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人越庸俗越是喜欢交往,真正的高手从来都是孤独的

电影《教父》里,有这样一句话:“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大多是活得通透的人。他们既有奥丁的智慧、也有佛陀的胸怀、更有普罗米修斯的远见。他们善于从世俗琐事中,窥见事物的真相;他们不骄不躁、拎得清楚;他们是拥有大智慧的人。

生活中,我一直都想做一个活得通透的人,然因愚笨,无法如愿。幸得拜读了叔本华的文字,才能在烦扰时,觅得一丝清净;混沌时,求得一丝清醒。

1788年,出生于德国但泽(现属波兰)的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也是“悲观主义哲学”的代表人之一。

叔本华的哲学体系集中体现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之中,对萨特、尼采等人的哲学产生重大影响,对《逻辑哲学论》的作者维特根斯坦也有着深远影响。正因如此,叔本华成为现代哲学尤其是西方现代哲学不可绕过的一座丰碑,其影响力非同凡响。

越是庸俗的人越是喜欢交际,高手都是孤独的

叔本华指出,庸俗者随时随地都能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伙伴。

两个人一旦开始进行交际,那么他们之间哪怕是通过一件很小的事情、无关紧要的话题,也能够感觉到他们之间在人的气质、秉性、智力、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具有相似性或者具有极大的差异性。所以“相同羽毛的鸟儿聚集在一起”这句国外的俗语所言非虚,中国古代“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名言也恰如其分、实事求是。

如果是两个气质有着非常大的差距的人,只要他们一见面、一说话,就会令彼此十分恼怒,无论他们之间谈论的是任何话题,都会立刻导致非常不愉快的氛围,这就是所谓的“话不投机半句多”;相反地,如果是两个天才人物,他们见到彼此的第一眼就能认出对方,即便他们之间不进行任何的谈论。只有天才人物才会认出天才的人是天才,庸人会以为天才是疯子。

越是庸俗的人越是喜欢交际,庸俗的人能够随时随地找到称心如意的伙伴。而高手都是孤独的,越是天才、越是非凡之人,他们越是不喜欢交际,因为在芸芸众生当中,他们难以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知音。尼采说:“喜爱孤独者,非神即兽”,神也好,兽也好,他们和普通大众的差别实在太大。

叔本华说:“伟大人物像雄鹰那样总喜欢把栖巢孤零零地构筑在高处”。所谓“高处不胜寒”,不仅是指居于高位的人难有知音,这句话所强调的重点是道德品格、能力素质高超的天才最容易感到孤独,对于他们来说,知音确实难觅。

所以: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这句被无数人熟知的话,其实也是叔本华对于人生的态度。

孤独是困苦的;

但可不要变得庸俗;

因为这样,你就会发现到处都是一片沙漠。

但说出这句话的叔本华,早年却不得不被迫从商,接受父亲的遗产。直到他的父亲去世之后,他才能重新跟随自己的内心,去探索学问。

1809年,叔本华进入大学,学的是医学,转而对哲学发生兴趣,为此去柏林学习了一段时间。他以《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得了博士学位。

除去早年短暂的经商经历,叔本华一生都在和哲学打交道,都在寻求最高的自在之物。

但比较奇怪的却是,奠定他一生成就的东西,却在他三十岁之前就已经完成了,短短几年时间,他就将人生最重要的东西给弄出来了,就把整个智慧的框架给奠定了,往后余生,都是在查缺补漏。

后来的尼采,跟着叔本华的悲观意志主义,却走出了积极的悲观主义,叔本华否定了人生,尼采则充分肯定了人生,但稍微读一点尼采,你就会发现,尼采的乐观,完全笼罩在悲观的情绪里。

甚至把这两人放在一起看,你会发现他们,一个积极乐观地谈论悲观,另一个却在阴暗悲观的生命底色中鼓吹生命的昂扬,前者是叔本华,后者是尼采。

说起来很遗憾,现在如此知名的哲学家叔本华,在人生前半段却无人问津。

直到他63岁,出版了一本《人生的智慧》,也正是靠了这本书,才让他从欧洲火遍全世界。

《人生的智慧》这本书阐述了叔本华对人生诸多问题的看法,包括幸福、为人、处事、修身、财富。

很多内容,听起来或许会很难受,因为直戳戳的说到你心里去了,但却又无力反驳,因为说的太准确了。

这样接地气,见解又深刻的内容,使得这本书在近百年来,一直被奉为哲学经典。

今天分享的句子,都来自于这本书。

我读了这本书,感觉像给自己的心灵洗了个澡,智慧变得通体透亮了。

尼采看到他的书,说:“我仿佛马上长出了一对翅膀”

人生的智慧,无论你在哪个年龄段,都是必须要去了解的事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