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颜值,你永远P不出!

文字仅关联读书时的感悟和行走中的思考。

只需真正喜欢读书和行走的人关注。

插图来自中国第一本,也是唯一的一本象形字图画书《三十六个字》

点击上方图片可直接浏览开哥读绘本《三十六个字》

近喜欢端详汉字。看汉字的面孔或温暖或清秀或阴寒或沧桑,看汉字的骨架或粗犷或纤细。感觉面对汉字比面对一些人更加真实,更有意义。

我不起,我想赖床。

其实,不是赖床,你只是懒。

富岁子弟多赖。——《孟子·告子上》

这个赖通“懒”。

你看,你以为有心的赖就是勤快了吗?

不是,是名副其实的懒。

酉,象形。金文字形,酉即酒字,象酿器形,中有实。本义:酒。

八月黍成,可为酎酒。——《说文》

作为汉字的一个部首,从“酉”的字多与酒或因发酵而制成的食物有关。

比如上句中的酎字就同样是一种酒:

酎,三重醇酒也。——《说文》

比二锅头还多一头,估计喝起来感觉妙得很。

来看看这个醇字。

基本字义:

1. 酒味厚:~酒。~醪。

2. 纯粹:~和(性质或味道纯正平和)。~厚(气味、滋味纯正浓厚)。

3. 同“淳”。

4. 有机化合物的一类:甲~。乙~。

是不是很奇妙,首当其冲,是指酒的味道醇厚。

所以你再看这些对酒的称呼,感受古人的真性情。

醇碧:一种色碧、味厚的酒。黄庭坚《醇碧颂》:“荆州士大夫家,菉豆曲酒,多碧色可爱,而病于不醇,田子酝成而味厚,故予名之曰‘醇碧’而颂之。”陆游《自适》:“家酿倾醇碧,园蔬摘矮黄。”

醇醪:味厚之美酒。唐朝大诗人高适《宋中遇林虑杨十七山人因而有别》:“檐前举醇醪,灶下烹只鸡。”明代张煌言《赠徐闇公年丈》:“明月开尊皆胜侣,春风入座似醇醪。”

醇酎:味厚之美酒。西汉邹阳《酒赋》:“凝醳醇酎,千日一醒。”清代勒方锜《金缕曲·凝芬阁席上有怀云仪》:“促席燕谈,醇酎累斟。”

醇醴:亦作“醕醴”,味厚的美酒。西汉刘向《列仙传·酒客》:“何以标异?醕醴殊味。”三国时代嵇康《养生论》:“劲刷理鬓,醇醴发颜。”元代揭傒斯《吴歌一首送张清夫提举征东校官先还吴中》:“家家屏障待新词,日日王侯置醇醴。”

醇醲:醇浓,酒味浓厚甘美。汉焦赣《易林·艮之谦》:“黍稷醇醲,敬奉山宗。”宋朝大家苏轼《病中大雪数日未尝起观虢令赵荐以诗相嘱戏用其韵答之》:“惟思近醇醲,未敢窥璨瑳。”清代魏源《江南吟》:“阿芙蓉,阿芙蓉,产海西,来海东。不知何国香风过,醉我士女如醇醲。”

你看,与酒紧密相关的这些汉字多美好。酒,更是一个可爱的汉字。直接用酒坛子就把酒代表了。实际上,我们在生活中一直以象形或会意的方式在诠释一些事物和行为。最普遍的一个例子:在打麻将的时候,很多人把“西”叫做坛子,基本上就是酒字造字的道理。只不过西是一只空坛子,而酉是装满了酒的坛子。

不过,今天望文生义的不是酒,而是长相基本雷同的几个汉字:木、末、未、耒。

  ,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本义:树木。

  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说文》

  在我看来,树木是我们最亲近的朋友之一。

  就如同阳光、水与空气。

  离开树木,我们的生活一定枯燥而乏味。

  树木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取暖做饭的柴,之后才有炉火与炊烟;

  树木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居住与休息的房子,之后才有家;

  树木为我们提供了可供睡觉的床,可供端坐的椅子,之后才有安稳平淡的生活;

  树木为我们提供了可供装那些漂亮衣服或书籍的柜子,之后才有尊严与精神;

  树木为我们提供了可供遮阳的荫,之后才有拔山涉水和旅途,才有远方和诗意;

  树木为我们提供了可供欣赏的那些春叶的绿秋叶的斑斓,之后才有对四季的感恩;

  树木为我们提供了可供品尝食用的果子,之后才有营养与滋味;

  木桌、木凳、木桶、木梯子、木桥、木船、木围栏......

  一直到死亡为止,树木送我们最后一程:

  埋在大地里的木棺材,竖立在大地之上的木碑。

  在所有的汉字里,只有木,是端庄的四笔,一横一竖一撇一捺。

  简直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最简洁直观的归纳。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木字以本身的结构之美就把这一切从容表达。

  ,指事。

  金文字形。“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本义:树梢。

  末,木上曰末。——《说文》

  这个字,简单到往往被我们忽略它的本意。

  最常说的与这个字有关的两种表达:

  本末倒置,树根与树梢颠倒了位置,这本身就是违反常规的。

  身在江湖,明白这个道理也许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世界末日,一种悲观的表达。

  很多人骨子里是柔软的,企图借助这种表达来故做坚强。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穷途末路。

  双脚和双手的支配权永远我们自己掌控。

  ,象形。

  基本义:没有;不。

  未,无也。——《小尔雅·广诂》

  针对这个字,我在《特别解析汉字:未》的日志中曾做过感慨。

  不再重新解说。(感兴趣的可以加QQ 2066501,进入空间阅读)

  除了未来可供信仰,这个世界上在我看来已经没有值得信仰的东西。

  你当然可以说未必,因为未来是未知的。

  ,象形。

  本义: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

  耒是汉字部首之一,从“耒”的字,与原始农具或耕作有关。

  耒,手耕曲木也。——《说文》

  也许在很多地方,还依然有人在使用这种农具。

  但未必叫它耒了而已。

  就如同依然有朝代存在,但帝王已经不再叫帝王。

  以耒为部首的字《现代汉语词典》(商务第5版)中显示总共26个。

  最常用的是耕、耘、耗

  耕耘,貌似不用讲了,中国教育再有缺陷,上过学的人都必然以为是熟知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的。

  其实也未必。

  耕,形声。从耒,井声。从“耒”,表示与耕作有关。本义:犁田。

  耕,治田也。——《正字通》

  耕,犁也。从耒,井声。一曰古者井田,谓从井,会意。——《说文》

  所谓的人耕曰耕,牛耕叫犁。

  耘,形声。从耒,云声。本义:除草。

  耕耘的准确意思就是犁地除草,并泛指农耕之事。

  所以才有春耕夏耘之说。

  耗,形声。从耒,毛声。本义:一种稻子。

  方言耗子是称呼老鼠这种动物,我怀疑就是稻子讹传过来的。

  据说耗子这个称呼还有历史典故,有兴趣的话你可以去自行扩展学习。

  除了这三个以耒为部首的常用字之外。

  耪、耢这两个字也偶尔可见。

  但这两个字确是我一样的北方农民特别常说的。

  “兄弟在哪儿发财?”

  “耪大地的。”

  意思就是正宗农民。

  耪,pǎng,用锄弄松或打碎土地。

  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悄悄的扛起父亲的锄去耪院子后的棒子。

  下去三锄,锄断至少五棵棒子苗。

  然后悄悄的用土把锄断的棒子苗栽正,看上去没有断的样子。

  父亲再来耪这块棒子地的时候自然见到那几棵早已蔫掉的棒子苗。

  恍惚记得父亲对我说,耪地也不是随便就能干好的活。

  现在想来,父亲母亲都是绝对称职的农民。

  我家的地被父母侍弄的肥沃而平整,每年秋天都会比别人家多收上几斗粮食。

  “你对这些地用心了,这些地也不会亏待你。”

  这是父亲朴素的耕耘的道理。

  耢,lào,传统农作工具,用荆条或藤条编成的长方形农具。

  耢上压以一定重量,畜力或人力在前面拉,用来平整地面和掩土保墒,弄碎土块。

  耢作为动词,意为用耢平整土地。

  恍惚记得自己7、8岁的时候,家中那头黄牛还在。

  春天,父亲赶着牛,扛着耢,牵着我,去耢地。

  到了地头,父亲把牛套好,让我站在耢上;

  然后父亲跟在耢后,用手牵引着系在牛身上的绳子,开始耢地。

  那时候,天很纯净,风很祥和,大地散发着一股幸福快乐的味道。

  如今,老黄牛,还有那记忆中最让我开心的旅游工具——耢,早就没了。

  父亲的锄头依然还在。

  大地依然还在,但那幸福快乐的味道早就没了。

  木、末、未、耒。

  四个汉字,几乎演绎着整个人生。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