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方志人】杨奎昌 ‖ 修志路上

修志路上

杨奎昌

2009年,我离开了坚守多年的讲台,有幸被抽调到旺苍县地方志办公室,编纂《汶川特大地震旺苍抗震救灾志》,转眼间经历了数个春秋的磨砺、成长、收获。

2009年7月10日,我正式到县地方志办报到。一走进办公室,就被这里别样的环境和氛围吸引住了。油墨书香的清新气息沁人心扉;洁白的四壁、明亮的窗户显得那么素净淡雅;墙角的紫罗兰、富贵竹是那么地清新适然;资料室内包装精致的各类书籍、资料分门别类井井有序地排放在书架上;办公桌上铺展的文稿,闪烁的光标,墙壁上翻新的挂历,这一切仿佛都在诉说着什么……

刚到地方志办脑海里却是一片空白,虽然满怀豪情,信心百倍,但工作的内容、性质、节奏都发生了改变,显得有些无所适从,力不从心。

修志不同于文学创作和公文写作,它是代表政府说话,为决策者们提供科学依据,既要对当代负责,又要对历史负责,是一种严肃的著述工程,有一种敬畏和神圣感,倍感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和苟且。《汶川特大地震旺苍抗震救灾志》这是一部专志,没有经验积累,没有蓝本可参考,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面对新的挑战,我一度徘徊过、犹豫过、畏怯过,怕自己知识储备不够、阅历不深,更怕自己笔力不济胜任不了这项工作。

2014年9月28日,旺苍县人民政府网报道:《汶川特大地震旺苍抗震救灾志》顺利通过终审

开弓没有回头箭。为尽快进入角色,自己虚心向方志行业的专家、老师们请教,从他们身上吸取营养和知识。大量阅读《四川年鉴》《温江纵横》等文献著述,同时学习条例、规定、保密政策等,大量存储修志专业知识和信息,不断为自己输血,拓宽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力争做到厚积薄发。

编纂《汶川特大地震旺苍抗震救灾志》的过程是极其艰苦的。每天收集资料、查阅文件、核实数据,工作紧张而忙绿。无数次的挫折与失败,无数次推倒重来,无数次智慧的碰撞。但不管困难有多大,我都能用百折不挠的毅力去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且愈挫愈勇,我深信“人只有站起来才能捧住太阳”。

2016年1月8日,旺苍县人民政府网报道:《汶川特大地震旺苍抗震救灾志》公开出版

在县地方志办,我更多地感受到来自领导和同事们在工作上、生活上的支持和帮助。领导们的关心和爱护,同事之间分别时一声叮咛,见面时一声问候,以及那些细水长流的爱让人感动。

编纂《汶川特大地震旺苍抗震救灾志》,让我的心灵再次受到洗礼,再次感受地震时的惨烈与悲壮;感受县委、县政府决胜千里的豪情与气度;感受旺苍老区人民在空前的大灾面前彰显出勇敢豪迈、乐观向上的精神襟怀。2015年12月,当一部洋洋洒洒拥有数十万字的《汶川特大地震旺苍抗震救灾志》公开出版发行时,一种释然,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

2016年至今,我一直承担《旺苍年鉴》编纂工作。年鉴与志书不一样,刚开始接触时感到力不从心,对年鉴的框架结构、语言表述、条目拟定把握不准。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磨练,渐渐进入角色,掌握了年鉴编纂方法。

在方志事业这方舞台上,我感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别样的风采,他们满腹经纶、风华自雅、淡泊名利,对方志工作严谨敬业、不惧挑战、锐意进取。他们内心矫健内敛,治学的精神连绵不断,代代相济。凭着对这份特殊工作的执著与热爱,面对当今物欲横流、流光溢彩的繁华世界,任凭窗外季节怎样变换,仍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专心著书立学,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在清苦与寂寞的环境中潜心问道,躬耕不辍,用执著与信念撑起地方志这片天空。他们平实的情怀、高扬的精神气象令人敬佩,时时感染着我,激励着我。

同时,我常常被来自民间的那些修志爱好者们的精神所感动。他们热爱修志胜过爱自己的生命,不惜自己的精力和财力,花费数年时间,自掏腰包东奔西走收集资料,编纂村志、乡志、族谱……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种文化人具有的精神和品质。

旺苍县部分地方志成果

与志结缘是一种幸运。我曾多次参加由省、市地方志部门组织的各种学习培训,有幸见到许多修志精英们的风采;在成都校对资料、编辑图片、排版设计等,让我拓展了视野,意外学到了不少新知识。也曾参与《旺苍组织志》《木门镇志》《英萃镇志》等一些部门志、乡镇志的指导和审稿,让人受益匪浅。每天陶醉在浓厚的修志文化氛围中,原本浮躁的心灵渐渐开始平静下来,不再被外界的繁华与喧嚣影响,习惯了在淡泊中耕耘,在平静中奉献。

十年光阴,说长尤短。修志丰富了我的人生,从教师到一个修志工作者,实现了角色的转变,是县地方志办给了我这个锻炼、绽放自己的舞台,让我的生命历程多了一份精彩,多了一份厚重!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