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兵之胆:刀(史前至唐代),十八般兵器溯源(二)
刀的定义很宽泛,只要是有刃的东西,我们都可以把它叫做刀。就像只要是手枪,记者在报道的时候都可以叫仿五四式一样。
咳咳,话说回来,最早的刀实际上是作为工具来使用的。旧石器时代,石器以打制为主,用两块石头互砸,崩出来的石片,就是天然的小刀。剩下的大块,我们也可以拿来干点什么。
这种石片小刀我们可以叫它刮削器。而且形状很随缘,有一条刃也能用,两条刃也能用,四面全是刃,似乎还更好用,只是容易拉手。
各种刮削器
而且这个刮削器好不好用,跟用什么石头打出来的也有很大关系。如果是坚硬的燧石和黑曜石(和玻璃硬度差不多,可以达到6-7),可能就是当时的神兵利器,如果是比较软的砂岩,可能就是牛二口中几文一把的切肉刀了。
随着人类使用工具更加熟练,对于工具形状要求也更高了,形状随缘的石器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更精细的石器出现了。
图中的一件石刀,虽然还是打制石器,但是形状已经比较规整,和后期新石器时代的刀基本形状一致了。
我国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出土的石刀,形状已经和现在的刀很相似了,大部分还配上了木柄和骨柄,非常方便使用。
这种石器在后来美洲的阿兹特克帝国仍然在使用。
后期的刀刃还贴心的配上了装配孔,这样刃装好以后不容易晃动和脱落,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砍不过村口的熊大了。
随着青铜冶炼的进步,刀的形状也发生了变化,从需要装配的单纯的刃部,演变成了一体的精致器具。
图为商代的青铜刀,造型是不是很龙傲天?但由于当时冶炼技术水平的限制,青铜还比较脆,用于战斗的刀只能做的比较宽大才能保证强度。
而宽大的外形就意味着太大的重量,携带和挥舞就不那么方便。所以青铜时代的刀没有剑和矛发展的那么顺利。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仪仗器具和小工具(叫做削)而存在。
青铜削
春秋战国时的齐、燕、赵等国的货币,就是小刀的形状。
齐国的刀币
而刀的大发展,还得等到炼铁技术的进步。中国最早的钢制品是在2500年前战国时期楚国墓葬中发现的。由于中国的铁矿石含铁量较低,冶炼难度大,所以中国很早就开始使用高炉,也很早就炼出了坚硬的生铁。
《国语》中春秋时期齐桓公和管仲的对答里出现了这样的句子:“……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这里的恶金,指的就是铁。
小白和小仲
生铁硬度高、耐磨,但比较脆,不适合制作耐冲击的兵器。直到百炼钢技术的出现,才为刀的一统天下,最终铺平了道路。
百炼钢是指以一种含碳量比较高的铁作为原料,将其反复加热折叠锻打,千锤百炼。使其组织致密、成份均匀,杂质减少,从而提高钢的质量。
1974年山东省临沂地区苍山汉墓出土的一把东汉永初六年(公元112年)的钢刀,是迄今为止发掘出最早的百炼钢刀。刀背有错金铭文:“永初六年五月丙午造卅湅大刀吉羊宜子孙”。“湅”就是炼的意思。
汉代不论文武基本人人佩刀,所以不论是关羽还是典韦还是孙十万,身上都挂着一把刀。
汉刀基本都有一个环形的刀头装饰,所以又名环首刀,锋利的环首刀是大汉将士最好的朋友,也是大汉敌人最可怕的噩梦。
东汉还发明了炒钢法,就是把生铁加热到熔化或基本熔化之后,加入铁矿粉。在熔炉中加以搅拌,借空气中的氧把生铁中所含的碳氧化掉,调整铁的含碳量从而得到钢。先进的技术使得钢产量开始了飞跃。大家造刀动辄上千口上万口。三国时蒲元为刘备造刀五千口,如果要一把把都百炼的话,累死铁匠也打不过来的。
从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环首刀一直是将士们的首选。南北朝时又发明了灌钢法,即把生铁融化浇到熟铁上,经过几次熔炼就得到了钢。这种方法操作比炒钢操作更简便,产量更高,钢质量更好。
随着冶炼和锻造技术的进步。到了唐代,我国对刀的制造和使用有了更大的发展。
唐刀分四种即:仪刀,障刀,横刀,陌刀。
其中横刀传世较多,无环,直刃,图为现代仿制品。
仪刀即仪式用刀,细长有环,类似于环首刀。
障刀说法不一,一种说是类似于防身短刀,长度不超过半米,是护卫主人的最后屏障。图为现代仿制品。
另一种说法是扫清障碍用的大刀,类似于后来的朴刀之类的宽刃砍刀。
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笔者倾向于第一种,因为后面的陌刀也是扫清障碍用的,有两种大刀就有点重复了。
第四种是陌刀,这也是唐刀中威力最大的一种。比较主流的说法是由汉刀加长柄而来,砍起来也比较符合“人马俱碎”的描述。
还有一种说法是类似于后世三尖两刃刀的形制
总之是一种长柄威力巨大的武器。陌刀和劲弩加上轻骑兵,为盛唐的疆域开拓打下了坚实基础。
小结
刀从工具到兵器,走过了一条漫长的发展道路。冶金锻造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威力更为强劲的武具。
汉唐是中国冷兵器发展的巅峰,后面我们再说宋元明清时期刀的发展,敬请期待。
谢谢您的观赏
基于炉渣分析的古代炒钢技术判定问题
作者:陈建立;张周瑜 刊名:南方文物
三国时期环首刀形制小考及审美特质
作者:王刚 刊名:美术大观
圆端刃刮削器--中国一个古老的文化传统
作者:武仙竹 刊名:四川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