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新解』补中益气汤临床应用举隅

补中益气汤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由黄芪、人参、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白术八种药物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辨证加减运用本方治疗发热、胃下垂、眩晕等病,均取得较好疗效。介绍3例如下。

1  内伤发热

患者,男,42岁。因“黑便4天伴发热l天”入院,患者自人院前4天出现解柏油样黑便,每日1-2次,每次量约150-200g,并渐见头昏乏力,动则心悸,人院前1天下午患者又出现发热,半夜后热退,无畏寒流涕,无咽痛咳嗽,无腹痛,小便调,遂入院诊治。人院后给予奥美拉唑、止血敏、止血芳酸抑酸止血及抗感染、补液支持治疗.并行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治疗5天后,患者大便已转黄,但仍每日下午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3℃~39.5℃,半夜后热退,伴见头昏乏力,心悸气短,纳少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查体:BP112/75mmHg,神志清,发育正常,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咽无红肿,颈软无抵抗,两肺呼吸音清,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脾及双。肾区无叩击痛。神经系统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胸片:正常;血常规:WBC 4.3x109/L,N59.6%,L 38.5%,Hb 78g/L,PLT 172~109/L:CRP 5.8mg/L。诊为“内伤发热”,缘于急性失血,营血大亏,气随血脱,虚阳浮越,阴火上冲。治投补中益气汤加减以益气养血,甘温除热。方取:黄芪30g,党参20g,白术15g,当归20g,陈皮lOg,升麻6g,柴胡30g,制首乌10g,炙甘草lOg,服1剂后患者即热退,续以上方减柴胡至6g,加熟地10g,白芍10g,7剂后患者余症大减.遂带药出院调治。2月后随访患者已恢复正常工作,未再发热。复查血常规正常。

按:一般急慢性失血患者多见低热,似此高热者较少,据患者四诊所见,急性失血,气血两亏,尤以脾胃气虚为甚,投归脾汤恐力有不足,故予补中益气汤加减以益气养血,甘温除热,方中重用柴胡退热,而获奇效,笔者以此法已治疗多例失血后非感染性高热均获愈。

2  胃缓

患者,女,58岁,诉患哮喘,每通外感易发。述近2年来反复出现进食后胃脘部坠胀感.饥则欲食,伴纳减便溏,曾经2次胃镜检查均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B超示“胃下垂”。于西医处配服吗丁啉、多酶片等药,均效不持久,近1周来又觉前症加剧,转而求诊于中医,症见:胃脘部坠胀感,得食尤甚,饥则欲食,面黄少华,神倦乏力,少气懒言,纳少嗳气,肠鸣便溏.舌质淡苔白.边有齿印,脉细弱。据症辨为“胃缓”,乃因宿患肺疾,肺卫不固,久病子盗母气,耗伤脾气,脾虚气陷,故见诸症。投补中益气汤加味:生黄芪50g,柴胡10g,升麻10g,当归20g,炒白术30g,党参30g,枳实10g,山药30g,陈皮lOg,炙甘草15g,大枣10枚,水煎服,并嘱其餐后平卧半小时,服7剂后患者症状即减,连服20剂,患者诸症均除,胃纳如常,复查B超见胃下垂明显上升。嘱其长服补中益气丸调理。随访3年余,述胃疾未再发作.且偶有外感也无哮喘发作。

按:《灵枢·本藏篇》云“脾应肉,肉胭坚大者胃厚,肉胭么者胃薄,……肉胭不坚者,胃缓”,可见中医对“胃缓”早有认识,本病以脘腹痞满,嗳气脘痛,形瘦肠鸣等为主症,与西医之“胃下垂”相似,该患者宿患肺疾,肺脾两虚,中气下陷,清阳不升,投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土实金旺,胃缓得解,且肺疾亦少发作,异病同治.获一箭双雕之效。

3  眩晕

患者,女.39岁,述3年来每至夏天即易头晕目眩,劳累后加重,甚则自觉欲晕厥,天气转凉后诸症自解,伴见困倦嗜睡,气短懒言,纳少乏力,肢冷便溏,平素月经经期延长,量中色淡,舌淡苔薄白,脉缓弱,血压10.5/7.5kPa。病属“眩晕”,乃因素禀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虚血弱,清阳不升。方取补中益气汤加味。处方:炙黄芪50g,炒白术20g,红参10g(另煎),茯苓15g,陈皮10g,枳实10g,当归10g,升麻6g,柴胡6g,阿胶珠lOg,鸡内金lOg,炙甘草6g,大枣10枚,水煎服,忌食辛辣油腻食物。3剂后眩晕减轻,继服5剂后诸症悉除,血压升至14.5/9.4 kPa。

按:眩晕之症,多由肝阳上亢、肾精不足、气血亏虚、痰浊中阻、瘀血内阻所致.该患者素禀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虚血弱。清阳不升,用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气足血生,脑得其荣.诸症自平。

补中益气汤源出《脾胃论》,方循《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原则而立,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方中黄芪益气为君,辅以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为臣,共收补中益气之功;佐以陈皮理气,当归补血;升麻、柴胡升举阳气,为方中使药。诸药合用,既可补气健脾以治气虚之本,又具升举下陷清阳之功,全方温中而不伤阴,甘补而不呆滞。故临证只要辨属脾胃气弱,中气不足或清阳下陷等病症,均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上述3例疾病的获效充分体现了中医“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的辨证论治观点。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0)

相关推荐

  • 补中益气汤 升麻益胃汤 升陷汤 举元煎

    体虚与养生>>体虚综合>>948号药方 脾虚气陷 饮食减少 体倦肢软 少气懒言 面色萎黄 大便稀溏 脱肛 子宫脱垂 久泻久痢 崩漏 气虚发热 身热自汗 气短乏力 脾虚气陷证 饮 ...

  • 古今名医方论——补中益气汤

    大医 双合 DaYi ShuangHe 第147期 每天一期,弘扬中医 COURSE ARRANGEMENT 组成: 黄芪五分,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18g) 甘草炙,五分(9g) 人参去芦,三分( ...

  • 脾肺气虚,试试补中益气丸!

    五味本草坊 气虚是现代人常见的一种情况,这所谓的气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由肾中的精气.脾胃吸收运化水谷之气和肺吸入的清气共同结合而成.气虚,就是气的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功能的减退. 气虚病证可涉 ...

  • 血压不降,因为气血不足!一张方子,补气血降血压,请你仔细品读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内科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前几天,我 ...

  • 中医升中气的代表方,治顽固胃痛,献给老胃病患者

    今天这篇文章和大家聊聊养胃的方子. 关于养胃,主要是滋养胃阴的重要性.就像锅里要是没油没水,饭菜是做不好的.如果锅里没有一点"热乎气儿",这饭还是做不熟. 胃痛,尤其是顽固不愈的胃 ...

  • 『古方新解』二陈汤临床应用举隅

    二陈汤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处方组成为:半夏(汤洗7次).橘红各15克,白茯苓9克,甘草4.5克,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取液,分6份,不拘时候饮服.此方具有燥湿化瘀,理气和中之功 ...

  • 『古方新解』犀黄丸临床应用举隅

    犀黄丸又名西黄丸,是清代著名医家王洪绪所创,原载于<外科证治全生集·卷四>,为治疗乳岩.横痃.瘰疬.痰核.流注.肺痈.小肠痈之名方.现代主要用于恶性肿瘤及各种感染性疾病,以及某些证属痰火热 ...

  • 『古方新解』温胆汤临床应用举隅

    温胆汤是在二陈汤的基础上加枳实.竹茹而成,为治疗脾不运湿.湿邪郁久化热而引起的病证,笔者通过20余年的临床观察,灵活运用温胆汤加减治疗多种疑难杂病均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将典型病例报道如下. 鼻窦炎(鼻渊 ...

  • 『名医经验』补中益气汤临床运用举隅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期名医李东垣所创名方,方由黄芪.白术.陈皮.人参.柴胡.升麻.炙甘草.当归八味药组成.具有温中而不伤阴,干补而不呆滞之效-,为治脾胃气虚和气虚下陷而设.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该方治疗多 ...

  • 『古方新解』小柴胡汤治验举隅

    小柴胡汤是<伤寒论>中主治少阳病的方剂.该方由柴胡.半夏.人参.黄芩.甘草.生姜.大枣等组成.主治伤寒五六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 ...

  • 『古方新解』补中益气汤化裁临证举隅

    复发性口腔炎 患者,女,21岁,2006年9月29日初诊.主诉:口舌生疮1年.病史:患者泛发口舌生疮1年,反复发作,稍食辛热食物,辄尤为严重,甚则言语.进食痛均加剧,屡服清热解毒类中药无效,缠绵难愈. ...

  • 『古方新解』丹栀逍遥散临床运用

    丹栀逍遥散根据<医部全录>所载方药为:炙甘草1.5克,当归3克,芍药3克,茯苓3克,炒白术3克,柴胡1.5克,炒栀子1.5克.其功效为调和肝脾.清热凉血.原主治肝脾血虚有热,遍身瘙痒或口燥 ...

  • 『古方新解』二陈汤临床应用经验

    二陈汤方出<和剂局方>,由制半夏15克,陈皮.茯苓各12克,炙甘草3克组成.方中制半夏化痰燥湿,和胃降气为主药:陈皮行气化痰,茯苓渗湿化痰为辅药:炙甘草补益脾胃,调和诸药为佐使药.四者合之 ...

  • 『古方新解』酸枣仁汤临床新用

    酸枣仁汤出自<金匮要略>,由酸枣仁.茯苓.知母.川芎.甘草组成,具有养血安神.清热除烦的功能.主治肝血不足引起的虚烦不眠.临床以酸枣仁汤为基础,用于许多疾病的治疗,效果满意,现举验案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