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正教、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到底是怎么来的?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其实是对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所有教派的统称。公元1世纪,基督教诞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人中,最初被认为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信徒基本为犹太人,但由于教义和礼仪等方面与犹太教的不同,逐渐从犹太教中分离出去,形成基督教。基督就是弥赛亚,即救世主,也是耶稣的尊称。
圣索菲亚大教堂里的耶稣镶嵌画
早期传教
由于耶稣传道的思想与犹太教的教义不同,而且犹太教不认可耶稣的弥赛亚身份。公元33年,基督教的创始者耶稣被犹太祭司团向罗马帝国政府诬告,最终在耶路撒冷城外被罗马士兵钉死在十字架上。此后,犹太教与罗马统治者继续以威吓、禁锢、鞭打、处死等手段阻止基督教徒在巴勒斯坦地区传教。基督教徒们被迫逃离巴勒斯坦地区,在逃避迫害的同时也将基督教传扬至罗马帝国境内及周边地区,在公元43年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境内渐渐传开了,此后三个世纪基督教一直被罗马统治者视为异教信仰而被歧视和迫害,但是基督教在迫害中不断成长壮大。
英国约克大教堂广场君士坦丁大帝塑像
罗马国教
直到公元313年,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公元306年至337年在位)信奉基督教并将其合法化,狄奥多西大帝(公元379至395年在位)在位时更是将基督教定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至此基督教逐渐成为西方世界的主要宗教。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
东西教会大分裂——基督教分裂为公教和东正教
公元395年,狄奥多西大帝将罗马帝国分给两个儿子,实行东西分治,从此基督教也就分为东西两个教会。以罗马为首的西方教会和以君士坦丁堡为首的东方教会,因各自不同的教会、政治、社会、文化等原因,在神学以及教会的组织、纪律等各方面的分歧逐渐扩大,最终导致了1054年的东西方教会大分裂,基督教正式分裂为公教和正教(即东正教)。
东正教教堂
公教以罗马教廷为中心,权利主要属于教宗与大公会议;东正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教会最高权力属于东罗马帝国皇帝。公元7世纪后,随着伊斯兰教的影响东正教势力被赶出了巴勒斯坦一带,圣城耶路撒冷也被穆斯林占领,1096年-1291年,公教为夺回耶路撒冷进行了8次宗教战争(即十字军东征)。
宗教改革运动——公教分裂为天主教和新教
1517年10月31日,修士马丁·路德张贴了反对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公教再次分裂。传统派被称为大公教会(即天主教),改革派被称为新教(中国习惯称之为基督教)。改革派强调因信称义,强调圣经的权威,认为罗马天主教劫持上帝的神圣属性到天主教会及其圣统阶层之中,特别是他们的首领——罗马教宗,否认罗马教会和教宗的权力。
天主教教宗驻地——梵蒂冈
此后随着地理大发现以及西方帝国主义殖民扩张,基督教正式传到了世界各地,并成为西方殖民地的主要宗教。根据2012年的研究估计全球约有33%的人口信仰基督教,信徒人数超过24亿,是世上信仰人口最多的宗教,三大宗派中又以天主教的信徒占约半数最多;基督徒人数最多的国家则是美国(信徒人数2.4亿)和巴西(信徒人数1.7亿),东欧国家主要信仰东正教。
1583年利玛窦将天主教传入中国,1807年马礼逊将基督新教传入中国。根据2018年中国官方发布的白皮书,中国基督徒人数已达4400多万,包含3800多万新教徒与约600万天主教徒。中国由于传统习惯,我们平时在所说的基督教其实专指新教,并不是指基督徒最多的天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