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看台1456 | 汕尾的春节*温水义:手写春联庆新年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手写春联庆新年
●温水义
宋人王安石在《元日》一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据清代《燕京时岁记》中载:“春联者,即桃符也。”在宋代,桃符开始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可见,过年贴联的习俗,由来已久。
是的,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为百节之首,新岁伊始,万象更新,家家户户贴上红通通的春联,不仅增添了新春的喜庆气氛,还表达了人们辞旧迎新、接祥纳福的美好愿望。这样,过新年贴春联的传统,历经千年,而至今仍流传不衰。
在我的观念里,春联需为毛笔手写方有传统韵味。手写春联,墨香氤氲,有文化气息,有个性意味,年味浓厚。打记事起,家中春联均是父亲手写。每到除夕,父亲从市集买回红纸,裁剪成联,搬来书桌,铺纸蘸墨,悬腕提笔,非常严谨地书写春联。而我常常是站在旁边看着父亲写联,在父亲需要帮助的时候打打下手。村里很少读书人,能提笔写字的不多,更别提手写春联了。除夕当天,村里有许多人拿着红纸到家中来求字,父亲是来者不拒,有求必应。于是,父亲在村里,人缘很好,村里人也敬着他。其实,父亲也没读多少书,他写春联完全是自学成才,字体没有哪门哪派之说。他写春联的内容,是从各地摘抄而来。他有两本手抄的联集,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春联,而我印象中他写得最多的春联便是:春夏秋冬行好运,东南西北遇贵人。如今看来,这春联里隐含着他作为农民最为朴实的新年愿望。不奢求大富大贵、多财多福,只企盼来年诸事顺利、出入平安。
自我读初中起,父亲就督促我练毛笔字,从楷体到隶书。过年时,父亲便把写春联的任务交给了我,范围也从家中的春联到宗族的祠堂联。不过,我写得最多的还是宗祠门口的族联。那时,大门口张贴的春联,已经可以到市集上购买印刷品了。图案精美、颜色鲜艳的印制春联,很受乡下农民的欢迎,拿着红纸央人写春联的就越来越少了。然而,族联是无法从市集上购买到的。于是,我年年写春联,年年被张贴在宗祠大门口的石柱上。
然而,我工作的地方碣石,却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广东省民俗艺术之乡之称,喜爱水墨书画是这里的优良传统。每当春节来临,大街小巷多处有春联写手开台设桌,手写春联,均价出售。我十多年前被分配到这里时,就深深地震撼于这里手写春联的文化传统,每家每户的春联就是一幅幅展览的艺术品。据说小小乡镇,出了多名国家级别的书法家,而今仍在这里开馆授徒。我单位里也有几位当地的书法好手,寒假期间,他们购进大批红纸,搬到办公室,裁纸成联,临桌挥毫,从大门口贴的春联,到大小不一的斗方等等,数目众多,内容讲究。每每见同事缓缓呵气蘸墨,轻车熟路,笔下生花,心中常常羡慕不已。
又是一年春节至,妻子询问我说:“家中的春联,是打算手写,还是购买印制品?”我无奈地苦笑着回答:“还是买吧,一年到头没有写字,今年实在没勇气再拿笔写春联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俗事牵绊,诸多借口,毛笔字终究被耽搁了。手写春联,于我也算是暂告一个段落了。
但是,印制春联是时代的产物,也算是另一种红红火火的年味吧。其实,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春联,家家户户祈盼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自古至今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