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太极拳 练不对会有这些副作用
太极拳之所以有别于其他拳派或一些体育项目而广受人们的喜爱,除了具有丰富的哲理、人文性质和技术特性外,更由于它在强身健体、祛病延年方面富有特殊功效。那么,为什么还有人提出质疑,也确有事实存在——有些人练太极拳并未达到理想的健身效果,相反却出现了一些副作用?比如最常见的膝关节疼痛、气色不足,甚至未到老年就比常人显出了步履蹒跚等衰态。

一、伤力。
所谓伤力,是指运动过量、过猛,或不均衡等状态所产生的伤害或引起的疾病。如果练拳之前先热身,进行一些必要的单式操练或功法练习,使肢体筋骨活动开,这样就可避免在练拳时因动作高低快慢变化而造成肌肉筋骨拉伤或挫伤。另外,运动量的大小和强度要量力而行,不可勉强。总之,运动量的大小,要视年龄和体质的状态而定。
二、伤气。
伤气主要有两种现象:一是心态不宁,运动量过大、过猛、过急,练完后气喘不止,气色不佳;二是用意太过,过分注重呼吸,式式要与呼吸配合,甚至要让“气”将动作“催”起来,结果导致呼吸不畅,发生气滞、胸闷、头晕等现象。这些也是练拳过程中的误区,容易引发伤害和疾病。太极拳的演练要求,完全是松灵自然,呼吸更是一任自然,以意领势,以势导气,气势相随,互为有益。
三、伤骨。
伤骨是因为姿势不正确或动作不慎带来的损伤。比较突出的现象是腿部受伤,特别是膝关节。一方面,因腿部力量和运动机能本来就是人体较早退化的部分;另一方面,加上长期半蹲式的运动负荷,或过份追求姿势高低变化的难度和强度,以达到“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来提高成绩,如竞技太极拳旋体后单腿落地等,都会对运动员腿部带来极大的损伤,这样就更容易造成腿部机能较早的退化、骨伤或后遗症疾病;第三,对太极拳要领掌握不准,在运动中如膝过脚尖、左右转脚膝部用力、进退步实腿膝部过低(或跪腿)等等现象,也都容易形成明显或慢性的骨骼损伤。
四、学太极,要巧学、精学,不仅会练,也要会养,不会养就会伤。
1、慢练为养,快练为伤。慢练时,人的气血能跟得上意识和动作的运行,能做到意到、气到、力到;快练,则气血跟不上,这样对健身不利,也难出功夫。所以要慢练!
2、柔练为养,刚练为伤。练太极拳要用意不用力,要柔和缓慢地练,这能够使身体充分放松,有利于气血的运行;用拙劲刚练,伤气伤血,有害健康。
3、舒练为养,缩练为伤。身体舒展,精神放松,能使气血运行到四肢百骸;浑身紧缩着打拳,动作僵硬,不利于放松,当然有害健康。
4、圆练为养,方练为伤。练太极拳要动作圆活,没有凸凹之处,这符合人体的运动规律,能够舒活筋骨;反之,则对肌肉、筋脉有损伤。
5、中正为养,歪斜为伤。太极拳的首要要求就是“立身中正”,身体中正,气血贯通;否则,身体歪斜,气血不通,有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