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太祖:朱元璋

起点都不敢这么写的传奇啊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男,汉族,字国瑞,小字重八, 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人。 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觉寺,云游四方,增长见闻。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 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其后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自称吴王。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派遣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于应天府,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其后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政治上,废除丞相和行中书省,设三司分掌地方权力,强化中央集权,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减免税负,丈量全国土地,清查户口等;文化上,紧抓教育,大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对外关系上,确立“不征之国”。 在他的统治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岁,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明孝陵。

张廷玉(清)·《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

《明史·卷109》“明太祖初壹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其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参政,而吏、户、礼、兵、刑、工六尚书为曹官。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

《明太祖实录·卷一》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姓朱氏讳元璋字国瑞。其先颛顼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春秋时子孙去邑为朱氏,世居沛国相县。

1367年十月,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北伐。

此时,距离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已经过去429年,距离岳飞之死已经过去225年,距离南宋灭亡88年。

北伐期间,有一篇著名的《谕中原檄》:

檄谕齐鲁河洛燕蓟秦晋之人曰: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有如大德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酖兄,至于弟收兄妻,子烝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礼义者,御世之大防。其所为如彼,岂可为训于天下后世哉!及其后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报怨,有司毒虐,于是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虽因人事所致,实天厌其德而弃之之时也。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
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今一纪于兹,未闻有治世安民者,徒使尔等战战兢兢,处于朝秦暮楚之地,诚可矜闵。方今河、洛、关、陕,虽有数雄,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假元号以济私,恃有众以要君,凭陵跋扈,遥制朝权,此河洛之徒也;或众少力微,阻兵据险,贿诱名爵,志在养力,以俟衅隙,此关陕之人也。二者其始皆以捕妖人为名,乃得兵权。及妖人已灭,兵权已得,志骄气盈,无复尊主庇民之意,互相吞噬,反为生民之巨害,皆非华夏之主也。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势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今十有三年。西抵巴蜀,东连沧海,南控闽越,湖湘汉沔,两淮徐邳,皆入版图,奄及南方,尽为我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执矢,目视我中原之民,久无所主,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逐胡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虑民人未知,反为我雠,絜家北走,陷溺犹深,故先谕告:兵至,民人勿避。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其体之!
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

自晚唐以来四百多年的阴霾,自此一扫而去。

想想三呼“过河”而亡的宗泽;

想想“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岳飞;

想想“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

想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

四百多年,多少代人的梦想和期盼,最终由朱元璋实现了!

讲个小故事:

洪武十八年,有个兵痞叫唐闰山,他大哥小时候订过一门娃娃亲,对象叫史灵芝。没过几年他大哥就夭折了。史灵芝长大后嫁给了洪洞县的姚小五,和他生了三个孩子。

而昔日元朝有个少数民族的陋俗,那就是哥哥死了,弟弟可以“继承”嫂子。

唐闰山就咬死了这条陋俗,去兵部折腾。然后兵部相关领导脑子一抽,就下了道堪合给洪洞县,要求县里把史灵芝作为军属送去给唐闰山。史灵芝的丈夫去提告,县令也清楚这里面的事,但他不想得罪兵部,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官官相护的原则,就完全不顾民意,非要执行兵部命令。这事一直闹到刑部,刑部尚书叫王峕,他刻意维护这种陋习,还说了一堆歪理,什么武则天还是李世民的谁谁谁,后来又变成了李治的谁谁谁,古人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

朱元璋表示:老子就TMD不惯你们这帮畜生的臭毛病!

从洪洞县令杀起,一直杀到尚书,一个不落,全部斩首。

“其史灵芝,系人伦纲常之道,乃有司之首务。故违不理,所以有司,尽行处斩。”

大诰中,直接就把这帮所谓的读书人,骂到狗血淋头,一点面子不给。

“朕今所任之人,不才者众,往往蹈袭胡元之弊。临政之时,袖手高坐,谋由吏出,並不周知。纵是文章之士,不异胡人......胡元之治,天下风移俗变,九十三年矣。无志之徒,窃效而为之。虽朕竭语言,尽心力,终岁不能化矣,呜呼艰哉。”

要说朱元璋厉害在哪里,他就厉害在这里。一言一行,让百姓归心。

朱元璋真正厉害之处,很多人都没说,是解决了中国几千年皇权不下乡的政治难题。

如果你只看到剥皮填草,却没有看到他为什么可以有恃无恐的剥皮填草,那只能说你没看到他的另一个身份-----政治家。

朱元璋最厉害的地方,就是重新设计了一套如何越过官僚基层,中央直接掌控各地方的人口和土地资源的政治制度。

他的办法就是慢慢磨,磨到你怀疑人生。

首先,是得培养足够的技术官僚,从洪武二年开始,朱元璋就开始培养清贫家子弟读书。并且贡生入监,国子监开始培育和提供大量的技术官僚,建立只听命皇帝本人的政治势力。

其次,朱元璋明白,要突破大量利益集团的阻碍直接皇权下乡,势必引起大地主和富农的反对。

他的办法是磨,一年不行,那就两年,两年不行那就十年。

第一个十年他很忙,先是统一战争,又是清洗,但是他知道有些事还是得做,因此第一个十年他首先让大家都习惯了户帖。

户帖就在于户,主要是摸清王朝人口的记录。再加上户帖的独特设计,以及朱元璋用军队纠察。户帖可以追查到最早经手一手资料的书办人员,因此户帖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非常高。

等户帖在全国实行的差不多了,朱元璋看着全国汇集而来的户帖,便开始了下一步行动。

建立黄册

黄册的基本单元是图,一百户为一图,每十户人家编成一甲,从中选出一户甲首,一百户十个甲首。再设置一位里长,负责掌管这十个甲首,直接向县级衙门汇报。

这就里甲制度,朱元璋知道一个政策在好,也得实行开才算是好政策。他还是用老办法,一年不行,那就两年,两年不行那就十年。

洪武三年,朱元璋首先在湖州试行,然后在东南几个省推广,等东南已经普及和适应,才在洪武十四年全国开始推广。

你看,整好又十年。

里甲制的毒辣之处有两点:

1.它越过了官僚阶层,直接可以使用技术官员管理基层,也就是皇权延伸至基层。

2.它分化了基层势力,让其难以形成豪强集团,使得基层势力互相争斗。

里甲制度的成功,大量节省了国家行政支出,又能够把控基层,瓦解分化基层势力。这换在任何朝代,都够吹几百年了。

但朱元璋不满足,朱元璋知道,不论是百官还是百姓。他们都害怕一点,他们都害怕皇帝知道他们手里到底有多少田。最重要的是,朱元璋真不知道天下到底有多少田,不知道就睡不踏实。

很多人不明白了,难道皇帝不知道天下有多少田吗?

还真不知道。

田是百姓自己申报的,由当地官员审核,递交给国家存档。

那么问题就来了,申报的田究竟是肥沃还是贫瘠,究竟是多了还是少了,究竟有没有人没来申报。别说皇帝了,当地官员都摸不清楚。

问题在哪呢?

1.丈量田地是一个非常高的技术活,古代又没有测量工具,全靠人力。这也就意味着,会这项技术的人非常少,以及会非常耗费人力物力。

2.一个县官员有限,不可能挨家挨户去审核。再加上,如果皇帝弄清楚了,官僚阶层就失去了最大的作用,因此百官自然是抵制的。。

3.在面对这件事上,基层官员同百姓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们都会弄虚作假,百姓也会抵制。

所以,官员不愿意推行,百姓不愿意如实。那么天下到底有多少田,都只是一个大概数。因此,也就需要官僚阶层来进行间接统治。

因此,朱元璋想要把全国田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可以是触碰到了所有人的利益底线。其难度不可谓不大,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但朱元璋还是老办法,一年不行,那就两年,两年不行那就十年。这一次,有了里甲制的成功,朱元璋没用十年,用了六年。

《明史食货志》里记载:“洪武二十年,命国子生武淳等,分行州县,随粮定区。区设粮长四人,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

建造鱼鳞册,是朱元璋为了将天下钱粮尽手己手大手笔。

洪武二年就培养技术官员,到洪武二十年,国子监生不仅要学习还需要实习,培养了大量技术官僚。

技术官僚解决了,又通过全国版本的黄册,中央可直接派人同基层势力接触。

因此,这样关系到王朝安危的重大举措,朱元璋准备六年之久,最后居然让国子监学生+地方粮长去推行。成功绕开了官僚阶层和地方势力,谁也没想到。

即使这样万无一失的情况,朱元璋还是按耐住自己,也只慢慢推行在两浙直隶实行。

先等等,朱元璋只相信事情成功的那一刻,就算食物到嘴里还没咽下去,他都会怀疑有人来夺食。

只是,老天不想让他在等。活了七十一岁的他,在洪武三十一年去世,我想在他心里一定还有下一个十年,他想鱼鳞还没有全国实行,还差一个十年,可惜上天不会再给你下一个十年了。

户帖的普及和适应,使得黄册顺利进行,黄册的顺利推广,又为最后的鱼鳞册奠定了基础。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百官,天下百姓,均被一人玩弄股掌之中。

这样的气魄,和耗费一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韧毅力,又毫无骄横急功近利之心。只有一刀毙命的机会,他才会露出獠牙,杀刘是,杀蓝玉也是。

他的厉害,就在于他有雄才大略却又隐而不发。先让你浪,然后在磨到你怀疑人生,最后一刀毙命。

-------------------------------------------------------------------

《咏菊》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朱元璋死后葬于紫金山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六月甲辰,上谥曰“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永乐元年(1403年)六月十一日丁巳,增谥“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一月朔,改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元璋死后,他生前规划的政治局面很快被打破。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难”的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取得胜利,在南京称帝,建文帝下落不明。

朱元璋作为中国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促成明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还影响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绩是推翻元朝统治,除暴乱,平定天下,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 他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将所走的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为私人和某个阶级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

《明史》:“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治尚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至于雅尚志节,听蔡子英北归。晚岁忧民益切,尝以一岁开支河暨塘堰数万以利农桑、备旱潦。用此子孙承业二百余年,士重名义,闾阎充实。如今苗裔蒙泽,尚如东楼、白马,世承先祀,有以哉。”

《明史纪事本末》:太祖以淮西布衣,仗剑讨乱,十五年之间,遂成帝业,开明堂,礼上帝,功云烈矣。然而身在行间,手不辍书,礼致儒臣,深思治道。慨自宋叶凌迟,生民无主。西京礼乐,失自周迁;晋代风流,亡于江左;继之元人失驭,浊乱乖离。自古祸乱浸淫,圣学放废,未有若是之酷者也。非帝神灵倔起,智勇挺兴,亦乌能克勘祸乱,率由旧章,拨乱反正,若斯之速者乎!

孙中山:“呜乎休哉!非我太祖在天之灵,何以及此?”

毛泽东:①“自古能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②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是应该肯定的,应该写得好一点,不要写得那么坏(指朱元璋的晚年) 。③朱洪武是个放牛娃出身,人倒也不蠢,他有个谋士叫朱升,很有见识,朱洪武听了朱升的话“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最终取得了民心,得了天下。

朱元璋书法行笔自然流畅,仪态生动。风神独具特色,陶宗仪在《书史会要》谓朱元璋书法“神明,天纵,默契书法”。康有为所评:“明太祖书雄强无敌” 。惟笔画稍欠法度,然雅拙中不乏挺拔。

朱元璋 大军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