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迷信心理学,人生靠自己积极把握
文/高英 〔首发原创文章〕
最近关注了两个心理学公众号,一开始每篇必看,现在则有所选择地去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打开看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为什么呢?因为看得多了,就有了辨别力,发现诸多文章不过是或换个角度,或换个故事,反反复复讲的不过是同一个问题,例如童年创伤、心理投射。
有时候,会发现截然相反的观点出来,使用的却是同一原理,似乎心理学理论是把万能钥匙,可以开启不同的锁,怎么说都有道理。然而,心理学并非万能钥匙,不然这个世界的所有问题都由它来解决好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这就需要我们普通人对心理学有个清醒的认识——心理学只是人类试图把握自我言行和结果的一种尝试,或者说是一种工具。先有人类言行现象,后有心理学理论,然后心理学理论反过来指导人的言行,目的是避免走弯路,减少人生挫折,并非解决人所遭遇问题的万能药。
另外,心理学不涉及道德伦理,没有对错之分。因此,你会看到心理学上并不批判谁,更不会审判谁。就连出轨这样的事情,进行心理错误归因的话都会归到没出轨的那一方身上去,显然有失公允。婚姻伴侣合得来与否是一回事,婚内出轨与否是另一回事。毫无疑问,婚内出轨就是涉及道德伦理和法律义务的错误做法。婚内不幸福可以选择离婚,而非出轨。不得不说,如果完全依靠并迷信心理学,就给所有违法行为包括出轨都找到了合理的借口。
一个社会良好运行依靠的主要是道德和法律的束约,而道德的底线是法律。如果抛开道德与法律的约束,大家都随心所欲,世界就会陷入混乱状态。因此,一定不要迷信心理学,只在需要时适度借用一下就好。
有两点值得注意:了解心理学,不是为了研究他人,而是为了改善自我;运用心理学,不是要去损人利己,而是能够利己利人。
例如,现在常被提及的“原生家庭”问题,有的人理解了,就去找到原生家庭的不足之处,积极治愈自己,而有的人却把自己的一切不顺归罪于原生家庭,对父母或其他亲人充满恨意,反而害己害人。
例如,关于潜意识压抑的问题,有的人懂了,学会了怎样去释放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人生状态更加惬意,而有的人则变得更为自私,为了自己高兴不惜践踏道德法律,为所欲为的结果更是伤人害己。
心理学本是为了让每个人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更为积极健康地生活,而非放大缺陷,强调病态,用新的阴影覆盖旧的阴影,弄得阴影重重。于是,积极心理学应运而生。积极心理学不再关注出了问题的人,而是关注能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活得更好的人。我们知道,在同样的困境中,人与人的反应并不相同,总有人能够另辟蹊径,破茧而出。与其去研究那么多消极的人,不如去弄清积极的人好在哪里以供大家学习。
这就提醒我们,在现实中最好的是见贤思齐,多把眼光投向积极生活的人,而非出现各种问题的人。如今离婚、出轨现象增加,不排除有一些人是跟风模仿,应该说,跟风模仿的人既无主见又缺定力。毕竟,人在社会中,就难免受到某种社会风气的影响。积极生活的人,不会受他人的负面事件影响,只会坚持做好自己。
假如每个人都能管好自己、做好自己的话,这个世界就会相当美好。当然,这很难做到,但可以把它当成美好的愿景,所有觉醒了的人都为之而努力。人生在世,不过是“尽人事,听天命”而已,也就是说,必须相信“事在人为”,自己尽力之后顺其自然即可。
如果你的生活相对正常,没有什么扛不过去的东西,那就不必在乎心理学讲什么,继续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毕竟,人生最重要的是自己主动积极地去把握生活,而非迷信并依赖心理学替自己解决一切。
高英写于2020年6月10日,闰四月十九,周三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