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啥啥不行,吃饭第一名
做啥啥不行,吃饭第一名
文/蔡朝阳
很显然,这个梗来自前几天网上热传的新闻事件,据说,徐州某家长,给老师送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教啥啥不行,叫家长第一名”。这句话一时网红。但又据说,这是假新闻,没真送。
不过我今天要讲的,是早上看到的一件事。
一般,清晨,送娃上学完毕,我就去路边小店吃烧饼油条喝豆浆。这是早餐。
今天,坐在我边上的,是一个小女孩和一个小男孩。小女孩圆圆的脸,眼睛大大的,戴红领巾,看上去大概五六年级的样子。小男孩更幼稚一点,估计是弟弟,没挂红领巾,大概是幼儿园大班,或者小学低段的样子。
妈妈还是蛮年轻的,没坐下来跟孩子一起吃,而是在旁边看着他们吃。大概也是早起送娃上学,着装很随便,脚上穿了一双棉拖鞋。
咸豆浆滋味很好,我很爱喝。
这个时候,突然听到妈妈在催女儿:喂,你怎么吃饭这么慢。我听语气,似有不耐烦的情绪。不由得抬头看了看女孩,和女孩她妈。女孩有点尴尬,也看了我一眼。
我管自己喝豆浆。
突然,被一声断喝吓到了。妈妈声音高起来,在指责女儿:说了让你吃快点,你还东张西望干什么?
之中还有一些词汇,大意就是你一直都这样,什么都磨磨蹭蹭之类。最后,这位妈妈说,做啥啥不行,吃饭第一名。
我一下子被这句韵文吸引了。数落自己的孩子,上升到了押韵的程度,也算是有才华了。以及,熟练运用网络流行语,用以打击自家孩子,也很了不起。
我不由得再次抬起头,看看这位年轻的妈妈,又看看女孩。女孩是侧身对着妈妈坐的,恰好跟我对面。估计很无奈,在妈妈背后,翻了翻白眼。因为眼睛很大,眼白也很多,于是,这个白眼,特别有力。
弟弟没有被骂,但是在边上也坐立不安,身子扭来扭去的。恐怕妈妈在骂人的时候,尽管不针对他,也会被掌风扇及,有所不豫吧。
后来,我离开的时候,他们母子三人也离开了,一辆电动车,弟弟坐前面,姐姐坐后面,一溜烟走了。
但是一整天我都在想这件小事。从早上的表现看,在这个家庭里,妈妈的羞辱和指责,恐怕是家常便饭。我很替那个小姑娘感到难过。不由得对这个家庭做出了一点点可能错误的揣测。
我是说,以下都出于我的猜测,很可能是错误的。
这里有两个问题。
一个问题是,妈妈其实需要的,是管理自己的情绪,还需要了解,羞辱和指责不是教育。
我不知道为什么,但很多人都是这样的,一旦成为家人,那么之间的对话,经常就变成彼此伤害。尤其是对于孩子,每句话中,都带着对孩子的嫌弃的情绪,似乎大好的人生,都被孩子拖累了。我不知道听着这样的话长大的孩子,TA的感受会如何。若是真的觉得被拖累,那就选择不生孩子呗。
从这次早餐事件来看,妈妈的诉求无非是,你吃快点,我好送你们上学。那么,其实是有很多办法去实现这个诉求的。
比如,至少可以好好说话,你看,时间很紧了,妈妈希望你吃快点,再慢就要迟到啦。
比如,妈妈可以早点起来给孩子做孩子喜欢吃的早饭,还更有营养。孩子喜欢,三下五除二就吃好了,何用你催。我朋友圈妈妈很多,老是看到她们早上花式晒孩子的早餐,各种丰富多彩,爱心满满。多好。
当然还有更多别的办法。冬天早上孩子赖床,时间来不及,弄个饭团,车上吃也是选择啊。办法总比困难多,是不是。但这位妈妈选择了指责和羞辱。还上升到了“做啥啥不行,吃饭第一名”的哲学高度。这样的说法就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把孩子的全部都抹杀了。这是非常不明智的一种话语方式。
第二,我猜的,这个弟弟,恐怕是二胎开放后所生的。因为弟弟这个年纪,恰好符合这个政策实行的年份。当然,也可能我猜错了。但就早上的这个表现来看,我很怀疑,这个妈妈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或者,至少,也有对家里小的那个孩子的偏心。
因为,显然,我观察到,弟弟吃早饭也很慢,也是东张西望的,一根油条啃半天。但是妈妈对这个弟弟一言不发,而把所有的愤怒倾泻到了姐姐身上。
但是,尽管只是在骂女儿,没骂幼子,但这个幼子,也会感受到妈妈的愤怒的可怕。这叫陪绑。尽管偏心小的那个孩子,但是孩子还是从妈妈的愤怒和指责中,无差别地被伤害到了。
关于重男轻女这种思想,现在确实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了。爹妈自然都爱自己的孩子,无论男女。知识阶层呢,也会知道这是一件极大的政治不正确。但是在民间,其实也还有遗留。我所在这个小城,重男轻女,我也时有耳闻,常会目睹。
比如,近十几年,城中村改造,老房子被拆了,高额的拆迁补偿,很多家庭里,女儿是分不到的。要是女儿也被分到了,这个家长,是要被赞为开明的。我认识一家,拆迁补偿几百万,儿子一个人独有,女儿一分没有。还认识一家,爹妈算开明,分钱,女儿拿儿子一半的额度。这是发生在拆二代家里的故事。
还有呢,民间相信,女性,生肖属羊,是不好的。导致两个后果,一个是羊年的出生率大大降低。另一个则是,属羊的女性很难找到婆家。
我还认识一位妈妈,育有一儿一女。尽管她一再声称,儿子和女儿,一视同仁。但是从她的做法上来看,显然偏心儿子。这是我真实的观察。
这篇文章,我只是看到了一件家庭教育中的小事,借题发挥而已。我只是想说,家庭教育中无处不在的细节,都值得我们重视。日常的相处里,明白自己和他人的诉求,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寻求解决之道,就可以了啊,就不会伤害到你明明很爱的那个孩子了。
关于家里有两个孩子的问题,要做到一碗水端平,其实也很难。谁说不是呢,做父母不就是一场修炼吗?我们都可能会犯错,但关键在于,我们会自我反思。
过几天,我和李峥嵘老师主讲的音频课程,《给父母:孩子青春期,你所苦恼的一切》,就会更新第二辑了。我要把这组音频课程推荐给你。身为父母的话,你一定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