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对仗和技巧
从律诗对仗的修辞方法上讲,主要有以下十种:
1.工对 也称严对。指工整的对仗。即两句在词性、词类、句型等方面都分别整齐相对,甚至同一词类中,还可能分若干小类,也分别相对严整。大类如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
2,邻对
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称为'邻对'。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
3.反对
诗中词反而义同的对偶句。
4.宽对
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为“宽对”。
5.半对
是指句子一半对仗一半不对仗。例如:崔颢《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6.借对
又称接对或称为假对。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大概是从古文通假字引申而来的。借对有两种借法。一是借词义,一是借语音。
7.自对
即句中对也叫当句对,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词语自成对偶。
8.流水对
出句与对句相关,而且顺序如同流水,不能颠倒。
9.错综对
出句与对句词性相同的字词本来应该相对应的,却有意放在不对应的位置上。
10.合掌对
合掌就是指出句与对句的意思相同,或者接近。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出句对句说的是一件事情、一个意思,就是合掌。
第二种是:句中使用同义词相对也被认为是合掌,
11.义对
1.所谓的义对指的是只重其义而不拘其词性。词性是现代汉语的概念,古人是不可能这样学习汉语的。大体上说,古人只论实词、虚词。名词为实词,其它都是虚词。义对的“义”为字义、词义。可延伸到字意,词意,句意。义对之“对”有两层意思。主要是成双结对的“对”,但亦包含“不同、相对”之意。
义对是用“义”构成匹配。这里说的匹配,就是义对上下内容不同,却有着共同的目的。此外,强调“不同”是避免合掌,
2义对在意思上构成匹配,而没有拘泥词性,当然绝不是任意而对,虽不拘词性,却是有章法而依。具体有这样几种表现:
1.义对中必有工对的部分。比如“一挥手==万壑松”之中的“一、万”。如果是“常挥手==万壑松”就不行了。
2.句子的一部分采用了义对,另一部分最好就要讲究词类,尽量追求工整。
3.义对多应用在偶句的最后三个字。
4.对于近体律诗,两个对偶句,其中一个有义对(多出现在颌联),另一个最好就要工对(多出现在颈联)。
律诗对仗的变化技巧
1.时空交替:
即一句或一联从时间入手描写,另一句或一联则从空间入手描写,以增强表达内容的变化
2.动静有序:
即一句或一联写动态,另一句或一联则写静态。
3.视听转换:
在律诗中,视觉与听觉是构成对偶句最常见的感觉形式,当然也可以用味觉、嗅觉与触觉等。
4.宏微对比:
对偶句中,一句着眼于宏观或多数,从大场面描写;另一句则着眼于微观或少数,从小场面描写。
5、数字巧对:
在同一联的的对偶句中,虽然只有寥寥的几个数字,却能变化无穷,使人得到极大的趣意。通过数字的对比,使语句开合有度,以增强语言张力。
6.情景分述:
即一联侧重描写景物,另一联则侧重于抒发情感。但上下联应尽可能有所变化,要力免“合掌”之嫌。
7.虚实相生:
即一句或一联写虚,另一句或一联写实。
8.行云流水:
即流水对。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如同流水般一气呵成。前后两个句子在意义上有连贯、因果、条件、转折关系,但位置不能互换。
9.虚字奇趣:主要是说虚字在律诗中,上下对偶,妙趣横生,又无形中增加了对偶句的古典韵味,亦不失化平淡为奇趣之一法也。
10.色彩鲜艳:
即以颜色词入对,能使诗句优美,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
11.叠字连用:
叠字,又名“重言”,系指由两个相同的字组成的词语。叠字在对偶句中的地位不可忽视,而且应该是联中的精华所在。运用的好,能大大增加诗的品味。
古人云:“合处要风回气聚,渊永含蓄,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且须言有尽而意无穷”。即指结句而言。白石道人云:“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辞意俱尽。如临水送将归,辞尽意不尽。若夫辞尽意不尽,剡溪归棹是已。辞意俱不尽,温伯雪子是已。所谓辞意俱尽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辞穷理尽也。所谓意尽辞不尽者,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辞可以不尽矣。非以长语益之者也。至若辞尽意不尽者,非遗意也,辞中以仿佛可见矣。辞意俱不尽者,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