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宁:《聊斋》里最美的女子,堪称一笑倾城,蒲松龄心中的女神

一、婴宁: 《聊斋》里最美的女子,堪称一笑倾城

话说在山东一代,有一个书生名叫王子服,此人聪明绝顶,颇有前途,却在一次郊游的时候,遇到了一名美丽女子。这位女郎"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王生看得目不转睛,甚至忘记了礼节。女郎看到王子服的失态,对自己的婢女娇嗔道:"个儿郎目灼灼似贼!"把花落在地上,转身笑着走了。

王生捡起那只梅花,从此怅然若失,神魂颠倒。到家后垂头便睡,既不说话也不吃饭,从此便得了相思病。他的母亲急得不行,后来找朋友开导他,王子服才得知那名女子竟然是自己的姨妹,就住在西南处的山中,离这里三十余里,如今尚未嫁娶。

王生喜上心头,便托朋友去找寻那名女子,但却久候消息不至。最后他决定孤身一人往南山去寻。

"约三十余里,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止有鸟道25。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下山入村,见舍宇无多,皆茅屋,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门前皆绿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

在这群花遍布的山林小村中,竟然真的让王生寻到了那位女郎。仔细一问,两家还确实有亲。王生喜不自胜,便在这里待了下来。据女子的母亲秦氏说,女子名唤婴宁,别的啥都好,就是有点呆痴,像个婴儿一样。其实她指的是婴宁不太通人事,又生来极其爱笑,没有顾忌,不被礼俗所约束,因此家中到处都是她的笑声。

王子服拿着已经枯萎的花儿对婴宁表白,婴宁却以为王生喜欢的是花,顿时豪爽地表示:"这哪是什么大事儿,至于你这么愁苦。等哥哥走的时候,我让老奴给你折一大捆背回去!"闹得王子服苦笑不得。王生接着说:"我对你的喜爱是夫妻之爱,并非兄妹之爱,是想要跟你睡觉的那种。"婴宁转头就跟母亲说:"大哥欲我共寝。"说得王子服在一旁窘迫不已,急忙拿眼睛瞪她,婴宁才微笑着不说了。

这样天真无邪的婴宁,固然有时让人尴尬,但却实在可爱得紧。

婴宁的母亲也有意将婴宁托付给王子服,王子服便带着婴宁回到了自己家,两人结为了夫妻。王母虽然一开始怀疑婴宁是鬼怪,但因婴宁的笑声实在太有感染力,面对王母的怀疑也不惊不惧,只是常常娇憨大笑,大家都喜欢和她来往,婴宁在这里的日子也过得很是惬意,她的一笑不仅能解王母的忧怒,还能替丫鬟免罪,可谓开心果本果,解语花本花。天性爱花的婴宁,还在王家种满了花,仿佛回到了未嫁的时候。

但有一日,婴宁在日常爬上墙头想玩赏木香花的时候,被墙外路过的一名登徒子撞见,登徒子见她一直笑,且指了一下墙底,以为婴宁是和他约定夜晚相会,结果却因此而被蝎子蛰死。此事被闹上公堂,还好县官及时主持正义,并未因此牵连到婴宁一家,但婆母王氏却心有余悸,说婴宁过于憨狂,此事若是遇上糊涂县官将婴宁捉去对质公堂,这让她儿子还有什么颜面见家乡的人!婴宁听了此话,从此脸色严肃起来,再也不笑了。有一日,婴宁突然流着泪对丈夫说了自己的身世,希望他能帮自己把已经死去的狐母和父亲合葬,了却自己的心愿。王子服照做了。从此之后,每到寒食节,夫妻俩都会到婴宁父母的墓前去扫拜。

一年后,婴宁生下一个儿子。此子在襁褓中的时候就不怕生人,见人就笑,大有其母亲当年的风范。

二、女子与花:诗话小说的高峰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有两座高峰,一个是《红楼梦》,白话小说的高峰;一个是《聊斋志异》,文言小说的高峰。这两部小说都以塑造中国古典社会中形态各异的美丽女子而著称,共同为后世贡献了许多理想的古典女子形象。这两部小说也都具有极强的诗化倾向,其中的女子如诗一般,亲近自然,极具美的价值。

在《红楼梦》中,寄托了作者最高理想的女子形象无疑是林黛玉;而《聊斋志异》里,个性最鲜明也最让人记忆深刻的人物,并非我们所熟知的聂小倩,而是婴宁。婴宁被认为是蒲松龄心目中所追求的完美女性,《婴宁》篇中婴宁从笑到不笑再到哭的转变,则被认为表达了蒲松龄自身的苦闷和彷徨。

林黛玉和婴宁都是极其富有灵性的女子。她们都热爱自然,喜爱花草,所住居室也都花木林立。林黛玉作为绛珠仙子,到人间是来还泪的,她对一切美的事物都有怜惜之情,因此十分善感,动辄落泪。而婴宁似乎处于另一个极端,她极其爱笑,生活中的任意一点小事都能让她放声大笑甚至停不下来。

林黛玉为落花而流泪,婴宁却为正绽放的花微笑,她们这一哭一笑,看似处于对立面,但实际上却都极其热爱生活,是人间精灵一般的存在。

因此也不难理解,蒲松龄仅用短短四千来字塑造出的婴宁形象,何以在读者心中能跟古典小说巨著《红楼梦》中的女主林黛玉相媲美了。

都说穷山恶水出刁民,青山丽景出美人。而用花养出来的美人,自然是如花一般烂漫。婴宁生活的地方遍布着花草,她生活在谷底的丛花乱树之间,住的虽是茅屋,但却十分修雅。她的门前都是绿柳,墙内桃杏开得繁华,门内的白石路旁种着红花,西边满庭都是豆棚花架,若坐在屋内,还能看到窗外有数枝海棠往室内探头……这样的环境实在堪称人间仙境。

李白在《长相思》中说:"美人如花隔云端。"自古以来,女人就被和花联系在一起。花和美人互相映衬,生成了极致的美感。

王子服第一次见婴宁,她就手拈一枝梅花。再见婴宁,她正拿着一朵杏花低头往自己的头上带,看到王子服后不再插簪子,而是含笑拈花进了家门。正式见过王子服之后,婢女对她小声说:"这人目光灼灼,还是一副贼样子!"婴宁又大笑不止,对婢女说着要去看看外面的碧桃花开了没有,到门外之后就更压抑不住笑意,屋内的王子服只听到她纵情大笑的声音。

爱花和爱笑是婴宁的两大特色,其中既有娇艳柔媚,又有自然明朗。评论家说这是蒲松龄所追求的完美女性形象,一点儿也不为过。

三、你笑起来的样子最动人

贾玲经常说:"爱笑的女孩儿,运气都不会太差。"

按照吸引力法则来讲,乐观积极的人确实能更多地吸引到正能量的东西。经常笑的人也能用他丰厚的感染力,使得身边的人都沉浸在一种开朗舒缓的氛围里。

最近备受关注的复旦大学网红老师陈果也曾在课堂上说:"当一个女人对着镜子微笑的时候,她就是在对全世界微笑。"

爱笑的女人最美,这句话确实很有道理。

爱笑的婴宁,美就美在她的自由和天真。她的美是娇憨的,是可爱的,是让人想要去保护和维持的,与蒲松龄所描写的其他狐媚之女有着本质的区别。婴宁虽是狐女,却比正常人类女孩要更纯真美好。她解放着自己的自然天性,并用笑容改变了身边人的偏见。

自她嫁给王生,邻里的女儿少妇都乐意和他做朋友,连婆母也喜欢她的笑。在因登徒子之事受累,婆母告诫她笑也要分分场合,而婴宁发誓再不笑之后,婆母也怀念她的笑声,劝她说:"哪有不笑的人呢?只是希望你注意一点分寸罢了。"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哪有那么无忧无虑的人生。我们以为婴宁的笑是她真的对所有痛苦都没有感知,但其实这种笑又何尝不是一种掩盖悲伤的方式。蒲松龄就说婴宁"凄恋鬼母,反笑为哭",是"隐于笑者",可见婴宁其实是知道这世上的种种失意和无常的,只是她选择了用笑这样的方式来对待无常的人生。

四、从自然人到社会人,婴宁走的是一条不归路

原本见人就笑,无所顾忌的婴宁,可以算是一个自然人,一个未经尘世洗涤的人。而她最后嫁做人妇,成为王夫人,操持女工,听从婆母教导,甚至最终从爱笑变成再也不笑,甚至学会了哭泣,其实已经完成了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渡,也照应了先前鬼母所说的那句:"若不笑,当为全人。"

对于婴宁的这种转变,读者自然是有些无奈的。就像我读完这个故事,心头留下的全都是怅然:谁不怀念那个拈花大笑天真烂漫的婴宁呢?

但是这种转变其实是不得不进行的,只要她踏入人世,从鬼魅狐怪居住的山谷来到人间村落,进入到世俗社会,她就不得不遵守这个社会上已经长久形成的那些习惯和约束。

不只是婴宁,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婴宁身上其实有社会人的缩影。

当婴宁因为爱花而"出墙"时,婆母提醒婴宁,不要攀登庭院后面的木香架,这不符合礼数。但婴宁的"出墙"举动本就出于她自由活泼的天性,很难受到压抑。因此,即便婆母常常说她,她也从来不改。这里的"出墙"明显是有红杏出墙的隐喻,并非说她不守妇道,而是"满园春色关不住"的那种生机勃勃。

婴宁自身的那种蓬勃生机,是包括作者蒲松龄以及所有读者在内都所喜爱和珍惜的。

现在有一句话叫做:遭受社会的毒打。刚刚毕业进入社会的年轻人,个个怀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都在社会的毒打下慢慢成长,固然辛酸,但却是在社会上生存不得不经历的一步。从某种程度上讲,婴宁从笑变成不笑,其实就是遭受了"社会毒打"。

婴宁毕竟已经嫁做人妇,在对女子的约束力那么强的旧时社会里,她怎么可能完全自由自在无所顾忌呢?虽然她用自己的狡黠惩罚了登徒子,但却还是差点因此引来祸事,以至于让婆母责备。

其实婴宁所遇到的婆母和丈夫已经够开明,够通人情了。丈夫不仅没有因为她狐女的身份而感到惊吓和疏离,反而给予她关怀和支持,尽到了一个做丈夫的责任,堪称《聊斋志异》中好男儿形象的代表。她的婆母,除了怕她的笑容再次引来祸端而提醒她笑要分场合之外,并未想过完全压抑她的天性,对她也是真心的喜爱。

也正是因此,婴宁感动于丈夫和婆母的真心爱护,最后流着泪对丈夫表达了真实的自我,也了却了自己的心愿,不再压抑自己内心的担忧和痛苦。但毕竟,婴宁已经不再是那个只会笑的婴宁了。

对于这样的结局,有人觉得遗憾,有人觉得圆满。

从前那个开朗乐观,只会笑的婴宁已经长成了一个成熟的妇人,这与其说是一种天性的流失,不如说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成长。像我们在世上,又哪里有绝对的自由,生活在社会中,不免会被社会同化。

因此有人说,蒲松龄的这篇《婴宁》,表达的也是他自己在人生中的彷徨心境,我深以为然。

值得一提的是,婴宁生下的这个儿子见人就笑,"大有母风云",让人看了颇为欣慰。蒲松龄以此寄托了自己的美好祝愿,这是婴宁自然天性的延续,也是新的希望的开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