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渐近,乡关遥远
走过的路,读过的书,苟且过的生活,
都记在这里。
「文章图片:龙尾关的老房子。
@开哥随手拍」
1/
关,是一个感情异常丰富的词。
古老,深沉,有爱,却也冷酷无情。
世间最难过的关,是鬼门关,没有人知道这座关卡在什么地方,也没有人能描摹这座关卡的情势,更没有人说得出来这座关卡的守关者是什么模样。
每一个通过鬼门关的人,都再也没有回来。
让每一个游子感触最复杂的一关是乡关。
故乡的大门永远为每一位游子敞开着,昼夜不闭,乡关,只是游子心里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卡,离家越久,闯过这道关卡的难度越大。
逍遥楼上望乡关,绿水泓澄云雾间。宋之问的乡关,远在云雾缥缈间,这种远不仅仅是现实距离上的远,更是心理距离上的远,任你如何逍遥,也无法逃离对故乡的魂牵梦绕。
悠悠乡关路,梦去身不随。白居易的乡关路,远而漫长,只有梦里悄悄走近,未等踏进故乡的大门,梦已经醒来,才知道自己依旧身处他乡。
未到乡关闻早雁,独于客路授寒衣。杜牧的乡关,在客路的尽头,寒山石径白云生处的人家,永远不是自己的家乡。
客路半生常泪眼,乡关万里更危台。陆游的乡关一直隐现在半生客居他乡的泪眼中,想起乡关万里路迢迢,他会不会更加思念那个叫唐婉的女人?
别后相思何处,月明千里乡关。白朴的乡关是所有相思也是所有乡思的尽头,这不仅仅关联友情,也同时关联了亲情与爱情。乡关深处,总有一个人在静静的等你。
乡关胡骑远,宇宙蜀城偏。李白小弟杜甫的乡关,永远关联着家国情怀,用现在正能量的话来说,杜甫一直有舍小家为国家的壮志,遗憾的是当局并没有给他一酬壮志的机会。客居蜀地,三餐难继,杜甫对乡关的感触就更是百般滋味难调理。
2/
一首绝妙好诗,会让人从各个角度领略到诗歌本身的绝妙之处。
比如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能让李白敬服的诗人并不多,能让李白赞赏的诗歌更少,崔颢和他这首《黄鹤楼》无疑是其中之一。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李白初登黄鹤楼,本想赋诗留念,环顾而见崔颢之作,敛手慨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传说也好,后人附会也罢,未必确有其事,却也侧面说明崔颢这首《黄鹤楼》的精彩绝妙。后来李白也确实步崔诗格调写作一首《鹦鹉洲》:
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这是全诗的前四句,看着读着是不是与崔诗如出一辙?
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严羽《沧浪诗话》
严羽的评价未免言过其实,但也足以证明崔颢的《黄鹤楼》堪称千古绝唱。
当然了,李白毕竟是李白。你崔颢借黄鹤楼写景可以写出千古绝唱,我李白换个角度,借黄鹤楼写送别未必就写不出千古绝唱,所以又一首千古绝唱流传至今。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崔颢和李白这两首诗让黄鹤楼名垂后世。登临黄鹤楼的人,如果不会背诵这两首诗,基本上都是走马观花的俗人。一座楼,也无意间成了验证学识与修养的考场。
关于李白与黄鹤楼,说得有些多了。
我要说得是崔颢这首诗的另外一个角度——乡关。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才是这首诗打动人心的内核,驾鹤而去的古人,静默矗立的黄鹤楼,悠悠千载的白云,历历晴川,萋萋芳草,这一切都是乡关的陪衬。
乡关何处?乡愁满目。黄鹤楼也好,鹦鹉洲也好,都不是自己的故乡,放眼望去,江水茫茫,哪里才是自己的故乡呢?
太阳西下,暮霭沉沉,日暮之际,乡思最浓,崔颢不是在写他自己,他写尽了每一个游子的内心。
敢于突破陈规滥调,不拘泥于形式,才能写出如此开阔大气的诗歌。能够做到真正的不以词害意,一切形式都要给神来之笔让路。
崔颢做到了这一点,仅此一点,他就拥有李白敬服的资本。
3/
李白在一首诗中也写到了乡关,年已花甲的李白,在送别朋友的诗歌中,抒发更多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慨。
桂水分五岭,衡山朝九疑。
乡关渺安西,流浪将何之。
素色愁明湖,秋渚晦寒姿。
畴昔紫芳意,已过黄发期。
君王纵疏散,云壑借巢夷。
尔去之罗浮,我还憩峨眉。
中阔道万里,霞月遥相思。
如寻楚狂子,琼树有芳枝。
——《江西送友人之罗浮》
这是李白惯用的手法,每每借物借景抒情,在送别诗中,更是借送友人之心抒自己人生漂泊志向未竟之愁。
乡关渺安西,流浪将何之。
李白一生都走在路上,所以他感慨“流浪将何之”,远在安西的乡关,早已成了内心深处不敢触摸的伤痛。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李白必定深深的领会了宋之问的心情,所以24岁离开故乡之后,他再也没有回去过。
在乡关面前,李白是脆弱的。
4/
在所有与乡关有关的文字中,这一首,最震撼我心。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
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
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蒋氏女《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
作者蒋氏女,是北宋国家一个县令的女儿,父亲抵抗金军牺牲,她被金军掠走。在被掠途中,她写下了这首诗词。
家国,家国,国之不存,哪里还有家在?900多年后,一个弱女子的心碎还依然清晰的回响在这44个汉字里。
她的国灭亡了,她的家不在了,她再也不能回到故乡去。此刻的乡关,对诗人而言,又何异于鬼门关!
时间无情,世事沧桑。当年掠走她的金国也早已烟消云散。
还好,她的文字还在。这些文字冲破历史滚滚烟尘,让她的心终于与故乡靠近。
我曾经认为,活在相对平安的时代,至少心是平静安定的。实际上,我低估了文字的力量。
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年关渐近,乡关遥远。读到900年前一个国灭家亡的弱女子留存下来的诗句,我的心还是有些乱。
〈 END 〉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