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突发奇想,造就了瓷器“大杂烩”,也造就了惊艳世界的国宝
在中国各种文物中,瓷器是最重要的一种,没有之一。这是因为瓷器本来就是中国的特产,历代以来都有极为重要的品种。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瓷器技术的巅峰引领者一直都是中国。故宫中有百万件(套)文物,瓷器就有三十五万件,再加上三万多块瓷片标本,占据了故宫文物的三分之一。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文物评级中尤以瓷器的标准最高。还是因为中国的好瓷、名瓷太多,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有非比寻常。然而,无论怎么评,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都堪称是惊艳世界的国宝。
和许多技艺一样,只有在国泰民安、经济繁华的盛世才能达到顶点。康乾盛世无疑给乾隆提供了这样的好机会,他酷爱玩赏瓷器,也有独到的见解。见识过古往今来的各色瓷器后,他突发奇想,要将各色釉彩集中在一件瓷瓶上。
他为自己的奇思妙想洋洋自得,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景德镇御窑厂督陶官唐英。已经六十六岁的唐英,几乎被皇帝的旨意吓到。要知道,几千年的瓷器品种这么丰富,就是因为各种原料的配比不同,在不同高温下的反应不同。单独烧制某种名瓷,就可能因为温度稍有差错前功尽弃,更何况多种釉彩在一起混合烧制,简直是天方夜谭。
更何况,许多大名鼎鼎的瓷器品种,都是由工匠口口相传的,有的甚至昙花一现,早已消失,现在却要还原出来,这是何其浩大的工程?
然而,唐英静下心之后,也欣然领命。一方面是皇命难违,他不得不遵从。另一方面,已经摸爬滚打一辈子的他,深知这不仅是乾隆的宏愿,也是自己的机会。能够寻访历代名瓷,还原它们的工艺,还能够以数不尽的金钱为后盾,烧制绝无仅有的大瓷瓶,不是每一个瓷工都能遇到的好事情。
于是,唐英派人前往哥窑、汝窑、钧窑、定窑、龙泉窑、湘湖窑采集各种遗留的瓷片,认真分析,自己翻阅大量的文献,从中找到蛛丝马迹,再利用景德镇窑工的精湛技艺,还原了一大批早已消失的制瓷工艺。
然后,他和窑工一起设计图样,反复试验,终于完成了不可思议的壮举,制成了这件绝无仅有的文物。这件大瓶高为86.4厘米,上面密密麻麻布置着多达17种釉彩,正是令人叹为观止。其中包括色地珐琅彩、松石地粉彩、仿哥釉、金釉、青花、松石釉、窑变釉、斗彩、冬青釉暗刻、描金、开光绘粉彩、仿官釉、绿釉、珊瑚红釉、仿汝釉、紫金釉等。
说起来不容易,做起来就更难了。这些釉彩的原料配比不同,高温下的反应不同。工匠们要纯熟掌握它们的性质,而且完全凭借经验和感觉,掌握烧制的火候。不同釉彩在不同的温度段才能形成,窑工要精确控制炉温,让这17种釉彩一体成型,极为艰辛。
现在有学者估计,即便每种釉彩的成功率为0.7,烧制如此多种的釉彩瓷器,成功的几率应该是0.7的17次方,约等于千分之二点三。其实,这种数学模型是最完美的,实际上远没有这么高。没有乾隆的支持,没有唐英的坚持,这件惊世之作是绝对完成不了的。
当然,这件瓷瓶也不是釉彩的简单堆叠,那就太敷衍了,它依然有着丰富的图案和鲜明的主题。瓶腹的位置上,有12组蓝釉描金开光粉彩吉祥图案。其中6组是写实的,包括“三阳开泰”“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仙山琼阁”“博古九鼎”等图案,另外6组则是“卍”字、蝙蝠、如意、蟠螭、灵芝、花卉等吉祥纹饰。
当然,还是有不少观众在欣赏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后,非常不能理解乾隆的审美。他们认为这是“大杂烩”,根本体现不了艺术的美感。其实,乾隆富有四海,他的艺术珍宝数不胜数,这件大瓶,与其说是赏玩品,不如说是为了满足骄傲的自尊心。大瓶完全展现了当时最顶尖的制瓷技术,也展现了乾隆时期富强的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