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边安全,右边收益,钢丝上的景区网红项目如何才能走得稳?

作者:X 姐
编辑:郭鸿云

近日,湖南张家界天门山1400米玻璃栈道换新的话题冲上了微博热搜,施工人员在千米高空悬崖绝壁上更换玻璃的场面颇为壮观。不止是张家界,为了迎接疫情后首个真正意义出游高峰的十一黄金周,全国多个景区都启动了环境风险排查、项目养护维修,确保游客安全问题。

事实上,近期景区频发安全事故,从无锡融创乐园过山车突发事故导致20名游客被倒挂在空中1小时,到更早前辽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虎谷峡景区运营的一处玻璃滑道发生事故,造成游客一人死亡,多人受伤,有关于景区安全的问题成为行业关注与热议的焦点。

而短视频盛行以来,类似玻璃栈道等这种基于惊险、刺激、猎奇等为卖点的网红项目能够帮助景区快速实现引流、打造爆款,景区扎堆上马项目后又因运营问题而引发的事故频繁发生。对此,有业内专家认为游客生命触及危险红线背后折射出的是现阶段景区的“客流焦虑症”,过度依赖门票收入、盈利模式单一,导致客源规模对于景区利润的获取至关重要,而很多景区其实并不具备相应的运营资质或缺乏运营能力就强行跟风,势必会给游客安全带来隐患。此外,目前景区对于玻璃栈道等网红项目缺乏统一的管理运营标准,可行与不可行更多是依靠景区自己判断,这是需要全行业共同发力才能突破的难题。

01

那些年 “夺命”的网红项目们

通过梳理不难发现,近些年景区网红项目发生故事的消息频现报端,特别是与玻璃栈道相关,如2015年,河南省云台山玻璃栈道开放运营仅十余天就发生部分玻璃出现裂纹的事故,好在栈道地板由3层玻璃构成,只是其中一层发生了破裂,并没有游客安全造成实际的影响;2016年,河南的另一景区也发生游客从破裂的玻璃滑道上坠落事故,根据当地媒体的报道,景区内150米高空玻璃滑道没有任何安全防护设施,仅有救生衣和安全帽来保护游客的安全。

同时,造成人员伤亡的网红项目事故也不在少数,2017年,多名游客在湖北省木兰胜天景区自山顶沿玻璃栈道下滑游玩的过程中发生事故,酿成一死三轻伤的严重后果;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平南县安怀镇佛子岭旅游景区内的玻璃滑道也发生冲出滑道的事故,造成7人受伤,一人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惨剧,加之今年辽宁虎谷峡景区玻璃滑道的一死多伤的事故,应该给景区敲响关于项目安全的警钟。

但事实是,上述类似的“人间惨剧”,年年上演,而这样的网红项目,也依旧每年只多不少。据统计,全国范围内,尚在运营的玻璃栈道滑道、吊桥、观景平台的数量高达1000多个,甚至有的项目还在不断尝试创造“更高、更长、更刺激”。

在过往的事故案例中,缺乏行业统一标准成为一大痛点。据某滑道承建公司工作人员透露,目前玻璃滑道项目没有国家标准,只有企业标准。同时,作为新派玩家,厂家与运营商几乎都属于摸着石头过河,在大量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难以找到靠谱的合作,且产品的选择同样费力。

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文旅部等部门曾多次提出加强对玻璃栈道等高风险项目的准入、运营安全管理。2019年8月,河北省住建厅会同省质监局、省旅发委、省安监局组织编制的《景区人行玻璃悬索桥与玻璃栈道技术标准》开始实施,其中对景区人行玻璃悬索桥与玻璃栈道建设材料、设计、施工、验收、检测与评定以及运营安全管理等均提出了明确标准规范。

此外,几乎在同一时间,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栈道游步道专业委员会”成立,其主要工作就是尽快制定关于制定玻璃栈道项目的建设标准,再提供给国家相关部门作参考依据,以期推动国家出台相关标准。

然而,截至目前,全国各地仍未形成一套统一的标准与规范。

“现在需要的是强制性的国家标准而非目前尚有不少缺漏的推荐性国家标准。”景鉴智库创始人周鸣岐在接受闻旅采访时坦言,推荐性国家标准的执行具有一定的自愿性,不具备法律约束力,对于关系到人身安全的游乐项目,建议在国家标准上进行全面、严格的规范。

此外,周鸣岐还提到,“目前,行业还存在‘卖报告’的乱象。”即使有朝一日国家出台了统一的标准与规范,但不要忽视了还有检测这一道关卡。“国家也应对检测机构进行严格监管。世面上‘给钱就办事’的检测机构实在太多,若关乎生命安全的项目交由这样的第三方机构来把关,实在不能令人放心。监管与统一标准出台同样重要,在整个无动力游乐领域应考虑终身负责制。”

02

景区需扛起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除了行业监管需完善,作为景区,更应该扛起自己在游客安全上的责任与义务。辽宁虎谷峡景区玻璃滑道事故发生后回应还算迅速,给出的书面回应称“部分游客乘坐下山玻璃滑道时,因突降暴雨、滑速过快,导致发生人员碰撞,公司表示深深的歉意并全力做好后续处理工作”。

对于这样的官方回应,并不是所有人都买账,有观点认为是景区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在这种恶劣天气之下,根本就不具备项目体验的条件,景区工作人员就应当禁止游客上滑道。”从事多年景区运营的乔斌告诉闻旅,景区方面在管理上,本身就存在疏漏,这亦是造成惨剧的原因之一,今后对这类工作人员的相关培训应加大力度。

事故发生以后,游客与景区究竟该怎么分担责任,游客又该怎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成为处理事故后续被关注的话题,但鲜有跟进的报道。

以虎谷峡景区景区事故为例,闻旅采访了北京至普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主任律师李圣,他表示游客购买门票进入虎谷峡景区游玩即与景区之间建立了旅游服务合同关系。虎谷峡景区的经营者,除向游客提供必要的旅游服务场所外,还承担着保障游客人身安全的义务,景区应以游客为中心,提供安全的旅游设备和设施,消除潜在危险,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的游览环境。

“景区的该安全保障义务来自法律的规定和诚实信用的民法原则,是民事法律为保护游客人身安全而确定的法定义务,内容包括提醒、警示、警告、疏导等。”李圣强调,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若虎谷峡景区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或安全保障措施不符合法律意义上的必要的安全保障,造成游客伤害的,则其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03

“利益”与“风险”的天平需找好平衡点

都说风险与收益共存,一边是安全事故频发,一边是更多的景区加入修建玻璃类网红体验项目的大军中,颇有点儿“富贵险中求”的意思。

从数据上来看,网红项目的确可以为景区带来客观的经济收益的大幅提升,以北京市平谷区京东石林峡景区为例,该景区自建成415平米玻璃观景台后,客流量从全年不到10万人次增加至70万人次,成为该景区吸引游客最大的亮点。正如事发景区虎谷峡景区本身的最大卖点,正是修建了横亘在峡谷中的玻璃大桥和山崖边的玻璃栈道、观景台才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

但历年来频发、无法抹平的事故率同样也是摆在景区面前绕不过的话题,如果不能保证安全运营,那么这样的网红项目吸引来的游客越多,就是在给景区以及游客自身埋下越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少了“保险”的网红项目是否应该被叫停也成为业内讨论的重点。

“景区的玻璃滑道由于其在安全上存在无法避免的隐患,建议对此类项目全面关停。”周鸣岐认为,玻璃滑道环绕山体滑行,在最上端视野有限,看不到下方发生的情况。在上端依次放人滑下的整个滑行过程中,只要一个游客中途出事,后面的游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继续滑行的话,极易造成连环相撞,十分危险。

事实上,在文旅部的要求下,从去年开始各地开展了一系列摸底调查,甚至一些项目被责令停业或整改。河北省内25家景区32处玻璃栈道类项目,包括曾因“世界最长玻璃吊桥”而爆火的石家庄红崖谷在内全部停运。此外,黑龙江、湖北、湖南、江西、广东、福建等地方文旅厅也纷纷将不规范的玻璃栈道类项目责令停业。

而大规模的停业并未浇熄个别景区搭上网红经济这股东风的热情,这其中也暗含了景区希望借助网红流量来打“翻身仗”的迫切心情,是景区面对“去门票化”大趋势下,迫使自身脱离业务单一与创新不足困境快速实现转型升级的矛盾体现。

眼下,旅游业正值疫后百废待兴时机,如何尽快复苏,让自身安全度过停滞期和缓慢复苏期,成为全行业都在热切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对于一些旅游项目和产品吸引力不足的传统中小景区而言,更是迫切地想引入“吸睛”与“吸金”项目,但也不能急病乱投医,景区转型已是必然趋势,但也不能盲目跟风在景区考虑引流之前,一定是以健康和高品质的产品与服务为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