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辉丨能看透是智,看透不说是慧
——由焦老师的《看透不说透》说开去
焦老师又发表了一篇令人发省的好文章,(点击链接可阅读原文)焦爱民丨看透不说透,拜读之后,顿感茅塞顿开、心明眼亮。作者以史为鉴,通过隰斯弥的“知渊中鱼者不祥”而中止伐树保全身家,对比杨修的卖弄聪明“因一根食之无味的鸡肋”而招致无常,将“看透不说透”分析的条理清晰,论述的有理有据。文章用大量事例,充分说明了遇到事情“看透不说透”的处世之法,是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实用秘笈。正确地运用好“不说透”,即是“看得透”的继续,更是让“看得透”转化为成功的基本保障和前提。至于文章中讲到的孔圣人在裁定“三八二十三”的公案上,采取的将错就错做法,就不能简单的用“看透不说透”的处世常理而判断了,因为这已超越了世间“不说透”处世范畴,而上升到哲学层面,一个貌似数学问题,实际上已拔高到至仁、至义、至慈、至爱的高尚思想境界。读了焦老师这篇文章,让人顿感醍醐灌顶、眼界大开,豁然开窍!
说心里话,看透别人的心思不是一件容易事,透过现象看出别人的隐私是需要具备一定智商和运用一定才智的。智是什么?智在汉语中就是聪明、聪颖的意思。派生引伸出一堆与其相关联的词汇:智力、智商、智谋、智能、机智、才智、理智、明智。老子说“知人者智”这是对能够揣摸出他人心理活动,正确判断出他人意图能力的概括总结客观表述。
有道是“心不瞒人便是仙”。我们大多数人既非圣贤,难免心中藏私,既非神仙,难免有瞒人之事。在这方面,多数人的心理上都是或多或少有些亚健康的。心理天平向自己这端有点倾斜,不吃亏的心理做怪,占便宜的准星向自己移动少许、这是极其平常不过的事情。占什么便宜,就是一方面希望了解和掌握到他人心中不愿为人所知的秘密,同时不希望自己的秘密隐私被他人探知。由于社会上人同此心,把聪明才智用在了保存自己揣摸别人上,于是用智被烂觞起来,在这场纷纷扰扰的智力竞赛当中,总会有一些人迷失了自我,出现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情况,忘记了“自知者明”的千年古训。既然失了“明”,自然没有了”慧”。
“慧”是什么?慧字有多种解释,若按字面构成理解,则是打扫的意思。打扫什么呢?从此字的构成中就能看出些端底。慧字的上中下结构中,最上面两个“丰”代表“国事、天下事”,中间是一把代表家事的扫帚,而最下面就是容纳上述一切的一个“心”字。由此可见,“慧”的喻义实质上就是做心灵保洁工作,打扫心理空间的卫生。心理上那些贪著、成见、固有思绪模式等等,都要进行大扫除。这样“慧”就自然现身了。健康的思绪正确的处世,是需要智与慧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出作用的。当“智”已经具备“看透”的能力时,这时的“智”是达到了明白事情本身的相之用,但必须要有了解一切事理的这个原则来把握确定方向,才能使智得到修正达到正确运用的效果,而“不说透”,正是慧在宏观大格局上发挥的决定性作用。社会上一些人没有能认清和理解这一点,偏重于“智”功用,而忽视了“慧”的修正。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些扭曲的“看透不说透”的社会不良现象,比如:大力提倡宣传诚信是美德者,自己却反其道行之; 揭批谴责他人失信者,自己也不磊落光明;甚至于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目的,而故意用“看透不说透”来使他人误入歧途。凡此种种“智”之用,“智”的出发点是有问题的,由于动机不纯,“智”在这里本质上无疑等同于奸狡,而奸狡的“看透不说透”并不是焦老师文章所提倡的,这一点有必要郑重进行说明。焦老师文章中提出的“看透不说透”是专指建立在心地善良,心存公正的基础上,来进行讨论的处世哲学问题。与狡诈之“看透不说透”,看似形式相似,实则动机与本质完全不同。读者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加以区别。
“智慧”融合的核心在于“慧”。某种意义上,“慧”就是实际上管控“智”的能力。怎样做才能得到真正的“慧”呢?俗话说得好:定能生慧。那么,定又是什么呢?定就是指的定力。定力是什么 ?就是确定人生奋斗目标后,保证为其实现的自我控制如如不动的能力。在实现某一目标前,途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干扰、各种诱惑,使奋斗者迷失方向,偏离目标,一旦被干扰乱了心神方寸,被其影响左右甚至为其绑架,那么,追求的目标就极易发生位移、偏转,与初始的确定与追求渐行渐远,甚至于会背道而驰。那样,原来的目标可能永远也无法实现。看透了某件事,本属于智,但若是确定之奋斗目标是智与慧完美结合的话,那么在人前显示自己、表现自己,赢得他人的赞美或者羡慕嫉妒恨,努力让自己在他人面前表现得才智卓越、智力超群、与众不同,鹤立鸡群,这些欲望、虚荣心都是干扰阻挠你获得智慧的绊脚石,是实现追求目标的阻力障碍,是对“定慧”的威胁因素,如果没有定力,或定力不够强大,你难免会把握不住自己的言行,阻止不了你“看透”就讲出来的冲动,你就会忍不住脱口而出。且不谈你“看透就说透”以后是否当真如你所愿,引来人们的赞颂之声、崇敬的眼神,或者众星捧月般的惬意忘形,但显而易见的是,你因为不冷静、因为冲动,因为失去了“定”,导致你的“慧”就胎死腹中夭折了,而你的“智”也就同时演变到了“利令智昏”低端水平上了。更况且,别人也许并不注意你、并不赞美你,甚至是忽视你的存在,说心里话,这是“看透既说透”能够得到的最好结局,如果因你的“说透”招致冷落、嘲笑、讥讽,那么当是你不幸中的大幸,别忘怀杨修每次说透曹操的心事时,曹操都是要赞美他一番的!古代哲人说过:“道吾好者,是吾贼也。”这可不是空穴来风无的放矢的。所以做到“看透别说透”,你首先要“参透”什么是智慧?然后才有论及其他。
正确把握“看透不说透”的处世原则,实际上是实践人生目标、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技能。试想两军对垒,实在不能以诚待敌,看透了对方意图,只有暗中应对,料无当即说破之理,否则将招致一灭顶后果?那是不言自明的。人们常将兵法借鉴于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商业谈判、对外交往,日常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处处都可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遭遇战,焦老师文章中的提到了那位晋国士会老前辈教育他的儿子士燮时说的很对,士大夫们都看透了,但他们懂得用慧来管住自己的嘴,做到“看透不说透”,而就你犯下了人前炫耀卖弄自做聪明的错误,这样的不智是要引起亡国之祸的。所以当你的“智”已然“看透”后,第一要务就是用“慧”如隰斯弥那样先保全自己,只有自己得到了保全,才能有机会让你的智慧发挥出应该有的作用,让你的智慧助你走上成功之路!否则用智不当会出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结果。
还应该看到,我们生活中遇到的相当多“看透不说透”的不诚实者,本质上并非行奸使诈不良之辈,更与大奸大恶之人相差十万八千里,人们之所以践行了“看透不说透”,实在有隰斯弥心理式的苦衷的,“不说透”对于他们只是一种被动防御手段,亦如在充满毒气的屋里必须戴上了防毒面罩以求得自保一样,是一种出于良善动机下无奈之举。反之,如果一味僵化的追求诚实无欺,说话如杨修者,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错误的人物面前,“看透”便就直接讲出来为,招摇、显摆、炫耀,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聪明绝顶”,长了双X光透视的眼睛,能扫描出他人腹中的曲曲弯弯花花肚肠。那么,轻者将人际关系搞得很糟糕,让人唾弃,让人避鬼神而远之,重则就会遇到孟德之类世上枭雄,取了你的项上人头祭了军旗!自以为聪明,实则聪明反被聪明误,给奸诈之人提供了发挥才智的可乘之机,实质上,这根本就不是什么聪明,充其量就是自作聪明的愚蠢之极。
读了焦老师的此篇文章,我悟到:社会是复杂的,日常社会生活中,若非遇到本质上、根本性大是大非,智力有限的我们,若然侥幸有机会“看透”点什么,大可采取既使“看透也不说透”的超然态度处之。少林武僧讲究“守则生机、攻则死机”,“看透”采取守势“不说透”,你生存机率就会相应提高,即使发现形势不利,也可“守则生机”增加以拙胜巧反败为胜的回旋余地,而一旦“看透”即挑明,你将“攻则死机”完全丧失对形势的掌控权、主导权,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对手不会仁慈的再给你翻盘的机会,没有几人会允许、容忍你在光天化日之下掀开他的底牌,公开揭他的短,行对他不利的事,所以你被痛打落水狗,被穷追猛打,用“智”失误,“慧”根不牢深,往往导致最后的X相可能会很难看。
“看透不说透”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的确还处于观察阶段,对于情况不够了解,对方的意图不明,事态并不明朗情形下断不能仓促表态,防止言语不慎导致失足顿成千古恨后果。另外一种则是“看透”后,权衡利弊、分析形势后做出了正确的抉择,就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当然后一种属于大智若愚,是一种真正的“智慧”。
能够“看透”是智,“看透不说”是慧,智与慧结合起来才是聪明的做法,看透就说、就示人,属于炫耀,不是智,不可取、不可行、甚至是致命的错误。当然关于涉及到本质上的奸恶或圣人的“三八二十三”这等极其特殊前景下的事务处理,则要另当别论。
以上就是我对《看透不说透》的一点粗浅看法,不足之处,望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作 者 简 介
纪晓辉,微名“纪源”,北京人,1963年出生,北京交通管理部门工作。原“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会员、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野人’考察研究会”会员,曾受聘担任北京大学等机构举办的“全国首届二十年会馆文化突出贡献人物评选”监察委员。现为《中国会馆》采编部主任、电视新闻评论员。三年来,在多种报刊传媒发表各类文章、诗词、评论、论文等约50万字。