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之井的变迁(下)

本文作者:刘继东


故乡之井的变迁(上)

五、东南滩第一口

锅锥井的成功

1965年冬,旗里从上级水利部门运回一大批先进打井工具,俗名叫“大锅锥”。这种打井装置非常适合平原、川地等没有岩层的地区打井。我的故乡铁沙盖公社当时把北区打井重点选在西圪塄大队枳机滩,西部与土城子公社黑山滩接壤,东部与巴音公社至乌素图公社广阔平原相连。就在这一年冬,打锅锥井的捷报与日频传,奇迹不断。土城子公社牛家坊、铁沙公社西圪塄扬水站和巴音公社八犋牛水保站,都打出了安装两个六寸水泵都抽不退水的好井。与此同时神奇说法也传了开来。有的说这一条线机井地带是古河槽所在位置,亦有的说这一条线地带下面是一条地河(即暗河),无论怎么打都能打成好水井。就在这一年,我们邻村斑鸡河(该村在我们村南约四五里处,后来村名也改写为“班井河”)也打出高品位的锅锥井。

这些频频的打好井消息传到我的故乡明水泉村,对水利热衷、对好井渴望的故乡人再也坐不住了。生产队长当即去旗水利局也申请了一套大锅锥设备,准备开打村上第八口井,只不过这次用的是当时最先进的打井法——锅锥钻井。

大锅链的主要部件有:井架木(三根粗长硬松木),可螺丝结合的粗铁钻杆(多根),螺纹尖钻头,带抓铲的挖井锅,离合器,绞车,钢丝绳等。打井原理:主要是人工合力推磨式推动钻杆,利用螺丝结合坚实的铁钻杆带动螺纹钻头钻井,再利用离合器结合住带抓铲的坚固铁锅挖土及往地面提土。就在1966年冬天,故乡人终于在东南滩也打成一口可供六寸水泵抽水的锅锥井,从此,改变了故乡人寻井的观念。人们开始由村北向村南转移,开始由山坡向平滩转移,开始由山脚下的小泉眼井向滩地的沙层过水井转移。

六、正南滩最好的

锅锥井的诞生

1969年冬是故乡生产队打第二批机井的时段。队里把机井的地址由东南滩转移,选到正南滩,想尝试正南滩打出的机井水量怎么样。全村所有的劳力,分成三班倒,不舍昼夜,连续作战。我是被分配到打引水的,此项工作责任性更强,丝毫不得马虎懈怠。因为打锅锥井,必须有充足的引水,灌入新打的机井内来保护井壁,否则新机井就有塌方的危险,说不定全村人几十天的辛苦付出都会功亏一篑。那年春节前,由于全村的队干部和群众的齐心奋战,终于打出了全村最好的一眼机井。经过清洗机井的试验,发现这眼井可供一个六寸泵和一个四寸泵同时抽水,井水依然抽不退,水面纹丝不降。全村的男女老少无不欣喜相告,欢呼雀跃。

第二年春,生产队做出了一项惊人的举措。就是因为正南滩水地大幅增多,高产肥料必须要赶上,所以决定把村西坡古时居住过蒙古族人堆下的七八处灰渣圪堆,迁到正南滩水地做肥料。当然,这一壮举人们都理解并支持。当年运输工具太少,仅三辆胶车,于是生产队发动全村男女老少一齐上阵,形成臂挎箩筐肩挑担,全村社员齐参战的宏大场面。一春天,全民战灰渣圪旦的景象十分壮观。真乃蚂蚁搜泰山之象征,愚公移山之精神。人欢马叫,尘土飞扬,人来人往,干劲十足。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将两座灰渣包夷为平地。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老天爷也被故乡人的“移山精神”感动得睁了眼,十年九旱的后大滩竟然风调雨顺,再加上灰土肥料的增添,井水灌溉的配合,这一年故乡获得了历史上少有的特大丰收。

七、包产到户后的冲水井

从1980年包产到组过渡到1981年的包产到户,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群众思想更加解放,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故乡始终是旱地多,水地少,遇到干旱天年,土地难以确保高产稳产。到1994年故乡人开启了增打机井,扩大水地面积的构想。此时,在巴音乡工作的胡万珍是明水泉人。他把巴音乡用机器打冲水深井的情况、过程、经验不断介绍给乡亲们。大家对新打井法逐渐有所认知。有的人跃跃欲试,也想试得打。但多数人仍然不敢,也不舍得在打新井上投资。于是胡万珍先动员他的几户近亲胡万贤、李世德、梁建国在故乡试打。行政村书记崔得胜发话,为了鼓励群众自发打井,承诺只要打成深井,在井的就近田地容易上水处,分配给每户打井人20亩水浇地,并且行政村也尽力为深井配套向上级部门争取资助。这样,打井人心里更为踏实。结果他们三家只用了五天的时间,共花费5000多元雇用机器,就打成40多米深、每小时出水量在50吨位级的冲水深井。

这一消息传出后,炸了锅,又有很多户村民也准备请求批准试打。在前者成功的带动下,在他们经验的示范下,又自发组织起薛云贵、梁义 、梁佑、肖启明等十户,再开打一口冲水深井,结果获得了更大的成功。捷报传出,他们居然打出每小时出水量在80吨位级的冲水深井。至此,故乡人的水地基本上满足了时下种田人的欲望和需求。

八、现代化深井的发展与前景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国各地各种深井发展迅猛,故乡人的打井观念与实践也不逊色,一二百米的深井也打成好几口。与深井发展的同时,灌溉配套设施也在日新月异地变化。地埋管灌溉、喷灌、滴灌、圈灌……现在的耕地除了村东西坡地被划为退耕还林地以外,百分之九十的耕地变成了水田。近年来,主要以种植红萝卜、山药、玉米、葵花、油菜为主,一改过去大集体时代广种小麦、莜麦、荞麦、大麦、山药等种植方法。现在故乡的农民主要种植经济作物,再少量种些供自己食用的谷类、薯类、豆类等粮食作物。不管何种农作物,单产和总产比原来的作物产量成倍,或数倍大幅增产。故乡人真是乐在心里,喜在眉稍。你看那夏秋之交的季节,是故乡最美的季节。一片片金黄的油菜田,花香四溢;一垄垄粉白山药花,嫩美娇艳;一畦畦碧绿的萝卜茵,惹人喜爱,因为在它的下面有硕大的“红色希望”在暗暗地疯长;更有一心向阳的朝阳阳一一葵花,正鲜花怒放,引来无数蜜蜂去酿造它们的蜂房。我常常触景深思,故乡的人们也不正像蜜蜂一样吗?他们也正是用辛勤的劳动创造出自已幸福的生活。

摄影:草原风

近年来,故乡人在坚强的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下,正发起向更深的钻深井进发。写到此,我感到故乡井的变迁确实值得一提。因为井的变迁就是一部故乡人对水的认识、寻找、追求的历史;也是一部故乡获得经验吸取教训、不断进步的历史;更是一部故乡农业发展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历史。


(0)

相关推荐

  • [摄影诗]柯志鹏摄影并配诗《深井》(外一首)

    深井 无数次,想对着深井大声呐喊 听一听,属于自己的回声 井筒很潮湿,一颗混合水汽的泪珠 顺着井壁,无声的滑入井底 没有犹豫,也无法选择 再好看的皮囊,成了行走的躯壳 垂直的爬梯,熟悉的平台 每一次上 ...

  • 【原创】内蒙古|闫新福:乌兰泉吉的“井”

    原创作者:闫新福|内蒙古阿拉善盟 乌兰泉吉的"井" 说到井,我们会立马想到吃水不忘挖井人这句话来,说的是当年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时在沙洲坝村带领人们挖井的故事,现在寓意不要忘记那些 ...

  • 故乡风景故乡人

                                                                                                        ...

  • 30年前,我就发现了故乡的黑洞

    走过的路,读过的书,苟且过的生活, 都记在这里. 「图片来源 @网络」 白居易老师,不仅善于做官,善于写诗,他也称得上是一位植物学家.养生专家. 当然了,他自然还可以是一位『黑洞』研究专家,用现在时尚 ...

  • 故乡之井的变迁(上)

    本文作者:刘继东 一.明水泉井村名的由来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国共两党内战即将谢大幕之际,在国民党政权的长期统治之下,由于残重的压迫.剥削加之战乱不绝.匪徒横行.社会不稳.民不聊生,大规模的移民潮在晋. ...

  • 8000年前的海岸故乡——宁波井头山遗址发现记

    8000年前的海岸故乡--宁波井头山遗址发现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1-04-11 03:31 [考古手记]  作者:孙国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研究员) 80 ...

  • 解读新恒大:时代变迁下的产业进化典范

    砺石导言:恒大集团的业务进化实践,也给到中国商业界的其它很多企业重要启示:就是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战略进取心,同时也要保持对新用户需求与新技术的敏锐嗅觉,始终沿着正确的商业进 ...

  • 我恋故乡一抔土(下):原康白庙村【武长青】

    我恋故乡一抔土 四   一九七九年之后,改革开放开始了.改革开放让农村沸腾了,这是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变革,土地在老一辈人的眼里就是天.他们迎着朝霞,傍着月光,在田地间挥汗如雨.五月收麦时间,天不亮就 ...

  • 宁文波:故乡的山 故乡的井

    顾问钟石山  主编何俊良13517392853 投稿邮箱 203666763@qq.com 故乡的山 宁文波 故乡的山是那么快乐 骑在牛背上 童年一溜烟跑了 故乡的夜是那么宁静 森林里发出和声 天籁伴 ...

  • 田园时节雨:​桥盟记忆学校的变迁(下)​

    桥盟记忆学校的变迁(下) 文/田园时节雨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桥盟村集体经济也开始好转起来,决心再另选地址,建一所上档次高质量的教学楼. 原来的第二所学校因距村庄较远且偏僻,学校校舍也比较陈旧老化,校园 ...

  • 【修井】起下电泵标准操作视频Vlog及电泵结构和故障排除

    <起下电泵标准操作视频> 一.潜油电泵装置的工作原理及组成 (一).潜油电泵装置的工作原理 潜油电泵装置的工作原理是将在井下工作的离心泵用油管下入井内,悬挂在油管底部:地面电源通过供电流程 ...

  • 「年度诗歌推荐」史光荣|故乡的井

    作者简介 史光荣,1965年3月生于山西垣曲汤都亳城,现供职于垣曲县经信局.喜好文学,在<运城日报><作家在线><作家新干线>等网络平台发表作品多篇. 故乡的井 故 ...

  • 故乡里有明月,明月下无故乡

    芒种后,大雨倾盆.热燥虽消,微凉浸夜,但在我心里,由于家乡正收麦子,这雨多少有些讨厌了.即便南北通透的纱窗里,涌进满屋清新,那也叫人来回踱步,心事重重.时有一轮明月南入,影印我堂,送我还乡北往. 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