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肩章的变迁

清朝时,军官基本以大将军、将军、正都统、参将、参领之类比较传统的名称命名。

往前上溯到秦汉时,还有上将军、骠骑将军、百夫长、千夫长之类的称呼。

各个历史朝代,各有自己的命名规范。

民国的国军军衔制,起源于清末的新军。

清末的新军,不能说全部,大部分是袁世凯说了算,因为袁世凯一手创立了北洋新军。

袁世凯对德国情有独钟,所以模仿普鲁士的军制设立了北洋军的衔级制度。

袁世凯可谓民国军衔制度的先驱,其将新军时代的军官分为都统、参领、军校三等。

各官等又分为正副协3级的3等9级的制度。

后期又改为:

将官、校官、尉官,3等9级;

士官3阶:上士、中士、下士;

士兵3等级: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1912年,北洋政府公布新的《陆军官佐士兵等级表》,军官仍为三等九级。

将官: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北洋军阀政府的上述军衔制,被民国军队的前身国民革命军所继承。

1935年北伐成功后,国民政府要论功行赏,更是为了拉拢人心,第一次正规授衔。

最高阶的特级上将一衔,仅授予当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一人。

陆军一级上将: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等八人。

海军一级上将:陈绍宽一人。

朱培德不久后病逝,晋升程潜为一级上将。

抗战胜利后,冯玉祥、张学良退役(是被蒋介石所逼,退出了现役)。

1945年晋升白崇禧为陆军一级上将。

1947年晋升陈诚为陆军一级上将。

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不必多说,皆为一方之霸主。

朱培德、程潜,同盟会的老人了,跟着孙中山一起出来的,老资格。

唐生智,湘军的老大,率军参加了北伐,旗下所部被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八军实力雄厚,可以与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第一军相媲美,所以唐生智担任过北伐军前线总指挥。

陈济棠,长期主政广东,号称“南天王”,虽然名气没有阎锡山、冯玉祥和张学良大,但也是一方诸侯,大权在握。

陈绍宽,早期留学欧美学习战船、潜艇等知识,后回国参加北伐等战争,是民国海军的头号人物。

陈诚,蒋介石亲信中的亲信。

白崇禧,和李宗仁号称“李白”,都是桂系的大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