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尼山

本文作者:冯忠亮

时近深秋,大青山也显得更加苍茫。

阵阵秋风,幽黄飘渺。

松涛起,惊栖鸟。

我们一行六人,应好友陈美荣相邀,穿街走巷,来到了青山脚下的莫尼山庄。原本打算是去别的地方,但终因交通不便,临时决定来到这里,我其实常常路过这里,只是无缘停足注视罢了。对于非遗小镇的内容,知道的很少。今天来到这里,仰视半山顶上的“莫尼山”几个大字,感慨生活的节奏,秋日的闲愁。

走进小镇,我贪恋落叶飘零处的风景,凭栏远眺,长空一线,古韵悠悠。猛然间,听到陈美荣老师打电话求人,几次未果,才知进非遗园区是收费的,虽然几位都是呼市赛罕区作协的,年长的老师可以免费,但还有我和其他两位没带身份证。我想起了见过两次面的贾茂田老师,于是给他打了电话,他虽不在园区,但还是爽快地答应了我。贾老师立即告知工作人员,票他回来补,几位老师如释重负,没有白来。

说起贾老师,我只知他大我几岁,相识在呼市的一些活动上,甚至不知道他是哪里人,我从一些新闻报道中得知:贾茂田,1959年8月9日出身于一个匠人世家,大专学历。他的爷爷生于清朝(1885年),爷爷从祖辈的身上学会了手工丝编工艺,他曾经给北京故宫编制宫灯,是一位出色的金属丝编手艺大家。他的父亲继承了爷爷的技艺并一生辛勤劳作,为了生存,他父亲编织民间灯笼、鸟笼、蚂蚱笼,及生活用具笊篱等民间所需物件。他为了给父亲减轻负担,便在十五岁开始和父亲一同编织去谋生,改善家庭困境。

至今已苦心坚守四十余年,在这风雨中的几十年里,有艰辛更有收获的快乐。面塑技艺是他的母亲传授于他的。面塑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技艺,至今传承上千年。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他又不断创新,也在面塑上有了更大突破。同丝编一样,他的面塑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三国人物、红楼梦人物、西游记人物等系列,可在几十分钟面塑完成。贾茂田坚守着祖父辈们的两项古老传统技艺四十余年,在非遗的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他1996年下岗,第二年只身一人去北京闯荡谋生卖艺,在京城的十年中收获颇丰。于2006年取得了北京市文化局颁发的“金属丝编”和“面塑”传承人殊荣。2008年回到呼市后,参加了几乎所有政府举办的大小各种非遗和民俗活动,受到各级政府及民众的赞许。参加活动的身影在《中央电视台》《内蒙古电视台》《呼和浩特电视台》多次播出。同时得到了《人民日报》《内蒙古日报》《北方新报》和《呼和浩特日报》及《呼和浩特晚报》等报刊的宣传报导。贾茂田现任内蒙古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赛罕区民协副主席,呼市民协、玉泉区民协、新城区民协会员。改革开放四十年荣登首届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又于2019年获面塑非遗传承人称号。金属丝编《蒙古马》《北京黄包车》《凤凰》等作品荣获内蒙古和呼市两级创新银奖。这些传承与创新的结合,用他的话说,得益于在五岁时母亲教他学习绘画。深情地感恩父母的传承技艺,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

交谈中我们步入园区,景区布置得相当漂亮,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琴棋书画,各有各的展厅。2号院便是贾老师的纯手工金属丝编和面塑展览馆,感激之余,更是羡慕。眼前满目的民间气息,又平添了我无尽的绵绵新愁。想买上几件吧,又怕老师不收费,几个人合计后,还是罢了。看看面塑,各种动物、人物的造型,想起了童年的美好憧憬,真是“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生不经历很多人情世故,怎会懂得平淡中的真实可贵。

站在莫尼山山顶,又想起了我的山村,竟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也许是人到中年的缘故吧,最难示人的,是自己的孤独与承受。这次同行,我的心境不同,心也非我,情亦非景。只因接到妻子的电话,姑娘住院又催交费。原谅我,我的灵感不能在莫尼山安营,受过伤的文字,生活的艰辛,束缚了我自欺欺人的灵魂。面对秋天的路口,虽是暖阳、暖景,但总归还是一叶知秋。

返程时公交车迟迟未到,步行四五公里,又突然觉得,有什么又带来了诗意,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侧听秋风吹过,佛渡有缘人,月照夜行人。踏着瑟瑟落叶,一首古诗闪在心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都说来自生活中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想想贾老师,一手传统,一手生活,不正是人间真实的写照。他的作品,灵动着中华民间艺术的神韵。以丝构思,以面拟人,但愿非遗小镇更丰富些,更绚烂些,干净些,透明些,因为那是他们用血汗辛勤劳作的果实。理应发扬广大。理应流传!


图片由作者提供

本文作者内蒙古察右中旗人,酷爱文学,曾多次获得全国各类文学奖,现居呼和浩特。

【本期幕后】

策划:小娟

编辑:小超

校对:图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