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产物,子母机发展的图集小史

寄生机,也被称为“子母机”,无论是20世纪飞机问世之初“子机”与飞艇的组合,还是二战后“子机”与轰炸机的组合,出发点都是解决“子机”的航程短的问题。但随着航空发动机技术的成熟,以及空中加油技术的应用,子母机也就没有了发展的需求前提。

英国的费利克斯Porte Baby水上飞机搭载布里斯托“侦查员”,这是最早的“子母机”组合,旨在对德国飞艇的远程拦截。

英国23R飞艇挂载索普威思2 F.1“骆驼”双翼战斗机。

此后的20世纪前叶,英国、德国、美国,都在尝试着战斗机与飞艇的组合,以达成远程空中打击组合。

1926年,英国R33飞艇挂载着两架格罗斯特 “Grebe” 战斗机

两架柯蒂斯F9C “云雀”战斗机“子机”从“梅肯”号飞艇上脱离

“云雀”战斗机接近飞艇,准备回收作业。

活塞机战机时代,双翼机的柯蒂斯F9C “云雀”战斗机有着相对更佳的操控性,与“母机”飞艇的空中对接相对顺利。

美国的柯蒂斯F9C “云雀”战斗机与飞艇的“子母机”组合的试验,颇为成功。

“阿克伦”号飞艇机库内的柯蒂斯F9C “云雀”

30年代,苏联TB-3轰炸机“一拖五”的两翼上的 I-5 战斗机、两翼下的I-16、机身下的I-Z,才是子母机的经典传奇。

TB-3轰炸机与I-Z战斗机的空中对接回收试验

TB-3轰炸机与 I-5 、I-16、I-Z的灵活“子母机”组合

二战爆发后的TB-3轰炸机与I-16是少有实战纪录的子母机组合

40年代战事中的“子母机”在发展开始剑走偏锋,这种“子母机”渐渐成为高精制导技术成熟前的“人操炸弹”,这期间的典型代表是德日两国。

二战德国在战略轰炸机的发展上由于领袖意志和航空产能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并未推出可对美国全境战略打击的轰炸机,不过方案还是多如牛毛的,比如已比较成熟的Me 264。在对美全境的打击设想中,就有着亨克尔He177背负道尼尔Do217接力飞过大西洋的子母机方案。

不过,这只是二战中德国在“子母机”发展上并未成行的设想,德国在子母机发展上的杰作是二战末期的“Mistel”系列。在这个Mistel子母机组合中,作为子机的是Ju-88轰炸机,而母机是个头相对小的Bf109、Fw190等战斗机。

Mistel的这种特殊,是因为作为子机的Ju-88轰炸机其实就是装满弹药的无人轰炸机,通过机体上方Bf109等“母机”的操控飞到目标上空,子母机分离,战斗机单程返航。这样的“人操炸弹”的组合,是旨在提高了德国空军的打击范围,比如二战末期的德军计划以Mistel对苏联本土莫斯科等纵深目标的打击。

Mistel“人操炸弹”的另一重要组合是Fw190 与Ju-88“无人轰炸机”。

二战末期的德国空军已有一定规模的装备了Mistel“人操炸弹”

Mistel“人操炸弹”计划针对盟军的桥梁、港口等重点目标打击。

拍摄于1944年12月,林中隐蔽的Fw190与Ju88的Mistel组合。

Mistel也因此有着被盟军飞行员捕获交火的记录,图为美空军P-51飞行员在比利时对Fw190与Ju88子母机组合的开火。

随着火箭发动机、喷气发动机技术在德国空军中的“乍现”,为Mistel这种“人操炸弹”平添了诸多排列组合方案。比如Ju 287 and Me 262这样堪称当时技术顶配的组合,或者像这张模型封绘上的He 162与Ar E.377。

除了这个Mistel“人操炸弹”的“子母机”组合,二战后期的德国面临日趋严重的制空权争夺的问题,也便有了阿拉道Ar E.381火箭动力“寄生”截击机,“母机”是Ar 234喷气侦察机。

Ar E.381的剖视图,飞行员采取俯卧姿势,回收上是滑翔着陆,放出减速伞,机腹底部安装有着陆滑撬。而这个寄生截击机的方案,只是停留在直面,湮没在二战末期德国航空工业多如牛毛的“创新机”方案中。

不过Ar E.381与Ar 234或者说Mistel“人操炸弹”的组合,在法西斯阵营的东方日本,近一步极端化的践行着,这便是一式陆攻搭载的樱花特攻机(“樱花弹”)的自杀式攻击。

“二战”战场上,航程有限的战斗机无法给轰炸机提供全程保护,轰炸机在大部分航程中只能依靠自身火力对付敌机的拦截,也因此有着不可避免的很大的损失。而在战后轰炸机的发展上,美军提出了适于护航的喷气式战斗机的设计构想,但在喷气式战斗机技术尚未成熟,尚是“油老虎”的时代,只能重拾“子母机”的概念。这便是XF-85“恶鬼”,图中与载机B-29的鲜明尺寸对比。

不过喷气时代的XF-85“恶鬼”并未继承前辈F-9C“云雀”的优良传统,试验中发现在与载机的投放脱离、对接回收过程中技术难度颇大并不能推广。

在40年代,对于“子母机”还有着翼尖拖曳的方案。美国在成功完成C-47 和 Q-14 的翼尖拖曳试验后,便推出了MX 1016 计划。

试验中国 EB-29A和两架 EF-84B的空中三联机的场面还是蔚为壮观的,这种“子母机”的组合旨在通过喷气式战斗机与螺旋桨轰炸机的翼尖对接来解决早期喷气式战斗机航程不足的问题。

1953年EB-29A与EF-84B的试验中F-84 突然失控与 B-29相撞,两机均告坠毁、人员全部罹难。

而后虽然还有B-36与RF-84F的意见拖曳试验,但美国空军对这项技术的热情大幅降温,也始终未能走向实用化。

在蛋蛋机XF-85和“翼尖拖曳”失败后,50年代美国空军还在测试另一种子母机的组合,不过用途不是护航而是“空母”,B-36“和平缔造者”轰炸机在弹仓搭载F-84 喷气战斗机,轰炸机凭借大航程优势抵达目标,“投放”小巧灵活的F-84执行战术核打击,任务完成后回收F-84返航。这便是FICON (战斗机载机)计划。

虽然美国空军的这个FICON计划心愿达成、“子母机”的组合也达成预期的战术效果,并且曾有10 架 GRB-36D 和 25 架 RF-84K 组成的 FICON 系统入役,但“子母机”的空中对接回收还是难度颇大,FICON计划只能是昙花一现,或者说这是“子母机”概念的最后余光。

虽然此后随着喷气发动机和空中加油技术的成熟,“子母机”概念已几无战场价值,但也并算是彻底销声匿迹了,毕竟我们也曾见证了安-225的传奇,和科幻电影中的“空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