会存在收不到货的情况呢?

小编认为主要原因还是价格,图一的客户重废收购价在2510左右,图二的客户重废收购价在2550左右,相差40元。现在40块能干什么?连一包中华都买不了!但是废钢一吨相差40是什么概念呢?一车就按照35吨来计算,那就是相差1400,是你你会选择给谁送货?

其次就是“品牌效应”,无论是哪个行业,只要产品和品牌挂钩,不管产品本身的好坏如何,总不缺买单的人。这放到废钢行业也是一样,图一是一家“xx加工基地”,图二则是“xx钢厂驻xx基地”,是不是光听名称,第二种更有让人送货的想法。一是因为大众认为钢厂驻点基地的价格和普通加工基地比起来总归是更有价格优势,大多数情况下也确实如此;二是钢厂驻点基地比普通基地稳定性要更好,每年都会有场地因为各种原因退出废钢行业,比如去年的环保检查,今年的疫情,有不少场地老板改行做钢贸商或者其他品种了,但是驻点基地毕竟背后是钢厂,没有特殊原因,一般只要设置了基地,就不会存在倒闭的问题。

最后就是客观因素了,图一的场地只能走车,图二的码头可以走车也可以走船,这就意味着场地收货很受限制,就算他的价格在当地不错,但是能收的也就那一带,而码头则可以跨省调货,比如南京的可以收安徽的货,连云港可以收山东的货,而且船运价格比车运价格便宜,一次卸的量也更多。

综合来看,在涨价行情下,场地与码头相比是处于劣势的,价格抬不上来就意味着收不到货,但是如果为了收货就必然要牺牲一部分利益,他们也不愿意,所以造成了这种每天“佛系收货”的局面,或许跌价会成为打破这种局面的契机。

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大家一起来探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