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向东丨路的前面还是路
当我发动车准备前行时,高秋把头探出窗外把一盒袜子交给了李东坡老师。“李老师,这是我在广州代理的一个品牌,刚才忘记给您了。待会儿,您打开看看,您应该可以穿。”
李老师接过袜子,“这闺女,你------”,老人嚅嗫着,话没说出来。我从后视镜分明看到他老人家眼里“幸福的花儿”。不过他似乎意识到什么,忙打开盒子。“老师,快开车!”我赶紧启动车向前行驶,“李老师,再见!有时间,我还会来看您的!”李老师向前迈了两步,停了下来,隐约听到他在说什么。
车子行驶在乡间的公路上,阳光透过郁郁葱葱的枝丫在平坦的水泥路上留下了斑驳的树影,清新的空气,洁净馨香,我感觉浑身轻松,这是久违的感觉。
“你怎么最后才把袜子给李老师?”我问高秋。
“哦,老师你没看到吧?李老师在从红花镇回来的路上塞给了我200元钱。我能要吗?老人家执意给,我可又不能直接拒绝,老人年龄大了,所以我接住了。”
是,当时我在开车。路上,李老师似乎要给高秋什么东西,我集中精力开车,倒也没注意。
“你带的礼物已经很多了,可你从广州带回的袜子挺时髦,我以为你可能感觉对李老师这80多岁的老人不适合,便不再送了。”
“原来准备如此,李老师可能穿不惯这种低腰儿袜子。我后来不打算送给他了。可他老人家非给我钱,我又不能坚决拒绝,转念一想,他孙子可能喜欢这盒袜子,便把钱放进了盒子中,以送袜子的名义把钱物归原主了。”高秋狡黠地笑着。我真得为她的聪明点赞。
我以自己的经历可以强烈地感觉到李东坡老师此时正在咀嚼着幸福,这种味道会久久萦怀,并且会传递给周围的人,因为在我心间幸福正缓缓地流淌。
十多天前的一个上午,操场上,同学们在上课间操,响亮的口号,迸发着青春的力量,一张张生动的面庞在阳光下绽放,纯净明亮。我回到办公室要整一份材料,可“唰唰”的脚步声很清晰,能够想象得到各班的方阵有多整齐。这些年轻的生命是校园内最亮丽的风景,是未来的力量。每每站在校园内,我身为师者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老师好!”门被推开,一位姑娘手捧鲜花出现在门口,笑语盈盈,热情大方。
这是高秋同学,10多年没见,长高了,更漂亮了,言语中的乐观热情依旧没变。我赶紧接过花,让她进屋坐下,为她沏上一杯茶。没想到,学生隔了这么多年还能记起我,在意外之余,心中还是满满的成就感。
自从通过“行苇春秋”文学平台取得联系之后,我对高秋同学的奋斗历程有了了解——充满正能量的励志故事!
“一个人接触社会该是从入学开始吧!入学后,与除了家人以外的其他人相识,糊里糊涂上学两年,遇到的有不讲理的,有打不过的。在受委屈没处说时,一个和蔼可亲可爱的人温暖了我的世界――李东坡老师。
升入中学后,兴奋之余更多的是想家。坚持着坚持着,多了一点期待,听说不错的老师都有谁谁谁,期待升到初三能听到他们的课。终于如愿以偿,一位语文老师出现,同学们被他的风度、人格魅力深深的震撼。他引领我感受文学的魅力,除上课时间,找一切机会期待擦肩而过。同时我感受到他不甘于现状、壮志难酬的愁苦,一切只在心里!――彭向东老师。
高中——人生最大的转折点,在我最孤独,无助,绝望的时候,上天恩赐一个温暖的人来到我身边,她负责、细心、体贴地围绕在我身边――宋继平老师。
长大后的我,希望能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温暖曾经温暖过我的人。”
在接下来的谈话中,她给我讲了自己的故事,讲了自己要感恩的老师。一位真诚善良的姑娘,能记住遇到的老师,这就是最好的感恩方式。
“老师,今天能见到你我很高兴,我实现了第二个愿望。昨天我从漯河下的火车,我去见了宋老师,在兴奋之余忘了和老师合影,稍微有点儿遗憾。我还想见见李东坡老师……”
李老师也是我的小学老师,印象中他总是留着毛主席式的发型,穿着中山装,脚上一双永远干净的黑布鞋,总是面带微笑,和蔼可亲。
他在我们村小学教学,是我村的上门女婿,见人老远就打招呼,不论大人还是小孩子,所以人缘很好。大家都很尊敬他。
在农村,大家见面后敬支烟很有必要,这是对对方的尊敬。如果见人不让烟会被别人看成“小气鬼”,特别是在外工作的人回到村里更应该见人打招呼、敬烟,否则,乡亲们会说你“傲气”,没人理你。
李老师有工作,又在“老亲戚”门前住,所以他这方面做得特别好,见人老早打招呼,如果是成年男子,一定毕恭毕敬地递上烟,他本人很少抽烟。我后来发现他并非不会抽烟,在当时经济都困难的情况下,他为了节约开支尽量不抽或者少抽烟。我一直没见他抽过烟,但听人说李老师兜里通常装有两包烟,中山装上口袋里一包,下面的口袋里一包。敬烟时取的是上口袋里的,如果是人多不好意思只敬别人时,他也会从下面口袋里取一支香烟陪大家一起抽。后来大家发现了秘密,有人“起哄”,非要李老师拿出下面的烟,来证明他自己抽的烟和大家一样。据说李老师当时很不好意思,在大家的反复要求下红着脸掏出了下面口袋里的烟,大家终于知道他把稍微好一点儿香烟敬别人,自己抽的是稍微次一点儿的。从此,大家知道了“真象”,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我在三年级时,上级的要求农村小学也要上晚自习。李老师每天总是早早的等在村口,和学生们一起去上课,放学后又和大家一起回来。因为小学校离我村有大约一里的路程,为了学生们的安全,不管有没有课,李老师每天都会护送大家上晚自习。我们当时不知道如何感谢他,只是爱和他讲心里话,在见面后老远打招呼“李老师好”,他会微笑着点头,冲同学们挥挥手,挺像毛主席的“伟大招手”。李老师现在已经退休二十多年了,搬回了老家——红花镇关口村,我也好久未见他了。
“你给我讲了你的想法后,我已经打听出李老师的住址和手机号码。”我把手机号码给了高秋。
高秋很高兴的拨通了电话,显然电话那端的李老师猛地想不起高秋,但在简短的介绍之后,他老人家忆起了往事。
“李老师,明天我准备去见见您。”高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李老师答应了。
“我在上小学时是李老师给了我喇叭花的种子,我在自家院子里种了一地,花盛开了一院子,我也美了一夏天。从此,每年夏天,那一朵朵美丽的喇叭花向上展望,向上攀爬,向着更高更远的地方前进,我也有了花的“梦想”——向着更高更远的地方飞翔……”高秋明净的眸子熠熠生辉,微笑的脸庞像一朵绽放的喇叭花。
“老师,到关口的路远吗?”高秋在外地很久了,她显然不知道路咋走。
“我陪你一起去吧。”我是“西华通”,出远门的机会少,可家乡的地理情况还是了如指掌的。
“那太好了!只是麻烦你了。”
“我也正好去看看我的老师——咱们的老师。”
今天早上,高秋买了许多水果,我开着车驶向李老师家。路上,高秋想象着李老师的模样,我们聊着李老师的故事。
刚到村口,就看见一个老人骑一辆老式的自行车,看神态应该是李老师。我告诉高秋:“不能猛地打招呼,别惊住了老人家。”我小心地放慢速度,到了跟前,果然是李老师,仍然是以前的装束——“毛主席式”的发型,朴素干净的中山装,整整齐齐的扣子一直扣到领口,有点儿发白的布鞋。
“老先生,问一下路。”我故意这样说。
李老师听到了,下了自行车,看着我,“到哪儿去?”
“李老师,您不认识我了?”
老人炯炯有神的眼睛仔细的打量着我,忽得放出光芒,“这不是向东吗?你到哪儿去。”他不知道我们的意图。
“我和学生高秋来看看你。”我告诉了他。高秋也下车和李老师打招呼。看得出老人的激动。高秋接过自行车,让李老师坐车,李老师不肯,非得在前面带路,轻盈的步履。他们在前面走着,和当年带领我们上学的情景一模一样。
到家,让座,沏茶,李老师不像八十二岁的老人。回忆起往事,他思路清晰,似乎我的童年就在眼前。他说他没想到我们会来。两个多小时很快就过去了,李老师和高秋依然热烈地谈着。师生?父女?都是!
在我提出要告辞时,李老师却说:“我早就没坐过小汽车了,今天让向东拉着我到集上信用社取点儿钱。”我非常乐意。
到了信用社,高秋陪老人取款,谁知他竟然非给高秋200块钱,是要付学生的礼物钱?我开着车,思绪万千——李老师桃李满天下,很多人羽翼丰满后像雄鹰一样从他身边飞向了远方,似乎再也没回来。我曾经是高秋的老师,可她今天给我上了感人的一课:别忘了曾经有恩于自己的人。我选择了和李老师相同的的路,也会追寻着老人高大的背影一直走下去,在路的前面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路在树荫里不断延伸,我的心里顿时亮堂了。李老师,我会再来看您!
作 者 简 介
彭向东,河南省西华县人,中学教师。文学爱好者,平时爱好阅读,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希望做一个有情怀的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